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琳
淺談美聲唱法的歌唱技巧與作品的藝術表現
文/朱 琳
美聲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自己的特點。它不但能表現出圓潤美妙的聲音、把聲音表現得豐富多彩、充分發揮共鳴效果,而且有利于提升音量、美化音色。美聲唱法要求輕松、明亮、準確、圓潤的起音,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以及良好的控制能力。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明確如何把握發音器官的協調配合,使之能夠表現出較高難度的技巧,從而更好地豐富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
美聲唱法 歌唱技巧 藝術表現
美聲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自己的特點。它不但能表現出圓潤美妙的聲音、發揮共鳴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提升音量,把聲音表現得豐富多彩,更好地美化音色。美聲唱法要求起音輕松、準確、明亮而又圓潤,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以及良好的控制力。通過發音器官的協調配合,更好地表現較高難度的技巧,從而更好地演繹作品的獨特風格。多年來,美聲唱法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教學法,根據不同的嗓音條件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演唱方法。下面,就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在作品中的藝術表現淺談一二。
美聲唱法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舊時期的宗教圣詠的復調合唱音樂形式非常的單調,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意大利誕生了新的音樂形式即早期的歌劇,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為美聲唱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現在的美聲唱法是傳統的歐洲聲樂風格的演變與延續,這種演唱風格在全世界影響廣泛。美聲唱法進入中國是在“五四”運動以后,對我國聲樂藝術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的聲樂藝術逐步借鑒與融入了國外的風格,形成了與民族唱法并行的中國的美聲唱法。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同時期的美聲唱法也有著不同的特點。現在我們學習的大多是17、18世紀的古典歌劇選曲,以及歐洲的一些音樂會、清唱劇等常用的唱法。經典美聲歌曲產生于特定歷史時期和環境,作品和歌唱藝術都蘊含著那個時期歌唱的風格與技巧。
發聲技巧在演唱中起著基礎性作用。無論曲目有著多大的難度,只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都是可以運對自如的。難度很大的歌曲,往往包含著高超的演唱技巧,對歌唱的藝術表現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下面談談起音、連音、斷音、顫音幾種主要的歌唱技巧。
起音是作品的第一個音,演唱好起音并不是非常容易。不同的作品風格的起音有著不同的要求,如高、低、強、弱等各類特性。演唱起音的好壞對整體效果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起音沒有完成好,找不到正確的感覺,往往會影響到整個曲目。所以在學習聲樂時,要注重起音的練習。
起音分為軟起音與硬起音。軟起音就是用舒氣和嘆氣為開頭的。開頭的一剎那聲音非常的虛弱與柔和,運用這種起音的方法的好處就是很容易找到歌唱的感覺,為歌曲做好鋪墊作用。硬起音則是從發音位置上爆發出來的強音,用氣息的力量頂住聲帶,從而產生有一定力度的聲音。在唱起音的時候,要盡量松弛,不能緊張。擁有良好的心態,是唱好起音的關鍵。
起音時找準腔體的發聲位置非常重要。聲帶在起音之前呈閉合狀態,發音時聲門打開,氣息出來,產生出明亮、通暢的音響。起音之前要深吸氣但不可吸得過多,發音時要“吸”著唱,有向下微微嘆氣的感覺,讓氣息緩緩地沖入聲門。聲門沒有被“沖擊”的感覺,而氣息直接到達腔體的發聲位置,可以實現干凈而輕松的起音。
