王霞+徐兆山+黃福斌+張陽陳勇+黃河


摘要:目的 觀察溫補脾腎法聯合艾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符合條件的50例UC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5例。治療組口服溫補脾腎湯配合艾灸治療,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療。觀察臨床療效、證候療效及內鏡下結腸粘膜愈合率。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療效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黏膜愈合率分別為32%,20%,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溫補脾腎法聯合艾灸治療脾腎陽虛型UC患者療效肯定,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不良反應。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溫補脾腎法;艾灸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2-0011-04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屬于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西醫的治療除了手術和心理治療外,以藥物治療為主,主要藥物有氨基水楊酸制劑、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微生態制劑等,但是存在副作用大,易反復,治療費用較高等問題。中醫藥治療本病手段多樣化,能維持緩解癥狀,有效防止復發,在治療費用、副作用等方面優勢相對明顯。筆者通過中藥湯劑溫補脾腎聯合艾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門診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21-56歲,平均(38.4±9.3)歲,病程6個月~20.8 a,平均7.6±4.8年;對照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25-63歲,平均(36.7±10.1)歲,10個月~23.5 a,平均(8.5±5.1)a。2組患者在一般情況、病程、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方面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制定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根據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及黏膜組織學檢查三方面進行診斷,并根據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估病情:(1)臨床表現:有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關節、皮膚、眼、口腔及肝膽等腸道外表現。(2)結腸鏡檢查:依據以下三點:①黏膜的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腫、質脆、出血及膿血性分泌物附著,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②病變明顯處可見彌漫性、多發性糜爛或潰瘍;③緩解期可見結腸袋囊變淺、變鈍或消失,假息肉和橋形黏膜等。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3)黏膜組織學檢查: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依據以下四點:①固有膜內有彌漫性、慢性炎癥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②隱窩內有急性炎癥細胞浸潤,尤其是上皮細胞間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隱窩炎,甚至形成隱窩膿腫,膿腫可潰入固有膜;③隱窩上皮增生,而杯狀細胞減少;④可見黏膜表層糜爛、潰瘍形成和肉芽組織增生。緩解期依據以下四點:①中性粒細胞消失,慢性炎癥細胞減少。②隱窩大小、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③腺上皮與黏膜肌層間隙增寬。④潘氏細胞化生。(4)S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評分見表1。
1.3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及2002年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采用如下診斷標準。①主癥:久瀉不止;夾有白凍;臍腹冷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②次癥:腰酸膝軟;腹脹腸鳴;少氣懶言;食少納差;脈沉細或尺脈弱。具備主癥2項(第一項必備),次癥2項即可診斷。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UC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病情處于輕、中度活動期;③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者;④年齡在18-65歲之間;⑤知情同意。
1.5 排除標準 ①細菌性痢疾、腸結核、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等感染性結腸炎及缺血性腸炎、克羅恩氏病、放射性腸炎患者;②有嚴重并發癥如腸梗阻、腸穿孔、局部狹窄、大出血、中毒性結腸擴張、結直腸癌患者;③懷孕或哺乳期婦女;④具有嚴重的原發性心、肝、肺、腎、血液或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者;⑤懷疑或確有酒精、藥物濫用病史;⑥過敏體質,如對兩種或以上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者;或已知對本藥成分過敏者。
2 治療方法
2組病例均要求患者戒煙禁酒,注意休息,進食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低纖維素的食品為宜,禁食對胃腸有刺激及食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刺激。
