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光揚+張曉東
提起同仁堂,特別是同仁堂六味地黃丸、同仁堂烏雞白鳳丸等常用藥,可謂家喻戶曉。其前身更是赫赫有名——清雍正元年,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古訓,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
2012年8月,江蘇常州、四川成都均有店鋪在店招、裝飾、贈品中使用“同仁堂”標志,在網站還出現了“中華同仁堂”、“大清御用同仁堂”、“正宗御用同仁堂”字樣。
北京同仁堂、中華同仁堂,“兩堂”并立誰是正宗?北京同仁堂認為臺北的中華同仁堂侵犯了自己的商標權,屬于不正當競爭。兩家“同仁堂”協商無效,為爭“金字招牌”的權屬對簿公堂,訴訟大戰由成都蔓延到南京。
“中華同仁堂”安營扎寨常州城
中國北京同仁堂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同仁堂公司),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東興隆街52號。其法定代表人、公司董事長殷順海介紹,2012年夏,北京同仁堂先后接到消費者電話——四川成都雙流縣文星鎮看到“中華同仁堂”招牌,江蘇常州武進區淹城中醫街開設了“中華同仁堂”藥鋪,問北京同仁堂與中華同仁堂是什么關系。
接到電話,北京同仁堂公司十分重視,委托相關人員到江蘇常州調查,直接派專人到成都文星鎮核實。
調查結果,果如消費者所言。“中華同仁堂公司住所地在臺灣省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他們打著我們同仁堂的旗號到四川、江蘇安營扎寨,這是典型的傍名牌,堂而皇之的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北京同仁堂公司負責人情緒有些激動。
針對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之說,中華同仁堂公司常州代表處負責人張經理則滿懷委屈地介紹:我們打出同仁堂的旗號,在常州設立辦事處是經過正宗樂氏同仁堂樂覺心授權的,且授權的主要是養生泡腳、美容、養生等,根本不涉及醫藥。所以,北京同仁堂是以賣藥為主,而中華同仁堂是以養生為主,兩者并不存在誰侵害誰權利之說。常州代表處只想做成中華同仁堂儲物館,所以店鋪里放一些醫療器材,但并未實際經營。
北京同仁堂、中華同仁堂,“兩堂”并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不相讓。“兩堂”高層領導溝通無效,北京同仁堂決心訴諸公堂,討要說法。
“北京同仁堂”披堅執銳戰金陵
打官司,訴請哪家法院居中裁判,既符合法律又便捷自己?最終北京同仁堂公司將訴狀遞送到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常州中院立案后才發現,該案涉及馳名商標認定,遂按規定將案件移送到了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中院于2013年6月6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開庭那天,原告北京同仁堂公司的代理律師,顯然十分熟悉案情,他不看訴狀,侃侃而訴:“同仁堂”既是原告的注冊商標也是原告的商號,它承載著原告340多年企業歷史積累的深厚商譽。早在1989年,國家商標局專門發文認定“同仁堂”商標為馳名商標,為全國首例被認定的馳名商標。1995年、2006年,它還先后被內貿部、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在消費者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012年8月,原告發現被告中華同仁堂公司在www.zhtrt.com網站的頁面上標有顯著的“中華同仁堂”標志,且為模仿原告的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同仁堂”商標的文字,以達到進一步與原告馳名商標相混淆的目的。被告還在其網站上虛假宣傳,將同仁堂歷史移花接木,聲稱其為“正宗同仁堂”,是“同仁堂”300多年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同時,還對原告進行貶低、詆毀,稱原告沒有“任何一份”同仁堂傳統藥方,并稱原告“早已名存實亡”。
“我方認為,‘同仁堂早已是馳名商標,具有極強的顯著性。”講完事實部分,原告代理律師把面前細桿麥克風往左一撥,朗聲提出主張,“被告在其網站和店鋪內外設置以‘同仁堂為主要部分的‘中華同仁堂標志,足以使相關公眾對二者產生混淆;再加上被告故意在字體、店鋪裝飾、企業歷史和文化等多方面對原告進行模仿,進一步加劇了混淆的可能,造成該馳名商標的淡化,惡意地損害了原告作為商標專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及該馳名商標所代表的商譽,被告應就其商標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同時,被告自我標榜為‘正宗本源,貶低、詆毀原告‘不正宗,損害了原告的企業聲譽和形象,被告應同時就其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
