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
1924年,所謂“討逆軍總司令”吳佩孚成為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中國人。《時代周刊》創刊于1923年,如果早創個十年八載,想必這個第一不會是吳總司令。至少在1916年,有兩個人可能成為這個“第一”,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蔡鍔。1916年中國的主角無疑就是這兩個人。說袁世凱是主角應該無人反對,而說蔡鍔是主角恐怕會有人質疑:難道唐繼堯不是嗎?孫中山不是嗎?梁啟超不是嗎?
他們可以入圍,但都不能獲選。唐繼堯是護國主將之一,可他不曾和袁世凱面對面地斗智斗勇、周旋騰挪。梁啟超作為一代文豪敢赴兇險,殊為可貴,但畢竟缺少金戈鐵馬、月小云低的壯景。而斗智斗勇、周旋騰挪,萬里間關、冒死犯難,金戈鐵馬、月小云低,這些卻全部被蔡鍔集于一身。更重要的是,他抱病作戰,視死如歸,這種舍己為國的精神令時人感佩景仰。他在困境中奮起,在勝利中永訣,這份感動與遺憾又為他增添了傳奇和悲壯色彩。
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的較量對決絕對有看點,夠分量。
有論者說,袁世凱在戊戌年出賣過維新派,蔡鍔視之為“仇人”。此言過于絕對。
從歷史方面說,至今也沒有任何史料確鑿的證明,在譚嗣同夜訪袁世凱,鼓動其“圍園劫后(慈禧)”之后,袁向后黨告了密。袁世凱背上這個黑鍋,主要是因為他雖然在譚嗣同面前信誓旦旦,實際上卻按兵不動。本來就只是一群赤手空拳的知識分子,又缺少援手,維新人士當然只能束手待斃了。袁世凱關鍵時刻的明哲保身間接導致維新派罹難,再加上袁世凱晚年鬧了一幕帝制丑劇,成了個大反派,在萬人唾罵中再給他多抹點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從政治方面說,過去的維新守舊之爭已不存在,現實的任務是建設民主共和,這時再懷揣舊怨,那就是匹夫意氣了。在政治家的字典里是沒有“仇”和“恨”的,在抱負和大局面前,它們微不足道,這是期成大事者必備的風范和局量。蔡鍔是這樣的人,袁世凱亦然。
關于蔡鍔入京,過去的說法是,蔡鍔在“二次革命”時組織聯軍,遭袁世凱疑忌,遂調進京。此說已被后世論者否定,因為他們認為蔡鍔是反對“二次革命”的。但如此復雜的政治局面,豈是簡單的“支持”或“反對”就能說清的?其實蔡鍔離滇和“二次革命”并無關系。很簡單,蔡鍔和梁啟超商討調任的通信在“革命”之前就有了。梁啟超發給蔡鍔的“總理一席,人望在君,時事艱難,何不來京一行,共商大政”的電報首見于1913年6月17日的《亞細亞日報》,此時距李烈均在湖口發難還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既然蔡鍔不是被迫離職,他又為什么要離開云南呢?梁啟超說:“蔡公意思一來因為怕軍人攬政權,弄成藩鎮割據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則來矯正他,二來因為他對外有一種懷抱,想重新訓練一班軍官,對付我們理想的敵國,三來也因為在云南兩年太勞苦了,身子有點衰弱,要稍為休息休息。”這種解釋是合理而可信的。關鍵一點是:蔡鍔的理想并非割據一方,做土霸王,他是想有益于國的,他需要更大的舞臺,云南一隅終究留不住他。
當然,這中間也有權利斗爭。部分滇籍軍官有排外心理,想趕走蔡鍔這個外籍人士,也是事實。但此時的蔡鍔已經不是廣西時期那個夾縫中求生存的新軍首領,他坐云南第一把交椅,軍政大權在握,而且已經在軍民中間樹立起威信,如果憑借這樣有利的條件還維持不住局面,他還能指望在哪里發展呢?京師更是北洋老巢,虎穴龍潭,自己沒本事,能立得住嗎?
所以,蔡鍔進京,在袁世凱一邊,是想調用人才;在蔡鍔一邊,是想謀求更大的發展。不管袁世凱是什么“雄”,愛才是肯定的,而蔡鍔不僅精通軍事,而且胸懷政治局量,更重要的是他擁護中央集權,這樣的人才為什么不用?
這時袁世凱已有改造北洋軍的念頭,他的左膀右臂段祺瑞和馮國璋都不聽他使喚,一個暮氣沉沉疏于職事,一個在南京獨享清福,晚上玩樂白天睡覺。袁世凱打算建一個模范軍,訓練20個旅的軍官,建立10個師以取代老北洋軍。在袁世凱的建軍計劃中,蔡鍔是一枚重要棋子。他希望由蔡鍔來訓練新式部隊,繼而調任參謀總長,再出任陸軍總長,以頂替他越看越不順眼的段祺瑞。但北洋老人們當然不干,徐世昌說茲事體大,不可操之過急。于是袁世凱只好把一場醞釀已久的“軍界大地震”壓了下來。由于計劃暫時擱淺,也就只能先把蔡鍔“掛”起來。蔡鍔不會不知道到中央后躋身軍界的難度。帶兵跟當一般的官不一樣,在軍隊,最重要的資源是人,他們是權力和威信的基礎,如果手下的官兵不服從,多大的“長”也是白當。光桿司令,蔡鍔肯定不愿做。但蔡鍔還是有信心的,以他的資歷和才干,不愁沒有用武之地,即使在袁世凱治下出不了頭,年齡優勢也使他有理由期待未來。而且,位居中央也便于參與國是,遞交國防計劃,一旦邊境有事,他即可請纓參戰。所以,他并不計較暫時的閑置。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袁世凱和蔡鍔并非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系。如果袁世凱能適時地委蔡鍔以大任,如果這兩個能人可以充分合作,發揮各自的優長,或許近代中國將會發生一些令人振奮的事。但歷史沒有給袁世凱和蔡鍔這個機會,因為某種勢力的強行介入,意外地也是必然地改變了袁蔡關系。
(摘自《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鍔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