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龐德盛 佟 言(沈陽藥科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016)
?
圖書館管理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王芳龐德盛佟言
(沈陽藥科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110016)
[摘要]介紹了國外圖書館管理的經典理論及我國圖書館管理研究的現狀,分析我國圖書館管理研究之后的原因,探討我國圖書館管理研究和管理實踐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圖書館管理實踐管理研究
[分類號]G251
從圖書館的奠基人德國圖書館學家施萊廷格,到德國圖書館學家艾伯特,再到著名的美國圖書館學家杜威,都十分重視圖書館的技術與方法。他們將圖書館看作一個孤立的實體,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的圖書館技術、操作方法和工作內容。杜威還特別關心時間和成本效益,把圖書館工作作為一種專門職業,提倡圖書館工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以此行為來增加圖書館的競爭力,使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感受到工作的壓力,從而將這一壓力直接轉化為積極工作的動力。
美國圖書館學家、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教授巴特勒提出的著名觀點是:“圖書館是保存人類記憶的一種社會性機械裝置,是將圖書內容移植到現今人們意識之中的一個社會裝置”[1]。他在圖書館管理研究中引入社會學研究方法,將圖書館置于社會大系統之中進行考察,這種認識確定了圖書館在社會中的坐標。
阮岡納贊是20世紀30年代印度圖書館學第一次高潮的核心人物,其對圖書館管理研究的成就可以高度濃縮為圖書館學五法則:“書是為了用的;每個讀者有其書;每本書有其讀者;節省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2]。
前蘇聯在圖書館管理研究方面貢獻也很大。從列寧到20世紀50年代后的丘巴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圖書館管理思想,如對圖書館事業集中統一管理;建立圖書館網;強調圖書館必須搞好服務工作;重視圖書館隊伍建設;加強圖書館統計工作;實行定量管理等,被當今世界范圍的圖書館實踐所廣泛借鑒和應用。
美國杰出的圖書館學理論家、情報學家謝拉提出了“社會認識論”,其研究對象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發展。他認為“圖書館不僅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者是社會的工具,而且是交流傳播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交流是謝拉社會認識論的核心。
美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和情報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圖書館“預言家”蘭開斯特,預測圖書館的未來趨向將走向無紙信息系統。蘭開斯特由于較少考慮社會、心理、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其預測有點言過其實,但他所做預測中的許多技術內容都已化為現實。蘭開斯特注重引進和發展新的信息技術的思想對現代圖書館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些經典的圖書館管理研究成果,是我們認識圖書館管理實踐、從事圖書館實踐的指南,很多現代圖書館發展理念都是以這些經典管理思想為基礎的,都是對這些經典管理理念的深化、延續和發展。
2.1不重視全面平衡發展
各類型圖書館管理研究不平衡。環顧國內圖書館管理研究領域,很多研究成果多傾向于高校圖書館管理研究,高校圖書館管理研究一直成為圖書館學研究的熱點領域,而關于公共圖書館和其他類型圖書館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對不多,相對薄弱。作為國內圖書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和其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應該與高校圖書館的發展相對平衡。當前的研究現狀,似乎打破了這種平衡,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協調發展。
2.2忽視實踐研究
實踐研究相對不足,理論借鑒較為生硬。當前我國圖書館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論研究脫離實踐,忽視實踐活動研究,為研究而研究的傾向。過多的理論研究占據近十年圖書館管理研究的半壁江山,而實踐研究相對不足,也很少看到相關的案例分析和研究,這將導致今后圖書館事業的畸形發展。因為相對滯后的實踐活動無法跟上先進的理論研究的步伐,將會失去理論研究的意義。近年來,我國圖書館管理研究借鑒了許多其他學科較為成熟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但在與圖書館管理研究自身所具備的主體和基礎相結合時缺乏足夠的適用性研究,在應用層面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移;同時,在處理兩者的關系時,缺少實踐研究的支撐和反饋,使得這種借鑒顯得過于“生硬”。
2.3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
