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理念:過去,我寫童話也寫報道,現在,我用剪紙助力動物保護。我是“剪紙界的行動派”。
1.做剪紙時不用擔心圖案簡單不好看,平時留意搜集好看的各種印花紙來“陪襯”就好啦。比時間更重要的是,頭腦里要有畫面,要有想象力。
2.最有成就感的是我的剪紙作品被做成實物產品,比如手表和木頭書簽,用來義賣,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到貧困兒童和流浪小動物!
3.無論什么愛好,都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學會享受它的樂趣,不要讓它成為負擔。人生不輕松,我們得給自己找顆糖吃。
“我們的美妙小心思,有無數種具象化的可能。從限量復刻版剪紙裝飾畫,到無字卡片,再到延伸至生活各個角落的趣致小物……每一件,都只為共鳴而存在。”這是邱珈的獨立品牌“Qiu”發出的第二條微博,配了一張剪紙眼眸圖,睫毛剪成各種花草,黑眼珠是我們的地球,上面六個小人手牽手在草地上。這張剪紙眼眸曾一度是邱珈的微博頭像。
從邱珈的剪紙作品中可以讀出:每一件,都為共鳴而存在,每一件,都裝滿童心,盛滿幻想。
逼出來的愛好
身為外企白領,邱珈同所有上班族一樣,朝九晚五,忙起來沒有邊際。說起話來,語速很快,且表情豐富、思維跳躍,夸她漂亮,她會自嘲,其實我很胖,典型的“80后”。
不同的是,她有一個特別的愛好——剪紙,作品多被歐洲藏家收藏,多次與媒體、品牌合作……不由得讓人大大感嘆一番,把愛好玩到這種水平,你也該給其他人活路啊?談及此,她輕描淡寫來了一句:“人嘛,總是要有些無用的超能力才好玩呀。”
這個上海女孩,沒有任何藝術教育背景,雖然也愛寫寫畫畫,用她的話來說,不過是小學美術的水平,做剪紙純屬意外。“窮困潦倒下,硬生生逼出來的愛好。”2008年,邱珈拿到英國利物浦大學碩士學位,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對于她這種學習經管類的學生來說,完全是一場噩夢。搬到倫敦大半年都沒找到工作的她,只能宅在公寓里焦慮。“對于沒有收入的待業青年,還是個外國人來說,坐個地鐵都覺得貴。”
這個時候,她需要找到一種不大費錢,又能打發時間的事,來排遣一下“待業青年”的沮喪心情。
很偶然的機會,邱珈看到英國剪紙藝術家Rob Ryan的剪紙繪本《This is for you》。“我登錄Rob Ryan的個人網站,發現他是先打好草稿再剪和刻,跟印象中的陜西巧手藝人直接剪完全不同。”原來還可以這樣,她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剪。
說干就干,她立刻到“99便利店”買來便宜的兒童涂鴉彩紙,自學剪紙。剛開始,邱珈無比興奮,連續剪了好多,剪完就貼到博客上秀。雖然都是些小孩、精怪、動物和花草圖案,卻大受歡迎,受鼓勵的她決心將剪紙進行到底。后來被國內的朋友看到,邀請她參加剪紙群展。拿到展會紀念畫冊,她才知道那次“海派剪紙大師作品展”,有很多造詣深厚的“叔伯大爺”。“初生牛犢不怕虎,好在那時候臉皮夠厚。”
自由式治愈系
“我沒有拜師學習過,其實技術并不出色,只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技巧而已……”話雖如此,不同材質、顏色的組合使她的作品充滿了層次感,有著童話般的夢幻意境。用現在的流行語來形容——這是治愈系的。
長昆蟲翅膀的小人、上樹的小貓、站在云端的花朵……在邱珈的作品中,花草、少女、動物、夢想是她經常選擇的主題,很難歸于哪個流派。“因為無師自通,也就無拘無束,非要加個標簽,就算‘自由式剪紙吧。”
因為無所拘束,邱珈便更懂得把生活中的想法用剪紙具象化。那幅《給王欣韻小朋友》就是專門剪給她侄女的,小朋友在不到一歲時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耳聾。邱珈很難過,于是在作品中描繪著小朋友能聽到的繽紛世界,鳥聲、樂曲聲、樹葉聲等美妙的音符從小朋友的耳畔飄過,以此寄予她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記錄生活是一方面,邱珈也總是從生活中選取材料。早期的拼貼畫作品中,邱珈常將時尚雜志上的彩圖“廢物利用”,剪下來作為拼貼畫的材料。《樹叢》作品中,藍色雪紡裙剪成的“小人兒”,站在用牛仔褲底色剪成的“樹林”中,背景的襯花則用了唇膏、粉餅的廣告底紙,色彩豐富,惟妙惟肖。
而剪紙中的童話氣質,則來自邱珈童話作家的經歷。初涉職場,她曾在出版社從事兒童文學,也寫過童話。那個沒有微博、沒有社交網絡的年代,她喜歡用短信寫童話,70個字講一個故事。學會剪紙后,她便用剪紙來講童話。“其實創作靈感沒有那么難,要學會運用個人經歷。”
平日里,邱珈忙于工作,閑暇時要做流浪動物救助,能分配到剪紙的時間并不是很多。“有時候一周可能用十幾個鐘頭來剪紙,有時候可能幾個月都沒碰剪刀。”但只要有了那份心情,她總愿意拿起剪刀,梳理生活中的點滴。
因為有一份閑適,做起剪紙,邱珈便顯得格外淡定。就算剪壞了,也沒關系。“隨機應變馬上修改一下圖案唄。”她說,“本來剪紙是放松身心的愉悅之事,不要讓這些小事打擾到心情。”
從剪紙中領悟的豁達也給邱珈的生活帶來更多愉悅。“作為一個獅子女,我性格很急,以前在家里老撞到墻角。剪紙后,整個人都變了,有點重新做人的感覺。”邱珈很開心,“沿著線條剪下手工部件,等待膠水晾干,不知不覺間,心就慢了下來。”有的愛好“良藥苦口”,還得苦苦堅持,但剪紙對于邱珈而言,就像糖果,根本無需“努力堅持”,因為對她來說,剪紙已經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把刀握成我的手
作為剪紙藝術家,邱珈不免收集幾把好剪刀,不過,她最愛的還是那把圓圓胖胖的黑色剪刀,也就是張小泉家最普通的指甲剪刀。“刀柄一點都不精致,刀頭短短的,尖頭已經磨鈍了,完全不是剪紙的首選。”
不少人問,它究竟哪里好,這么多年都換不了?“因為它已經被用成我的東西了啊。”邱珈說,“拇指伸進右邊刀柄,金屬圈兒剛好卡在金星丘。食指、無名指伸進左邊刀柄,小拇指卡在左邊外側幫忙輕輕推動,冰冷的鋼鐵很快溫暖起來。它的關節那么活絡,拇指輕輕一抬一放。觸覺變得敏感起來,如果心靈夠靜,從虎口到手掌都能感覺到刀刃劃過紙張的輕微振顫。”邱珈也不明白原因,只知道,“長期用這把剪刀,好像已經長在了我的右手上,讓我產生自己徒手就能剪開紙張的感覺。”
她說,可能是因為自己懶,不愿意去習慣新的工具。但“你現在用金刀銀刀來換,我也不會把這把黑色指甲剪刀換給你。”
這,其實是最樸素的價值觀。“真正讓你覺得幸福的、有興趣的事情,往往是不用花什么錢就能辦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