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黔云+萬啟南+段艷蕊

摘要:目的 觀察自擬清熱解毒扶正湯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以下簡稱肺心病)急性期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88例肺心病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4例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44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中藥治療,2組均治療14 d后觀察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西醫體征積分變化、綜合療效評定、血氣分析。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7.72%,對照組總有效率84.09%,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西醫體征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西醫體征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2組治療后氧分壓(PaO2)及二氧化碳分壓(PaCO2)均改善(P<0.05),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肺心病急性期采用自擬清熱解毒扶正湯治療能明顯提高總體療效,改善癥狀、體征、血氣分析結果,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肺源性心臟病;急性期;清熱解毒扶正湯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2-0035-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以下簡稱肺心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導致反復急性發作使心肺功能進行性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采用自擬清熱解毒扶正湯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80年全國第3次肺心病專業會議修訂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內科學》[2]診斷標準,辨證屬氣陰兩虛、熱毒內蘊、瘀血阻滯型,癥見咳逆喘息氣粗,痰多色黃或白,黏稠難咯,心悸,胸滿煩躁,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紺,面浮肢腫,甚或全身水腫,脘痞腹脹,口干,氣短乏力,舌質紅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黃膩或濁膩,脈弦滑或細澀。
1.2 排除標準 重度呼吸功能不全需要機械通氣者;有嚴重肝、腎、腦功能等基礎疾病;入院時即有肺性腦病、休克、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用藥不滿14 d,無不良反應,因故中斷治療無法評價療效者。
1.3 一般資料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共88例,均為本科2010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肺心病急性期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齡(68.6±8.3)歲;平均病程(13.25±7.88)a。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齡(68.9±8.1)歲;平均病程(13.35±7.59)a。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根據藥敏選用敏感的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暢,低流量吸氧糾正缺氧,糾正二氧化碳潴留及電解質紊亂,給必要的營養支持等治療。如有心衰時給強心、利尿、擴血管、控制心率等治療。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西醫基礎治療上予中藥湯劑口服。處方:翼首草、荷葉頂、連翹、生地、知母、丹皮、柴胡各15 g,魚腥草、葛根、蘆根、太子參、薏苡仁各30 g,麥冬20 g,甘草10 g。每天1劑,水煎2次取汁600 mL分3次服。2組均治療14 d后觀察療效。
3 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3.1 中醫癥狀積分 分別計算患者治療前后咳嗽(輕3分、中6分、重9分)、咯痰(輕3分、中6分、重9分)、氣喘(輕3分、中6分、重9分)、胸悶(輕3分、中6分、重9分)癥狀積分變化。
3.2 西醫體征積分 分別計算患者治療前后肺部濕啰音(肺底2分、散在4分、滿肺6分)、哮鳴音(上肺2分、散在4分、滿肺6分)、神志(興奮2分、煩躁4分、嗜睡6分)、紫紺(輕2分、中4分、重6分)、水腫(輕3分、中6分、重9分)積分變化。
3.3 實驗室指標 觀察血氣分析結果。
3.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綜合療效判定按尼莫地平評分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主要癥狀與體征總積分-治療后主要癥狀與體征總積分)/治療前主要癥狀與體征總積分×100%。臨床控制:療效指數85%~100%;顯效:療效指數67%~84%;有效:療效指數33%~66%;無效:療效指數減少<33%。
4.2 2組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1。
4.3 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及西醫體征積分變化比較 見表2。
4.4 2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結果比較 見表3。
5 討論
肺心病屬于中醫肺脹、喘證、水腫等范疇,臨床以咳嗽、痰多、喘息、呼吸困難、氣短胸悶、心悸、唇甲紫紺、水腫等為主要表現。西醫多采用吸氧、抗炎、強心、利尿、擴血管等治療,西醫治療對緩解患者咳嗽、咯痰、心悸、胸悶等癥狀療效差,病情反復發作,故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期提高臨床療效具有較高的意義。本病的發生多因久病導致肺腎氣陰虧虛,內生痰熱、瘀血互患,濁氣壅于胸中,滯留于肺,導致肺體脹滿,不能斂降而成肺脹。肺脹的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標實為痰熱、瘀血、氣滯;本虛為肺腎氣陰虧虛。故采用清肺解毒化痰、活血化瘀、益氣養陰之法。方中君藥翼首草為藏藥,生長于高寒地區如西藏各地、青海、四川西部和北部、云南西北部等,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等作用,有研究表明對急性炎癥的滲出和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3]。麥冬中的麥冬皂苷及麥冬多糖可顯著增加小鼠器官胸腺、脾臟重量,并激活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血素抗體水平,增加機體的免疫力[4]。太子參多糖具有抗疲勞、抗應激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5]。丹參有效成分丹參酮、丹酚酸類化合物有改善血液循環、抗菌和抗炎、抗氧化、抗凝血和細胞保護等作用[6]。另外魚腥草、芙蓉葉、連翹等不僅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等功效,且均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清熱解毒扶正湯在藥效學試驗中證實,具有明顯的退熱抗炎作用且作用持久,并有明顯降低C-反應蛋白的作用;具有抗炎、調節免疫、抗內毒素、保護臟器等作用;在動物毒理試驗中即使達到正常劑量的107倍,亦未見毒副作用[7-8]。因此采用清熱解毒扶正湯治療肺心病急性發作期在綜合療效評定、主要癥狀、體征、血氣分析等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可明顯改善預后,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全國第3次肺心病專業會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作期診斷標準[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81,4(1):62-63.
[2]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00.
[3]關昕璐,閻玉凝,魏太明,等.翼首草的抗炎作用與急性毒性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2):71-73.
[4]韓鳳梅,劉春霞,陳勇,等.山麥冬多糖對免疫低下小鼠的保護作用[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6):347-348.
[5]劉訓紅,陳彬,王玉璽.太子參多糖抗應激和免疫增強作用的實驗研究[J].江蘇中醫,2000,21(10):53-54.
[6]杜冠華,張均田.丹參現代研究概況和進展[J].醫藥導報,2004,23(6):3-8.
[7]萬啟南,陳曉華.清熱解毒扶正顆粒治療老年人肺炎59例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07,22(7):59.
[8]萬啟南,陳曉華,葉勇,等.清熱解毒扶正顆粒治療外感高熱癥36例[J].中醫研究,2007,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