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華 郗凌云
(西安市第一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2)
角膜位于眼球前部,外傷和感染是引起角膜潰瘍最常見的原因,某些全身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現角膜病變[1]。角膜潰瘍是我國三大主要致盲性疾病之一[2]。在臨床治療中,患者常常認為角膜潰瘍是個小問題,對其危害性認知不足,思想重視不夠,常常出現醫囑執行不力,其不當行為、習慣直接影響了治療康復質量。如何有效提高角膜潰瘍患者的遵醫自覺性,一直受到臨床的關注。我們采用“行為危害放大式”護理干預,極大提高了角膜潰瘍患者執行醫囑的自覺性,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0月~2015年1月期間我科收治的117例角膜潰瘍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治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60例、對照組57例。對照組:男36例,女21例;年齡1~73歲,平均(53.0±10.82)歲;細菌性角膜炎26 例,真菌性角膜炎23例,病毒性角膜炎8例;高中以下學歷41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6例;就診時間2~31d,平均(11.1±7.24)d。觀察組:男38 例,女22 例;年齡2~75 歲,平均(54.3±10.17)歲;細菌性角膜炎28 例,真菌性角膜炎23例,病毒性角膜炎9例;高中以下學歷43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7例;就診時間3~32d,平均(11.2±7.83)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學歷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行為危害放大式”護理干預:科室成立護理干預小組,收集、梳理角膜潰瘍患者治療中常見的不遵醫行為,分析、研究其可能對治療造成的危害,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將每一種不當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適度地放大,按照行為、危害及對策等項目整理成表式操作規范,作為護理人員干預的規范文本。在患者入院當天,護士向患者發放不良行為危害宣傳單,按照文本規定內容對患者可能出現的不遵醫行為進行預防式干預,每2天干預1次。將干預的內容、方法告知科室醫生,使其熟悉干預內容,以確保信息傳遞的一致性。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遵醫行為評定:科室自行設計遵醫行為量化打分表,內容包括治療、自我護理、飲食、運動及檢查等7個方面,共24項內容,每項內容為1分,滿分24分,得分越高表明遵醫行為越好。患者出院時由專人進行評估,做到了得1 分,沒做到得0分。②臨床療效評價[3]。臨床治愈:疼痛等癥狀消失,角膜潰瘍愈合,熒光素染色陰性,后彈力層皺褶及水腫消失,前房無積膿,視力提高;好轉: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角膜潰瘍部分愈合,熒光素染色(±),后彈力層皺褶及水腫明顯減輕,前房積膿減少或消失,視力無變化或有提高;無效:疼痛等癥狀無改善,角膜潰瘍擴大或穿孔,前房積膿加重。有效=臨床治愈+好轉。③出院時,發放問卷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資料經整理核對后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t檢驗或χ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取95%可信區間,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觀察組患者遵醫行為得分為(22±1.7)分,對照組患者得分為(15±2.5)分,兩組之間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62,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臨床治愈率分別為98.33%和80%,均高于對照組的85.96%和61.40%,以上指標兩組之間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n(×10-2)]Table 1 The therapeutic effect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33%(59/60);對照組患 者滿意度 為80.70%(46/57),兩組之間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87,P<0.05)。
角膜潰瘍是常見的一種致盲性眼科疾病,細菌、真菌、病毒和化學性燒傷是導致該類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4-5],臨床研究顯示角膜部分主要位于眼球前表面,極易因外傷、真菌或細菌等因素引發感染,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易演變為潰瘍,對患者的視力造成嚴重損害[6]。輕度的角膜潰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視力障礙,重者可引起失明[7-9]。隨著眼科醫療技術的發展,潰瘍性角膜炎的治療效果及預后一般較好[10]。然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由于受到疼痛、視力障礙、臉部外觀改變及對疾病的危害認知偏差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常常會出現情感波動,導致自我約束力降低,不能按照醫護人員要求在治療的各個方面給予積極配合,其不遵醫行為對治療、康復質量帶來了不利的影響[11-13]。