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建



[摘要]通過對重慶地區部分高校本科生的問卷調查,獲取并分析了重慶地區高校讀者在移動閱讀年限、頻率、目的和時長等方面的特點。提出圖書館的資源服務轉型應當從提倡人文關懷入手,通過開展社會合作的方式擴充館藏資源,同時借助移動服務開展在線咨詢以擴展服務方式,并且提供資源的推廣與評價平臺,助推圖書館的服務變革。
[關鍵詞]移動閱讀;移動服務;高校圖書館;服務轉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10.020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4)10—0096—04
移動服務技術的出現為高校圖書館注入了新的發展力量,國內高校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了高校服務方式的擴展與服務手段的完善,由此顯著的推進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借著移動服務發展的熱潮,重慶市高校圖書館移動服務建設也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移動服務的進步并不代表移動閱讀能夠被大多數的讀者所接受,需要對此進行事實驗證,因為移動閱讀現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移動服務的開展潛力,所以本文以重慶地區高校讀者移動閱讀現狀調研為基礎,探討圖書館資源、服務的轉型策略。
1 重慶高校移動服務開展概況
近年來,隨著國內移動閱讀市場的逐步打開以及高校移動服務的相繼開展,重慶市的高校也在積極的引入這一服務概念,部分高校紛紛開展的移動服務業務。重慶地區最早的移動服務由重慶大學開啟。2005年重慶大學開展了SMS/WAP服務,在此基礎上,2007年在LIB2.0理念的基礎上提供了“移動圖書館服務系統”,開展圖書借閱、預約、掛失等信息服務。2012年前后,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相繼采用了超星移動圖書館,拉開了重慶地區移動服務大發展的序幕。
截止2013年底,重慶地區開展了移動服務的本科高校有重慶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長江師范學院、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高職高專有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全部是使用的超星移動圖書館。2重慶市高校移動閱讀使用現狀調研
移動服務是當前高校延伸服務的主要表現形式,移動服務的開展狀況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應圖書館的服務方式變革和服務理念轉變。移動閱讀作為讀者接受移動服務的主要形式,讀者的使用狀況能夠很直觀的反應讀者對于移動服務的接納程度,是高校圖書館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率的直觀依據,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圖書館的服務轉型和資源建設提供事實依據。
2.1 問卷總體說明
為直觀掌握重慶地區高校讀者的移動閱讀現狀,本研究根據讀者屬性以及在閱讀中的實際行為分為閱讀年限、閱讀頻率、閱讀目的、閱讀時間、讀物類型與閱讀方式、付費閱讀情況等6個方面,并據此制作了調查問卷。為使調查結果更具有代表性,2014年3月,課題組成員在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四川外語學院、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等4所高校的本科生群體中共計發放調查問卷450份。調查結果中回收問卷413份,回收率91.7%,剔除無效問卷31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82份,有效率為84.9%。
通過分析382份有效問卷,讀者的基本屬性分布如下:男生184人,占比48.2%,女生198人,占比51.8%;在年級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人數分別為135、81、96和70人,分別占比35.3%、21.2%、25.1%和15.7%,整體情況見表1。
另外,對于讀者在移動閱讀中的實際行為的分析如下:
2.2 閱讀年限分析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可以得知,閱讀年限超過2年的人數最多,達158人,所占比例為41.4%;閱讀年限半年以下的人數為105人(27.5%),而閱讀年限在“半年至1年”和“1~2年”的人數分別為36人(9.4%)和83人(21.7%)。從數量上可以看出,閱讀時間較短(半年以下)和閱讀時間較長(2年以上)的讀者的人數最多,占到總人數的七成,同時大量的讀者使用移動閱讀的時限在半年以下,其原因多在于部分大學生在踏入高校前都被高中階段嚴格限制了手機的使用,導致了其使用移動閱讀的時限較短,但隨著年級的增長,他們對于移動閱讀還是呈現接納態勢。
2.3 閱讀頻率分析
使用移動閱讀的頻率可以反映出讀者對于移動閱讀的依賴程度,在已有問卷中,每周使用手機進行移動閱讀超過14次的讀者最多,達到162人,占總人數的42.4%,而每周使用次數低于7次的讀者為124人,占總人數的32.5%,8~10次和11—13次的分別為41人和55人。從總體情況上看,頻繁使用移動閱讀和少量使用移動閱讀的人數較多,而幾乎每天都會使用移動閱讀2次以上的用戶占總人數的四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讀者對于移動閱讀的依賴程度較高,圖書館可以根據這一情況,有針對性的提供資源服務,推動移動圖書館建設及相關服務的開展,以適應學生的閱讀需求。