2.1 治療組 使用溫補脾腎湯(黨參10 g,干姜6 g,炒白術10 g,肉桂6 g,黃連3 g,補骨脂10 g,木香10 g,炒當歸10 g,炒白芍10 g,肉豆蔻10 g,訶子10 g,炙甘草5 g)。隨證加減:腹脹明顯加枳實10 g,烏藥10 g;大便次數多、甚至滑脫加赤石脂15 g,石榴皮10 g;腰膝酸軟加杜仲10 g,菟絲子10 g;便血加白頭翁10 g,敗醬草15 g。中藥湯劑(鹽城市中醫院制劑室生產),每次150 mL/袋,每日2次。另取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天樞(雙側)穴,艾條灸,每日1次,每次30~40 min。
2.2 對照組 采用柳氮磺胺吡啶(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840 22100807)每次1.0 g,每日4次;
2組均以8周為1療程,治療期間治療組和對照組均停用其他相關治療藥物。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①將患者主要癥狀腹瀉、便有粘凍、臍腹冷痛、形寒肢冷制定評分標準:無癥狀為0分;癥狀輕微者為2分;癥狀較重為4分;癥狀嚴重為6分。次要癥狀腹脹腸鳴、腰膝酸軟、少氣懶言、食少納差制定評分標準:無癥狀為0分;有癥狀者為3分。觀察治療前后癥狀改善及積分變化。②觀察治療前后Sutherland DAI評分變化情況。③治療前后進行腸鏡檢查,觀察腸粘膜改善情況。④治療前后的安全性指標:血常規,肝、腎功能。
3.2 療效指標 ①臨床療效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2007制定的UC的療效判斷標準評定[1]:緩解(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大致正常或無活動性炎癥;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見黏膜輕度炎癥;無效:臨床癥狀、結腸鏡復查均無改善。②證候療效標準[3]: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但<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但<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改善。③黏膜愈合率:參照UC的診斷標準中Sutherland DAI中的內鏡亞評分標準評定[1]。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當P≤0.01時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3.3 治療結果
3.3.1 臨床療效 2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見表2)。
3.3.2 證候療效 2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4。
3.3.3 黏膜愈合率 治療結束后,參照Sutherland DAI中的內鏡亞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相當。見表5。
3.4 不良反應 在本臨床研究期間,對照組有1例患者服用柳氮磺吡啶治療期間出現少量皮疹,2例患者有惡心及輕度的胃痛,均未作特殊處理,所有患者用藥期間血常規、肝腎功能正常。說明溫補脾腎湯聯合艾灸治療無明顯副作用,使用安全。
4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疑難病。現代醫學通過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大量研究,認為該病的發生是由環境、遺傳、精神、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 所致。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病變范圍多自直腸開始,逆行向近段發展,可累及全結腸甚至末段回腸。柳氮磺胺吡啶為治療本病的常用藥,但容易有惡心、嘔吐、頭痛、白細胞減少等副反應,長期應用,還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傷,不易耐受。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特點,可歸屬中醫“休息痢”、“久痢”和“腸澼”等病范疇。稟賦不足,脾腎陽虛,可致UC病程或遷延日久、纏綿難愈,或稍有不慎便病情反復;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日久亦可出現傷及脾腎,出現虛實夾雜,終致脾腎兩虛,因此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中適當參用溫補脾腎法可以增強療效的同時,對改善預后及減少復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溫補脾腎湯中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取“理中丸”之意,溫中健胃,肉桂溫腎,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骨脂補腎壯陽、溫脾止瀉,黃連配伍補骨脂,一寒一濕,使下利止而不致寒邪,堅陰而不致過濕。肉豆蔻、訶子澀腸止瀉,當歸、白芍調血,木香行氣,諸藥配伍,共奏溫補脾腎,化濕止瀉之效。配合艾灸有溫經散寒, 扶助陽氣的作用。中脘是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神闕是先天真息潛藏部位,能溫陽救逆、利水固脫;天樞為大腸之募穴;關元能培補腎陽,以化濕行滯;氣海能調氣行滯,溫經散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黨參、炒白術均有增強機體免疫、抗潰瘍、調節胃腸運動的作用,黃連能抗菌,干姜、白芍有抗炎、鎮痛的作用,肉桂能抗炎、抗潰瘍,木香能調節胃腸運動,抗菌,補骨脂、炒當歸能調節免疫、抗炎、抗菌,訶子能抗菌、解痙。故溫補脾腎湯聯合艾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針對病機治療,效果顯著,體現了中醫效、便、廉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50.
[2]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志,2010,25(6):891-89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