因此,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使其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加強對自我行為的約束,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應成為臨床治療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患者遵醫性的好壞,關乎著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效果,如何提高患者在治療中的依從性,增強患者的自我管控能力,一直是臨床護理所關注的問題[14,15]。因此,我們分析認為與下列因素相關:①對患者各種不遵醫行為所引發的危害進行適度放大宣傳、教育后,對其心理形成了一定的威懾,提高了患者對各種不遵醫行為危害性的認識與重視。②入院即開始實施干預,將患者的各種放任行為消滅在了萌芽狀態。③高頻次的干預提高了干預的效果,醫護口徑的統一避免了信息傳遞的混亂,提高了患者對干預的認同感和信任度。其結果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各種治療不依從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后,治療的消極因素得到了控制,對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護士耐心細致的宣教,拉近了醫患之間的心理距離,對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護理干預中對患者不遵醫行為的危害結果放大的尺度要適中,過分放大行為的危害反而會增加患者的不信任,降低護理干預效果;在干預實施中要注意醫護協作,要將干預的內容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讓醫生熟悉干預的內容,做到口徑一致,防止出現醫護之間解釋不統一的問題;對于兒童的干預可與其監護人的干預同步進行,充分發揮其監護人的監護作用,對兒童本人的干預應與其監護人的干預有所區別,對兒童本人可將危害進一步放大,以增加威懾的效果。
“行為危害放大式”護理干預是一個新的干預模式,雖然我們在以前的護理干預的過程中偶爾會有運用,但并未將零散的干預行為系統化、規范化,使其成為一種科學、系統的干預模式。我們將其系統、規范化后,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極大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療的自覺性。“行為危害放大式”護理干預在國內外鮮見報道,在實踐過程中對患者不遵醫行為危害放大的程度仍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同時,“行為危害放大式”護理干預作為一種全新的護理干預模式,由于實踐的病種有限,能否適應于不同的病種,仍需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檢驗。
臨床治療中,患者常常誤以為眼科疾病屬于小問題,角膜潰瘍更是無關緊要,無性命之憂,對醫囑重視不夠。“行為危害放大式”護理干預,可對角膜潰瘍患者形成適度的心理“威懾”,可明顯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同時也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滿意度。
[1]顏湘蓉,吳炳玉,張黎.中西醫結合護理角膜潰瘍的體會[J].四川中醫,2010,28(12):114-115.
[2]Whitcher JP,Srinivasan M,Upadhyay MP.Corneal blindness:aglobal perspective.Bull Word Health Organ 2001;79(3):214-221.
[3]鄭瓊躍.護理干預在角膜潰瘍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A):43-44.
[4]王巍,張學敏,張小利,等.角膜潰瘍行羊膜移植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6):116.
[5]畢文娟.角膜潰瘍的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1):121-121.
[6]孫潔.維生素C 結膜下注射治療角膜潰瘍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8):155-155.
[7]歷清爽,肖春麗,石磊.角膜炎的臨床護理[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3):403.
[8]李燕先,李蓓,馬志英.眼表外傷后發生真菌性角膜潰瘍2例[J].西部醫學,2009,21(1):169.
[9]湯靜,韓宇,蒲一民.角膜接觸鏡聯合激素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的探討[J].西部醫學,2010,22(8):1499-1500.
[10]牛志梅,時秀潔.探討護理干預對潰瘍性角膜炎治療效果及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3):3749-3751.
[11]桂霞,諸敏,朱素芬.角膜炎病人的臨床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1(14):122-123.
[12]孫秀紅.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護理[J].實用防盲技術,2011,6(4):176-177.
[13]張麗敏.心理護理在眼科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2):4625-4626.
[14]何娜,李小雪.優質護理服務在眼科病房工作中的實踐與人文價值[J].西部醫學,2013,25(9):1410-1413.
[15]雷蕾,雷招寶.如何改善眼科患者的遵醫行為[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3,23(5):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