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博,王 鑫,2
(1. 內蒙古師范大學 社會學民俗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司法局,山西 呂梁 033000)
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應用
家 博1,王 鑫1,2
(1. 內蒙古師范大學 社會學民俗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司法局,山西 呂梁 03300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大學生出現了學業、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社會問題,需要學校社會工作進行介入。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的抗逆力方法、個案管理方法、團體輔導方法,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體系內的社會工作實務,通過調整學校、家庭及社區之間的關系,目的是為了激發大學生潛能,解決大學生問題,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目的和社會目標。
學校社會工作;高校學生工作;抗逆力方法
學校社會工作通過協調好各方面的資源和情景再現的服務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助人自助,實現其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將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到高校學生工作中,有助于激發大學生潛能,促進大學生發展,實現助人自助,同時實現學校教育目的,乃至實現社會目標。
(一)從大學生個人層面分析開展高校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大學生實現其社會化的過程中會遇到的一些心理、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和家庭等方面的問題,家長和教師往往不能及時處理和解決。學校社會工作會幫助處境不利的大學生,有利于促進每一位大學生教育機會的均等,保證每一位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專業服務;學校社會工作者應積極協助高校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協助大學生習得實際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其進入社會之后工作、生活的需要。[1]
(二)從高校層面來分析開展高校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遷,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大學生出現了很多學業、心理、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等社會問題,大學生需求不斷增多、要求不斷提高,大學生工作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需要一種專業化、整體化的工作思路。大學生的行為偏差往往由各種因素造成,比如一個行為偏差如厭學的大學生,其偏差行為產生的表面原因是叛逆、心理問題和對學習不感興趣,但潛在原因可能隱藏在家庭、學校或社區。在幫助大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不能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知識、技巧和方法,不能及時發現大學生產生偏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原因而盲目對其進行干預,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2]
學校社會工作可通過成立校社會工作協會、社會工作服務站,與家長、學校、社區、社會等有關方面進行有效溝通,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成長。
學校社會工作產生于19世紀末的美國,是將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原理、專業知識、技巧及專業的工作方法,為正規或非正規教育體系中的全體大學生,尤其是為處于各類困境中的學生提供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學校社會工作是在高校為大學生開展的社會工作服務,是由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知識、價值觀、社會工作技能和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這一領域開展的一項專業服務,其目的是協助高校開展學生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具有專業性、科學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有利于幫助高校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優化大學生的社會關系,幫助大學生實現助人自助。
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抗逆力的理論與方法、個案管理方法和團體輔導方法,在面對不同的問題和情境時,可以適當地采用所需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實現助人自助。
(一)抗逆力的理論與方法
高校可以利用抗逆力模式架構和運作學校社會工作。抗逆力理論強調,學校是幫助大學生提升抗逆力的關鍵場域,學校社會工作通過促進大學生之間連接,采用提供機會、促進參與等方式幫助大學生在社會適應、學術水平和職業競爭等方面發展抗逆力。[3]
(二)個案管理方法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之后,其服務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的社會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家庭、朋輩群體、高校、社區等。學校社會工作不僅能考慮到大學生在學校的處境和遇到的問題,也可以考慮到大學生所處家庭社區等遇到的問題。因此,在高校學生工作中,運用個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大學生分析其所處情況,從整體上考慮和解決問題。在整個幫扶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者應扮演一個使能者的角色,通過與大學生共同合作,共同制定計劃、進行資源整合和評估,從而實現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團體輔導方法
團體輔導方法是學校社會工作中普遍使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團體輔導方法比較適合大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需求。大學生處于生命成長的關鍵期,心理發展、父母期待、社會要求普遍提高,成熟與發展、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等一系列課題需要大學生來一一面對,總體表現為發展的主題。與個案管理方法不同,團體輔導方法主要針對共性需要和發展需要,比如內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工作服務站的教師與大學生針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開展團體輔導工作——“如何更好地適應和度過大學生活”,幫助其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團體輔導方法比較適合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特點,加之團體輔導在提供社會工作服務的過程中富于實踐性、趣味性、創造性,特別適合大學生這一群體。
(四)治療模式方法
治療模式是傳統的工作模式,通過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對“問題學生”提供幫助。高校社會工作中基于個案工作管理方法的治療模式,主要對情緒存在困擾的大學生進行幫助,通過對這些大學生的異常心理和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五)學校變遷模式方法
學校變遷模式主要是對治療模式的不足進行補充,治療模式主要關注“問題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而高校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大學生,幫助每一個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學校變遷模式通過團體輔導方法開展社會工作,通過建立團體并實現團體內各個成員的互動實現其助人目標。
(六)社區支持模式方法