“中華同仁堂”攻防兼備溯“同宗”
法庭上,原告北京同仁堂公司樸實無華、重劍無鋒,沒有半點多余的把式,招招直取對方要害。
被告席上,中華同仁堂公司按既定戰術兵刃相接,見招拆招,以攻為守,想方設法占取上風。
“中華同仁堂公司2009年5月依中國臺灣地區法律設立,經北京樂家老鋪子‘同仁堂第十四代權利人樂覺心所托,于2011年進入大陸投資,在常州設立的代表處也是經常州市工商局核準、國家工商總局備案的合法機構。常州代表處懸掛、彰顯其企業字號‘中華同仁堂,怎么就違法啦?”被告一出手,就攻勢凌厲。
“除在江蘇常州設立代表處并獲當地工商局核發執照外,我們還在成都購置房屋拓展業務……懸掛、彰顯‘同仁堂標志,系合法使用。何來商標侵權、何來不正當競爭?”被告方代理律師一出手,攻防之勢立馬易形。
被告的律師辯稱:馳名商標是有時間性、區域性的,“同仁堂”作為商標,起源于樂家老鋪,該藥鋪為六百多年前樂氏家族在明朝開始經營,第四世傳人樂顯楊創立了“同仁堂”藥室。因政治歷史原因,樂家第十三世傳人樂崇輝于1949年帶著家人及藥譜遷移到了臺灣,1953年在臺北市開封街1段59號開設了第一家臺灣“同仁堂”。鑒于歷史和政治原因,在原告申請“同仁堂”注冊商標時,樂家沒有機會提出商標異議。樂家對“同仁堂”的使用、承傳先于北京同仁堂申請“同仁堂”商標的時間,原告無權禁止樂家將“同仁堂”作為商業標記和企業字號使用。
見原告方一直靜穆不語,被告方繼續侃侃而辯:兩個“同仁堂”分別存續于海峽兩岸,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原告到臺灣島開店行銷和被告到大陸經營都是十分正當的競爭關系,是有益于社會進步、有益于人民健康的行為,不存在誰“傍”誰的“名牌”、誰“搭”誰的“便車”問題。
南京中院查古辨今止紛爭
兩大“同仁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不相讓。被告向法庭提交的其與樂覺心簽訂的《合約書》,希望以此證明被告有權合法使用、宣傳、推廣“同仁堂”并使用其相關歷史資料。但法庭認為,該《合約書》的簽訂、授權地點在臺灣,沒有經過公證認證,真實性無法確認。
那么中華同仁堂公司,有無得到樂覺心的委托或者授權?
南京中院審理查明,案外人樂覺心確實在臺灣地區注冊了五個商標,文字一律為繁體美術字。樂覺心在臺灣地區注冊五個商標,雙方并無異議,但本案的爭議焦點是:被告當庭所述的與樂覺心委托、授權等關系是否真實存在?
此時,臺灣公民樂覺心發布聲明,該份書面聲明還經過“(2013)蘇公協核字第1272號”公證。樂覺心在聲明中明確下述事項:中華同仁堂公司對外之任何商業行為、記者發表會、網站等,未經聲明人簽署,概與聲明人無涉;中華同仁堂公司網站(www.zhtrt.com /mian.asp)內所有內容,均非聲明人所提供;至于網站中的“大清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營業事業登記證及相關證件,亦非聲明人所提供;聲明人與中華同仁堂公司無任何聘雇、委任關系,未擔任中華同仁堂公司董事等任何職務。
法庭據此認為,被告不能證明其使用“同仁堂”得到樂覺心委托授權。但被告將“中華同仁堂”、“正宗御用同仁堂”等標志使用于招商,以及中醫、養生理念的宣傳,原告將涉案注冊商標主要用于中藥類商品上,兩者在功能、用途、消費對象等方面均不相同,可以認定二者不屬于類似商品。若原告涉案商標不是馳名商標,則相關公眾一般不認為原、被告之間存在特定聯系、不易造成混淆,亦不構成商標侵權。
乍聽此言,法庭上的旁聽人,以為北京同仁堂維權失敗了。
可是,審判長話鋒一轉,鎮定地指出:原告注冊的“同仁堂”既是有名的老字號,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商標,使用注冊商標的中藥商品得到國內外消費者認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涉案注冊商標符合中國馳名商標的條件,依法應予跨類保護!
至此,官司勝負,一目了然。南京中院2013年12月作出一審判決:中華同仁堂公司立即停止侵害中國北京同仁堂第171188號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中國北京同仁堂經濟損失100萬元。
中華同仁堂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2014年6月26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根據筆者近日了解,中華同仁堂常州辦事處已經注銷工商注冊,網頁也撤了。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