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目的 探討階段性康復功能鍛煉在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9例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后患者,隨機分為A、B、C 3組,每組23例。A、B組為治療組,均以“量化控制”康復方法進行功能活動,其中A組為較小的康復量,B組為相對較大的康復量,C組以無量化控制的AO“無痛”康復方法進行功能活動。術后12~18個月,平均13.6個月,對3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和X線放射學作評價分析。結果 髖關節功能評價:A 組、B 組與C 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A 組與B 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髖關節活動度:A 組、B 組與C 組有顯著差異(P<0.05),A 組與B 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后患者,以量化控制骨折康復過程,通過早期、小量、患肢晚負重的康復方法,能有效恢復肢體正常功能、避免肢體活動功能障礙。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階段性康復功能鍛煉;康復量化
中圖分類號:R274.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2-0026-02
股骨頸骨折多發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骨質疏松,骨量降低,四肢協調能力差,反應遲鈍,常因生活傷致其骨折[1]。患者傷前多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身體基礎條件較差,長期窩床容易導致墜積性肺炎,褥瘡,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肢肌肉萎縮,其中尤以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肢肌肉萎縮最為多見,同時患者長期臥床,患肢長期制動,容易造成患肢活動功能障礙,因此術后指導患者康復功能鍛煉,對恢復患者患肢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筆者對本科69例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自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本院骨科行閉合復位空心釘固定的69例病人進行隨訪(術前3~5 d至術后12~18個月)。按Garden分型:Ⅰ型16例,Ⅱ型23例,Ⅲ型15例,Ⅳ型15例,入院時間為受傷后2 h~10 d,術前多經過1周左右的內科系統治療,術后做12到18個月的隨訪。根據術后康復功能鍛煉隨機分為3組,A組23例,在醫師指導下行較小強度功能鍛煉。B組23例,在醫師指導下行較大強度功能鍛煉,活動量較A組大。C組23例,在AO原則指導下進行早期無痛功能鍛煉。
1.2 分階段量化控制康復功能鍛煉方法
1.2.1 A組 主要鍛煉方法如下:①術后第1 d起,雙下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患肢每次可保持5~11s后松弛肌肉,每天可分兩次進行,每次鍛煉5次。踝關節及足趾行屈伸功能鍛煉,踝關節每屈、伸動作為一組,每次盡力活動到最大程度,并保持肌肉緊張5S,每天分兩次進行,每次可行屈伸活動5次。同原則下指導患者足趾屈伸活動鍛煉。②髖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功能鍛煉:術后第1 d,患者仰臥位,醫師一手把持患者踝關節,一手扶患者大腿部遠端,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同時髖關節屈曲髖關節至最大程度,每3 d 1組,每1組1次。
術后第2周~術后1個月,股四頭肌長收縮及踝關節、足趾鍛煉改為3~4組/d,活動力度及次數均可增強,另外配合X線檢查,觀察骨折斷端生長及內固定穩定。若空心釘未出現松動,骨折斷端有骨痂生長,則說明早期的功能鍛煉對骨折愈合無影響,另外骨痂生長加固了骨折斷端的穩定性,可適度增加活動時間和強度。術后拆線后第1天,髖關節被動活動改為2天1組,兩周后改為患者自主屈伸髖關節。
術后1月~術后2月,適當加大患肢肌肉及膝關節、踝關節、足趾鍛煉力度,術后第3個月,患者由仰臥位轉為坐位,患者可坐于床沿,行屈髖及伸膝活動,每次10下,每天3次。第4個月復查X線,若骨折有連續骨痂生成,則可由坐位到站位(要求患肢不負重)。術后6個月,可在單拐輔助下部分負重,術后9個月,可下地行走。
1.2.2 B組 具體鍛煉方法如下:術后第1 d~術后第2周,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長收縮,及膝關節、踝關節、足趾屈伸功能鍛煉,具體方法同A組:術后第1 d,醫師輔助行髖關節屈伸功能鍛煉,每次鍛煉比A組長5~10 s,另外活動強度及活動量大于A組。第2周~第4周,除股四頭肌長收縮,膝、踝、足趾屈伸外,髖關節活動可改為2天3組。具體同A組。4周后復查X片。根據骨痂生長程度,逐步加大髖關節訓練強度。后期功能鍛煉與A組相同。
1.2.3 C組 AO早期無痛原則下功能鍛煉組。患肢行股四頭肌長收縮及各關節功能鍛煉,無具體方法,以患者無痛為原則,在自己耐受程度下自主活動功能鍛煉。
2 治療結果
所有患者均進行Harris評分,評估髖關節功能。評分方法分別是:(1)疼痛:①沒有或可忽略。②輕微或偶爾疼痛,不影響活動。③輕微疼痛,不影響一般活動。④中度疼痛,可忍受。⑤明顯疼痛,活動嚴重受損。⑥完全殘廢。(2)功能(包括患者行走時的步態及活動)。(3)沒有畸形:①屈曲攣縮小于30°。②內收小于10°。③伸展內旋小于10°。④肢體長度相差小于3.2 cm。(4)運動范圍(包括屈曲,外展,伸展外旋,伸直內旋,外展)。最后記錄評價結果,滿分為100分。優:>90;良:80-90;可:70-79; 差:<70。
2.1 3組髖關節活動功能比較 見表1。
2.2 3組髖關節屈伸活動度比較 見表2。
3 小結
現代骨折治療的目的是要求骨折能在功能活動中愈合,肢體功能在骨折愈合過程中恢復,避免發生各種并發癥[2]。實驗證明骨折斷端不應取決于絕對內固定,在骨折愈合過程中應承受一定的應力,堅強的內固定物并不一定是骨折愈合的條件[3]。關節的活動既可以對關節面進行磨造塑形,使關節面平整光滑,又能夠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4]。骨折術后康復功能鍛煉,不僅能促進骨折愈合,同時可預防長期臥床導致的并發癥。股骨頸骨折術后分階段康復功能鍛煉,將康復功能鍛煉量化,能最大程度恢復髖關節活動度,減少股骨頸骨折患者長期臥床導致的肌肉萎縮、髖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能最大程度恢復患肢肢體功能,保證患者在骨折愈合后正常的活動功能。
參考文獻: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1141-1143.
[2]杜寧.骨折治療的理想方法和原則[J].中國骨傷,2002,15(2):84-85.
[3]施杞.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222.
[4]張俊忠,卞泗善.劉效敏動靜平衡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