研究內容相對滯后,法治化、制度化研究不足。很多關于圖書館管理的研究對當前圖書館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反應敏銳,但這種反應在很多時候是一種被動的反應,缺乏應對環境變化的積極主動性。無論是關于圖書館業務管理、知識管理的研究,還是關于網絡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管理的研究,都缺少應有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即使有所涉獵,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缺少實踐的根基,難見可以操作的方案。可以說,圖書館管理研究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大環境時,所做出的反應在某些時候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目前有少量的研究已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從圖書館危機管理、圖書館戰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警示。雖然關于圖書館管理法治化或制度化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非常罕見,千篇一律的理性描述,讓人如同霧里看花。一部圖書館法研究了多年,千呼萬喚,難見真容。這與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相悖,與圖書館事業的協調發展不相匹配。管理的有效化和精細化必然伴隨著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只有法規和制度相對完善,圖書館管理才會規范有序,才會科學、合理、高效,圖書館繁榮發展才會有所保障。
3.1圖書館管理實踐相對傳統
圖書館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圖書館管理實踐的影響。我國圖書館管理研究盡管在理論方面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方法,但在圖書館管理實踐方面卻受到傳統思想方法的影響,以經驗管理為主,使得管理相對滯后。因而提高現代圖書館管理的實踐能力,并積極研究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提出提高圖書館管理能力的新要求、新思想,是彌補以上研究不足的主要舉措。隨著實踐需求的不斷增長,圖書館管理研究的內容也將更加豐富,研究也會更加深入。
3.2理論脫離實際
圖書館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夠。圖書館管理研究雖然呈現出多元化、深入化的態勢,但真正與圖書館管理實踐相結合的并不多。例如,圖書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并逐漸完善,但除了海南大學等少數圖書館外,真正應用的圖書館寥寥無幾。圖書館知識管理在2010年已經在學術界形成熱潮,但國內僅有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深圳南山區圖書館等少數幾家圖書館做了嘗試。同樣,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人本管理等也呈現出“研究熱、應用冷”的現象。總體看來,圖書館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仍然不夠。
3.3館員的參與度不夠
館員是圖書館管理的主體,館員的實踐活動對于圖書館管理有著直接的影響。只有館員自發參與圖書館管理研究,從中獲取相關的經驗和方法,才能從整體上促進圖書館管理的研究且研究成果的實踐性也會較強。從目前研究來看,雖然我國每年有大量的關于圖書館管理的研究成果問世,但多數成果缺乏立足實踐的深入調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說較多,可為實踐參考借鑒的觀點或案例鮮見。很多研究成果選題重復,觀點雷同,價值不大。其原因應歸結為研究者的態度問題。很多館員開展學術研究不是立足于實際工作需要,而是為了達到評職晉升的目的。浮躁的心態造就了學術繁榮的假象,不端的學術傾向難以產生具有創見的理論成果。圖書館管理實踐缺乏館員的深入研究,圖書館管理研究難以為實踐提供有價值的營養成分。
3.4圖書館管理機制創新乏力
圖書館管理機制創新問題長期被研究者關注,但往往是只聞雷聲,不見雨下。傳統的管理機制多年來并沒有大的改觀,一成不變的管理實踐讓管理研究創新成為空中樓閣,管理機制創新研究因而也就失去了動力和活力。首先是三大系統圖書館各自為政,管理體制與主體各不相同,管理權責不明。其次圖書館員的職業素養相對不高,由于缺乏統一的職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導致目前國內圖書館事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不高,缺乏相對明確的定位。最后,由于缺乏一部統一的圖書館法作為整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保障,圖書館管理機制創新亦步亦趨,難見成效。
審視圖書館管理實踐,筆者認為,圖書館管理研究應該高度關注以下幾個領域。
4.1管理理念人本化
圖書館管理理念逐漸在向人本化方向發展,即以人的管理為核心,重視對圖書館員的管理,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4]。衡量一個圖書館員的工作好壞、業務能力大小將主要依據圖書館員的實際工作業績和其學術研究成果。確定圖書館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將由原來的以藏書量、館舍大小、閱覽室面積、座位數等硬件的評價轉變為對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數量、質量和效果,文獻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圖書館管理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內容將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在新的知識經濟環境下,知識管理將繼續成為圖書館管理研究的重要領域。與此同時,在這一核心因素的影響下,知識共享、知識服務、隱性知識、知識創新等研究主題將陸續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并將成為新一輪圖書館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4.2管理方式現代化