2.4 閱讀目的分析
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閱讀設備已經從單一的通訊工具變成了集閱讀、娛樂、通訊一體的工具,同時讀者的閱讀目的也在發生著轉變,不論是學習還是休閑,移動閱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移動閱讀兼具休閑娛樂和學習等多項功能,因此大學生移動閱讀的目的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選擇“休閑閱讀”的比例最高,為45.0%(172人),緊隨其后的是“獲取資訊”,達89人,占23.3%,而選擇“學習”的讀者僅52人,只占總人數的13.6%,這也體現出讀者對于移動閱讀的使用傾向方面,“學習”并不是大學生手機移動閱讀最主要目的,這應該與移動閱讀的特點有關,移動閱讀最大的特征是碎片化閱讀,其內容通常簡短,使得大多數學生都選擇在課間休息等零碎時間進行閱讀。變相的揭示了圖書館對于移動閱讀推廣的資源適用范圍。endprint
2.5 閱讀每日時長分析
由于移動閱讀是典型的碎片化閱讀,因此讀者一般不會在某個時間段集中進行閱讀,造成移動閱讀的發生時間點相對分散。從表5可以看出,接近五成的學生每日閱讀時間在半小時左右,這也表明讀者對于移動閱讀還是具有一定的自制力。另外,通過后期訪談得知,讀者大多選擇在平時空閑時間和睡覺前進行移動閱讀,而上課時則是移動閱讀最不容易發生的時間點。出現上述調查結果并不意外,不少研究都表明,大部分用戶都有在睡覺前使用手機的習慣,如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的調查發現睡覺前使用手機的比例達到了66%。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學科差異對大學生移動閱讀發生時間點產生顯著影響,相比于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生,更多的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選擇在上課時進行移動閱讀。
2.6 讀物類型及閱讀方式分析
在讀物類型的選擇方面,61.5%(235人)的學生閱讀文學小說,閱讀網站新聞的比例也達到了56.5%(216人)。除此之外,手機報和電子雜志也是大學生手機移動閱讀時主要關注的讀物類型,而學術論文則是最不受大學生關注(根據后續的訪談得知,這與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相對枯燥,同時需要長時間關注有關)。這與閱讀目的的調查結果保持一致,也再一次說明移動閱讀是大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閱讀方式方面,30.4%(116人)的大學生表示通過直接登錄WAP/WWW在線閱讀,選擇通過客戶端軟件離線閱讀和在線閱讀的人數分別為165人(43.2%)和101人(26.4%)。目前不少高校圖書館都已經推出了移動圖書館的服務,但大多都只限于館藏查詢、續借、預約、信息檢索等業務,用戶并不能通過移動圖書館這一服務平臺進行閱讀。調研結果表明大學生利用客戶端軟件進行閱讀是一種主流的移動閱讀方式,因此高校圖書館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移動圖書館的系統功能,為用戶提供在移動圖書館平臺上即可進行直接進行閱讀的服務。
2.7 付費情況分析
調查表明,占多數的讀者沒有付費閱讀的經歷,選擇曾有過付費閱讀經歷的人數僅有85人,占總數的22.3%。由于在校讀者群體屬于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同時大多數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加之網絡上有大量可供免費閱讀的信息資源,因此出現上述狀況也就不足為奇。另外,用戶對于校園WIFI覆蓋極為推崇,這也從一個側面上反映出在校讀者群體更傾向于使用免費資源,而圖書館也可以以此為渠道,通過擴大WIFI覆蓋范圍吸引讀者,以達到資源推廣和服務拓展的目的,豐富讀者的資源來源渠道。
總的來說,上述數據體現了高校用戶對于移動服務的積極利用現狀,有助于圖書館移動服務的進一步開展。然而,在數據的背后也體現了當前移動移動圖書館服務的一些不足。首先移動閱讀服務主要以讀者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為基礎,缺乏人文關懷。其次,資源服務缺乏針對性,多以文學服務為主;內容形式單一,容易造成閱讀疲勞。第三,圖書館提供的資源時效性差,缺乏新穎性。第四,當前圖書館提供的移動閱讀服務不能提供相應的評價推介功能。然而,也正是這些服務中的不足為圖書館移動服務指明了轉型的方向。
3 圖書館資源服務轉型
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目的在于擴展自身的服務手段,提升現有的服務效率,以提高資源服務率,不論是資源發現系統還是無線服務技術,都是為讀者服務的一種基本手段。從問卷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圖書館移動服務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資源提供和無線服務的結合,為了使其適應新讀者群體的要求,圖書館應體現服務中的人文關懷、實現內容整合、實行社會合作與資源評價推介等服務。