社區支持模式將大學生的發展擴展到社區,通過對社區資源的整合和運用,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發展。社區支持模式認為,大學生出現困擾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和社區之間關系疏遠,高校對社區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社區未能對高校形成有效支持。社區支持模式強調社區取向,通過相互的聯系,形成社區對高校的支持,達成高校與社區在發展理念上的一致,共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
學校社會工作主要通過借助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平臺與運用“路徑依賴”的視角分析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
(一)借助心理咨詢平臺發展高校社會工作
學校社會工作在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者要與心理咨詢專業的教師建立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服務。[4]學校社會工作在借助心理咨詢平臺的同時,應該發揮學校社會工作在整合學校資源、提供預防性和發展性服務上的優勢。學校社會工作者在介入大學生工作中可以運用社區工作的專業方法,評估高校普遍學生群體的需求,把大學校園建成一個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的支持性的社會結構。
(二)運用治療模式介入高校學生工作
運用治療模式介入高校學生工作,就是針對大學生個性需求不足的情況為其提供幫助。高校社會工作者通過深入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可發現造成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擾的各種因素。通過對大學生及其周圍環境的深入了解,運用社會工作的個案管理、團體輔導等專業工作方法,合理地使用周圍的各種資源,幫助大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其心理困擾的可行性方案,幫助大學生解決其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整個服務過程中,高校社會工作者要尊重大學生的自決權,幫助大學生實現助人自助,而非代其做出決定,幫助大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自己,促進其更好地成長。
(三)運用“路徑依賴”的視角介入高校學生工作
在“路徑依賴”的視角下,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在高校體制之內促進其內在變革因素的增長,使高校社會工作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另一途徑則是借助外部干預力量直接對學校社會工作的制度進行安排,形成全新的制度設計。[5]
在促進內在變革因素增長的層面上,一是要開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特別是社會工作實驗室課程,通過個案工作核心技巧訓練和小組工作核心技巧訓練,更好地培養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技能。二要成立社會工作協會,開展社會工作活動,2011年成立的內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工作服務站多次在校園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將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原則、方法、技巧應用到學校中,通過大學生、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解決了大學生的一些問題,促進其更健康成長,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的生活。三是推薦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同時鼓勵高校學生輔導員參加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而當前,這些學生輔導員當中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并不多,因此應該積極引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同時鼓勵高校學生輔導員積極參加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培訓,加強其咨詢、溝通等能力的提高。同時,還應對高校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督導,以此增加高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技能、提升其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和服務。[6]
在借助外部干預力量的層面上,一要有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鋪墊,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介入高校學生工作,并提升其專業水平。二是要對高校社會工作者崗位重新進行開發與設置,成立高校社會工作服務站,以更好地開展社會工作各項活動。在高校內部設置社會工作崗位,逐步將專業社會工作者納入制度中去,實現持證上崗。同時,還應對高校學校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督導,由專業督導者對高校社會工作者進行合理、有效的工作安排、工作分配、工作指導和工作評估。三是要有強有力的社會工作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實行薪酬制度、職業晉升制度等,從制度上為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提供保障。高校社會工作是一個需要整合多方資源、需要多方支持的專業,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文件。
(四)運用學校變遷模式介入高校學生工作
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引入變遷模式,要求高校社會工作者發現大學生遇到各種困擾時,主要從高校自身條件沒有跟上大學生需求的變化的角度,將學生出現的問題與高校的功能缺失聯系起來,通過對高校環境的改善來實現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幫助。通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引入學校變遷模式,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增強高校學生工作的實效性。比如,針對部分大學生對網絡依賴較高的困境,高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團體工作,組建“解除網絡依賴小組”,讓所有小組成員一起制定小組目標,并對小組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跟進和監督,強化小組成員之前的互相幫助,通過整個小組的動力來消除小組成員病變的心理機能,直至最終解除小組成員對網絡的依賴。
(五)運用社區支持模式介入高校學生工作
運用社區支持模式介入高校學生工作可以更好地對社區資源進行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構建一個高校——社區相互支持和資源共享的平臺。社區支持模式可以將高校、社區、教師、高校社會工作者、大學生聯系起來,并通過這個平臺強化彼此之間的聯系。通過這個平臺,高校社會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融入社區,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更好地對大學生實現幫助,促進其成長。
[1] 張子中.高校社會工作的定位[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 白蕓.學校社會工作:一種促進大學生發展的專業性服務[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6(04).
[3] 羅東霞,時勘,彭浩濤.組織逆抗力問題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8).
[4] 魏愛棠.中國高校學校社會工作的路徑選擇[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5] 馮軍芳.“路徑依賴”視角下我國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的途徑[J].社會工作,2007(2).
[6] 張萍.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模式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0).
【責任編輯 馬 牛】
2014-12-11
家博(1987-),山西運城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社會學民俗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社會保障。
G642
A
1008-8008(2015)03-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