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 宸 張 晨
邊疆行(之一)拉祜族創世古歌“牡帕密帕”
文/董 宸 張 晨

拉祜族建筑 董宸/攝
滇西南古老的山地民族——拉祜族,主要聚居于瀾滄江兩岸的普洱、臨滄兩個地區,村寨多分布于群山環繞的美景之中。她像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原生自然環境和民族風俗文化都保存得很好。拉祜族分布于甘、青地區的古羌人,后不斷南遷,至少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分布在云南境內并脫離原始時代,從事遷徙畜牧業和農業,有“拉祜納”、“拉祜西”等支系。
拉祜族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拉祜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無民族文字。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葫蘆笙舞”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源于這里。歌舞是拉祜族生活中的重要環節,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生產生活、節慶活動中,都要通過音樂和舞蹈來表達他們的感情。拉祜族有祖輩口口相傳的古歌,也有新創作的民歌,有宗教祭祀使用的舞蹈,也有生產生活、模仿動物的歌舞。葫蘆笙、巴烏和口弦在拉祜人的手中,不僅僅是表演的樂器,更是浪漫的代言。男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樂器演奏水平的高低不僅僅關系到能否吸引到心儀的異性,更重要的是,它取代了語言成為了男女間聊天和示愛的傳遞。
在傳統的拉祜族社會中,在“萬物有靈”的原生宗教信仰影響下,“厄莎”作為主宰宇宙萬事萬物的神靈,滲透于拉祜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厄莎”的神秘力量,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崇拜和祭祀活動。從葫蘆里誕生的拉祜祖先扎努娜努與自然界的萬物相互依存著,生息繁衍至今,拉祜族的葫蘆崇拜由此而來。因此在拉祜人心中,每年除了新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是葫蘆節了。
在浩瀚的拉祜文化中有一個璀璨的明珠,就是拉祜族的創世史詩,也就是拉祜族的古歌“牡帕密帕”,意為“開天辟地”。它的代表性不僅表現在拉祜族歷史文化研究和民間文學上,也表現在拉祜族口耳相傳的音樂文化中,它是歌唱的拉祜族“百科全書”,是拉祜族文化的載體,是維系拉祜民族認知的紐帶。
據拉祜族“牡帕密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李扎倮、李扎戈介紹,“牡帕密帕”講的是以前天地混沌未分的時候,身形很大的天神“厄莎”創造天地的故事。“牡”就是天,“帕”就是地。天神分開天地后,覺得自己很孤獨,就種下了葫蘆。葫蘆成熟后,由鳥和老鼠共同啄開了葫蘆,走出了一男一女—— 扎迪、娜迪。他們嘗試生產生活,并結婚生下孩子,子女分別命名為拉祜、佤、哈尼、傣、布朗、漢、彝等。后來形成各個民族,自此人類繁衍起來。
全詩一共有17個篇章,雖然拉祜民族地區流傳的篇目不盡相同,但是內容都包括以下三個部分:《勐呆密呆》(《造天造地》)、《雅卜與乃卜》(《兩兄妹打獵》)、《勐屬密屬》(《尋找肥沃的土地》)。詩中的天神“厄莎”,是拉祜族神話中的最高主宰。天地、日月、星辰、自然萬物都是由他創造的。其中關于兄妹婚的描述,反映了拉祜族的原始氏族生活。關于遷徙生活的描寫與歷史記載大體相符,具有史料和學術研究價值。
創世古歌不僅唱出了拉祜族遠古時期的社會生活、生產風貌,也包含了拉祜族先民對宇宙起源和人類起源的樸實認識。對于宇宙天地萬物和人類的誕生和起源有著漸進的認識,婚姻觀也反映了拉祜族曾有過血緣婚的階段。各個民族都是由這對兄妹所生的傳說,一方面,反映了一種古老的民族同源觀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與眾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

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牡帕密帕”由“嘎木科”(會唱詩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動主持者)主唱,也可由多人伴唱和輪唱,歌詞優美,有固定的韻格,通常樂句對偶。曲調簡單悠揚,十分動聽,調式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演唱依字行腔,帶有一些說唱 的特點。每每遇到演唱之時,演唱者聲情并茂,所有參與的人都是興趣盎然,聽者如癡如醉,說唱往往通宵達旦。如果完整演唱《牡帕密帕》,可能七天七夜也唱不完。所以一般在逢年過節和婚喪嫁娶吟唱時,都是選擇對應的段落。史詩內容豐富,甚至在傳承的過程中,每一代新的傳承人還會根據情況加進一些內容,使創世史詩成為一種活態的民族文化發展史。
拉祜族的創世史詩素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但是由于時代的更迭,創世史詩甚至一度瀕臨失傳,后繼乏人。后來,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支持下,這一文化瑰寶和演唱者才得以維持,傳承情況也在逐漸恢復和發展。

拉祜族傳統服飾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扎體演唱《牡帕密帕》董宸攝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認為,民間文學和民歌為民間性情之響,天地間自然之文!所以,當藝術是真實所抒、真情流露時,這種動人的篇章是我們真正應該去體會、感知和珍視的。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