當前,圖書館在讀者信息需求滿足中的首選地位已經漸漸的被淡忘,特別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屬于90后、Google一代,他們本身具有一定的檢索技能,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以提升圖書館在其信息獲取方式中的比重是當前圖書館用戶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時,圖書館應當以此為依據,實現圖書館的資源服務轉型。
3.1 提倡人文關懷,轉變服務策略
圖書館基于現有資源產生的信息通過、借還服務、用戶培訓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持續開展的,但是在新的服務模式下,由于用戶使用移動服務的時間逐漸有加長的趨勢,用戶對于圖書館資源的關注并非處于最高點,恰恰相反的是,圖書館應有的被關注度正在被網絡搜索所替代,當前人們更多的將互聯網作為信息獲取的首要渠道。進入移動服務模式后,讀者對于圖書館的信息需求也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通告、借還催還、用戶培訓的功能,他們需要更直觀、簡潔的信息服務方式,在這種條件下,高校圖書館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公益服務的性質,在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懷。如英國Glasgow大學圖書館為例,他們在日常的移動信息服務的同時,加入了日常問候,直觀的體現了圖書館對于用戶的人文關懷。
此外,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大多以簡短、生硬的文字服務為主,需要讀者主動閱讀才能獲取所需信息,而當前的移動閱讀設備不管是在信息處理能力,資源格式的兼容性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加上移動通信網絡的通信速率的提高,圖書館可以將現有的資源服務、本館簡介、服務導引等等內容開發為音頻、視頻等流媒體模式,在擴展服務方式的同時,也能為視障人士提供可用資源,體現人文關懷。
3.2 開展社會合作,擴充館藏資源
當前,高校圖書館的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從移動閱讀的資源內容上來看,大多數讀者利用移動閱讀的主要目的在于娛樂消遣,主要內容也以網絡熱門閱讀素材、在線新聞、小說等淺閱讀內容為主,而圖書館現有的閱讀資源則主要以學術性的深層次閱讀材料為主,難以滿足大多數讀者的閱讀需求,圖書館急需引進大量的電子書資源以擴充館藏資源。
除圖書館自建資源外,現有的電子書資源主要有3種來源:一是大型的在線閱讀內容提供網站,如亞馬遜、盛大等集在線閱讀、出版為一體的網絡內容提供商;二是傳統數字資源商,它們所提供的內容主要是以學術性的閱讀材料為主,主要優勢在于資源的新穎性和權威性,提供在線學術期刊內容閱讀,具體以CNKI、萬方等國內一線學術資源;三是移動服務平臺提供商,國內的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紛紛開辟了自己的在線閱讀平臺,內容主要以網絡文學、在線新聞等為主。圖書館可以通過與上述
3 種資源商展開合作,以低成本擴充自身的移動閱讀資源。
3.3 提供移動在線咨詢,擴展服務方式
參考咨詢已經成為圖書館的日常業務之一得到持續開展。目前主要分為面對面咨詢、延時咨詢和在線咨詢幾種模式,其中作為反饋最為及時的在線參考咨詢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普遍采用的模式。通常來說,在線咨詢主要分為基于即時通訊軟件(QQ/MSN/UC)的方式和在線網絡交流兩種模式,其特點是需要圖書館安排專門人員值守,同時參考咨詢館員必須有相應的圖書館專業知識與學科專業背景,依賴于雙方的語言表達能力來實現交流,往往效率不高。有條件的圖書館可以開展基于移動服務網絡的在線咨詢,通過短信、移動QQ、微信、微博、虛擬社區等多種方式實現在線參考咨詢,甚至提供免費的電話咨詢服務,在解放館員服務位置的同時,也擴展了圖書館的服務方式。
3.4 提供資源推廣與評價功能
圖書館的資源服務長期以來都處于一種重復服務的模式,即圖書館所提供給讀者的同一種資源都是沒有經過評論、推介的資源,每個讀者都需要從大量的書目、資源目錄中去發掘自身需要的內容,這對于圖書館的文化積累以及資源的應用評價的極為不利。在當前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支撐下,圖書館需要積極探尋讀者對于資源的推廣與評價行為,以作為圖書館對資源的改進和處理依據。當前,大部分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已經累積到了相當龐大的數量,從實體資源到數字資源,圖書館都可以通過移動圖書館向讀者推介,同時也可以以此為契機,打造圖書館資源推廣與評價平臺,可以是自主開發或是直接購置推廣平臺(如超星移動圖書館),在實現向讀者推廣資源和獲取評價的同時,真正實現圖書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小結
移動服務技術的不斷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契機,在移動閱讀逐漸成為讀者重要的閱讀方式的情況下,圖書館更應當以讀者的實際閱讀狀況為事實依據,通過進一步完善參考咨詢模式、提供多渠道便捷服務,不斷充實圖書館資源并轉型服務方式,實現圖書館對于讀者的人文關懷,持續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能力。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