圖書館管理工作將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圖書館管理的客觀實際需要為目的,逐漸采用現代化的文獻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傳遞使用的信息化技術、網絡化技術等,使圖書館管理工作呈現電子化、網絡化、自動化、信息化,使讀者(用戶)服務工作更加經濟、高效、及時、準確。一方面,建立起能夠綜合地進行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反饋的文獻信息渠道和網絡,并能夠定性與定量地去評估上述過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因特網來進行文獻信息的收集、傳播、交流與共享,實現網上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借助于信息網絡,可以消除自身館藏和地域的局限來獲取網上信息資源,并以網絡化信息資源作為現代化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堅強后盾,從而實現即時服務。理清當代圖書館管理發展的這些趨勢,并努力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最終將有助于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
4.3關注圖書館管理實踐的新課題
當今社會大環境下,圖書館管理正面臨著不斷革新的契機和危機,圍繞這些主題所開展的研究,將為當前圖書館管理研究提出新的課題。館員的自我管理研究、用戶心理研究、用戶行為管理研究、當前各種創新技術在圖書館中的運用,以及基于隱性知識的共享和知識創新的研究都是一些新的研究生長點。同樣,圖書館的一些傳統的職能、結構都將基于網絡環境和用戶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圖書館管理變遷所衍生的一些數字化管理和網絡化管理模式也應成為圖書館管理研究的關注點之一。而基于讀者(用戶)管理的相關領域將產生更多的研究生長點,如知識管理中的讀者管理、網絡環境下的讀者管理等。
5.1從封閉到開放
變化的環境、開放的觀念需要圖書館吐故納新,轉變觀念,進行開放管理。開放意味著打破藏書壁壘、布局壁壘、規章與時間壁壘、部門和條塊壁壘,最大限度地拉近圖書館與讀者的物理距離,建立大的“讀者服務”概念,有效進行動態內外循環。
5.2積極實踐資源共享
圖書館長期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致使相應發展大為受阻,經費短缺、讀者需求滿意度低下等不可避免的問題接踵而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圖書館應在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導下,實現聯合發展、協同發展,發揮整體優勢,提高整體實力,進行合理布局,有效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5.3加強全方面發展
圖書館的功能不斷擴展,從以前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單一功能向著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文化娛樂等多功能全方位發展。諸多功能擴展中,文化娛樂功能近年來尤為值得關注。圖書館的文化娛樂服務體現了人文關懷和平等理念,能使來館休閑的讀者感受到社會的關愛,感受到人的尊嚴和價值,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人生價值觀。
5.4加強新技術的應用
傳統圖書館的手工管理費時費力,自動化管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圖書館工作走上了信息化道路。隨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的發展席卷全球,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圖書館進一步向網絡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虛擬交流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將給圖書館的科學管理帶來活力[5]。
參考文獻:
[1] Pierce Butler.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
[2]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M].夏云,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3]杰西·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
[4]陳慶梅.試論新形勢下的圖書館管理思想[J].圖書館界,2005(3):21-23.
[5]李東來,鄭章飛,韓繼章.圖書館管理思想三人談(一)[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2(1):12-18.
王芳女,1977年生,館員。
龐德盛男,1962年生。本科學歷,館員。
·域外采風·
收稿日期:(2015-01-21;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