連音是歌唱中表現旋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唱好連音不僅能培養氣息的正確運用,還有利于表現出作品的連貫性。練習連音時要分別從氣息方向與發聲的位置兩方面入手。首先我們要具有良好的氣息,氣息的連貫性是聲音連貫的必要前提。無法吸得更加飽滿的氣息就無法演唱更加具有難度性的作品。我們在演唱的時候,要感覺到有氣息的支撐。氣息是連續、均勻、自如、流暢地從聲帶通過的,呼吸一定要非常的穩定。所以,氣息穩定性與送氣的連貫性是演唱好連音的必要前提和有效方法。在聲音處理上,音與音之間連接性應該是非常均勻的。在聲音連貫的前提下,要保持統一的聲音位置。要保持聲音的明亮與氣息的通暢,字頭的寬窄都是唱好連音的重要基礎。在演唱中要根據作品的風格去處理不同的聲音變化,使聲音更具有樂感和吸引力,從而更準確地表現作品的主題。
斷音是指聲帶剛開始振動又突然停止。斷音在作品中出現得非常頻繁,它與連音不同,斷音需要很大的氣息支撐。斷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種裝飾,也是訓練聲帶、開動肌帶的一種鍛煉。斷音與彈跳音、頓音的演唱技巧是一致的,它主要運用在花腔女高音的演唱中,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哈哈”大笑一樣,很多聲樂教師用這種感覺來理解斷音的技巧。所以,在訓練斷音的時候應該參照掌握。首先,要參照拍皮球的規律找到呼吸感覺,有節奏地呼吸換氣。其次,在腔體發聲的位置要找到比較舒服的“吸著唱”的感覺。最后,多練習由慢到快的斷音,掌握在音與音休止之間快速換氣的要領。斷音的呼吸是極少量地消耗與補充,在腰圍應有著氣息“吸住”和保持的感覺。在樂句之間要進行快速的換氣,所以,掌握好斷音的技巧實質上是為了掌握好換氣的技巧。
顫音能夠表達人的心情,為歌聲添加美麗的色彩。微顫的聲音能夠與空氣產生共振,它的波動次數和波形的振幅都有著均勻而又穩定的規律。有些人演唱發出沒有顫音的直聲,會讓人感到歌聲比較呆板缺乏生氣。但如果顫音振幅過大超出一定的范圍,又會使人有不安和煩躁的感覺。所以,掌握顫音的技巧對表現美妙的聲音是非常重要的。
能夠唱出優美、輕顫的聲音主要依靠的是心理聽覺上的作用。練習演唱顫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開始練習的時候,要按照拍子去演唱,速度要以慢速為主,有意識地讓聲音去做慢速的運動。根據練習的程度,逐漸加大練習的速度,隨之顫音的頻率也要越來越高。其次,用“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讓聲音落在腔體的發音位置上,使身體的管道到咽腔到胸腔去演唱。我們要讓下巴、舌根、前頸都要處在散漫的感覺中放松。所謂動聽輕松的顫音,就是能夠讓腔體充分的打開,讓聲音在充氣中達到共鳴和共振的效果。在共振的共鳴點上,微振與微顫的頻率則為又快又高,演唱時流暢的氣息要勻速地通過聲帶。胸口不斷地向下送氣。采用“嘆氣”的狀態,使氣息向下的放下、聲音向上的反向的運動感覺,從而達到聲音微顫的感覺。
為了使自己的演唱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演唱者應該對歌曲作品進行充分的分析和處理。經過合理、細致的處理,演唱者必然會很有信心地演唱,表演上更加準確與生動,真實還原作品的主題與風格。歌曲的藝術表現處理課分為幾個方面:首先,速度的處理。速度是音樂的表現要素之一,它來源于生活。作曲家們就是根據生活的各種現象,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出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所以速度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力度的處理。聲音的音量大小被稱作聲音的力度,它是音樂處理的基礎,并且音樂的旋律之美,是依靠聲音的強弱來表現的,情感的變化,更是需要聲音的力度來表現,缺乏力度的表現是沒有生命力與生氣的。如果一首歌一直用很強的聲音來演唱的話,不僅會感到很辛苦,而且同時也會感到非常難聽,缺少了音樂的旋律美。所以,力度的要求也是很重要的。最后是歌曲風格上的處理。歌曲的藝術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唱法有著不同的風格。所以,要唱出美聲唱法中獨特的特點,并且除了唱法有著不同之外還要依照作品的內容來采取相應的韻味來演唱。
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們的音樂都有著自己的風格特色,我們的任務是根據美聲唱法的聲音特點和演唱技巧去真實還原他們的聲樂作品。在學習中要善于深入了解不同作品的時代背景、風格特點,用心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演唱技巧,在實踐中積累作品處理的經驗,提高自己聲樂演唱的能力。
[1]周小燕編著.《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林俊卿著.《歌唱發音的科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62
[3]王福增著.《聲樂教學筆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 霍 閩)
朱琳(1981—)女,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