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華,須 暉
(1.沈陽農業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 110866;2.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遼寧沈陽 110866)
?
“以就業為導向,與專業課教學深度融合”的檢索課教學模式探究*
白建華1,須 暉2
(1.沈陽農業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 110866;2.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遼寧沈陽 110866)
教學模式;教學改革;檢索課;專業課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提出“以就業為導向,與專業課教學深度融合”的檢索課教學模式。該模式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聽課”變為“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虛擬生產任務為核心”,以模擬生產實踐設計的虛擬生產任務為線索組織教學,以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目前各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經費支出比例逐年增加,許多圖書館已經達到當年經費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1]。但電子資源的利用率卻并不十分理想。丁枝秀以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4所大學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僅有23.05%的本科生經常使用電子資源[2]。段萌語所調查數據顯示,高達89%的學生檢索文獻最常用的是百度、谷歌“一框”式簡單檢索,而不是各高校圖書館花大成本采購的電子資源[3]。
楊媛認為“高校對于電子資源的使用培訓工作不到位”是造成電子資源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4]。檢索課是培養高校學生信息意識、提高其信息檢索技能的重要課程,也是針對電子資源及其他圖書館資源使用的重要培訓課程。但是,許多高校的檢索課仍采用“授課——實習——考核”的傳統教學模式[5]。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習的中心是教師,教師教學的中心是傳授文獻檢索知識和檢索方法[6],其主要弊端是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收者的狀態,對信息檢索的作用沒有切身體會,不清楚信息檢索的作用。該模式也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整合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培養。結課后學生只掌握了一些檢索文獻信息的方法,而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思維能力及有意識、有目的、有策略地獲取信息來幫助自我學習和研究等能力并無明顯提高[7]。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選課率逐年降低等問題突顯。
王妙婭在《近10年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述評》一文中指出,近10年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強調學習主動性和興趣的培養,強調理論同實踐的結合”[8]。“以就業為導向,與專業課教學深度融合”的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是以模擬生產實踐設計的虛擬生產任務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以檢索課和專業課融合授課為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下“教”與“學”的過程就是專業課教師與檢索課教師合力引導學生解決模擬學生就業后的實際場景中所出現問題的過程。
2.1 內容導入
表1所示“遼寧沈陽地區番茄溫室栽培的熱環境調控措施研究”這一虛擬生產任務的教學流程中,專業課教師首先設置虛擬場景,布置生產任務,介紹問題涉及的專業背景知識。

表1 虛擬生產任務案例的內容導入
2.2 檢索策略設計
專業課教師首先闡明表1所示虛擬生產任務,其檢索重點是調控設備,應檢索出電加溫、水暖加溫、煤火加溫、遮陽降溫、濕簾風機、排風扇、保溫被等溫度調控設備的種類、型號、廠家價格、性能指標等信息。檢索課教師指導學生找出合適的檢索詞,選擇恰當的布爾邏輯關系,設計合適的檢索策略。根據選詞選擇,選擇檢索詞時除了基本詞,還應考慮其同義詞、上位詞、下位詞和相關詞(見表2)。

表2 虛擬生產任務案例的檢索策略設計
2.3 數據庫檢索操作
檢索課教師應根據虛擬生產任務所需文獻類型,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數據庫進行檢索操作。表2所示案例在圖書這一文獻類型中可以檢索到比較成熟的信息,在期刊等其他類型文獻中能檢索到較新信息,因此,選擇“中國知網數據庫”和“讀秀學術搜索”等兩個中文數據庫比較適合。
根據表2總體檢索策略在數據庫中輸入檢索表達式時,提示學生注意“先輸入邏輯或方面內容,再輸入邏輯與方面內容”才能得到準確的檢索結果。
2.4 檢索結果篩選
“檢索結果是否符合虛擬生產任務”由專業課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通過閱讀檢索結果的密切相關文獻原文,小組內部學生首先自我判斷查準率。待小組成員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整個小組的基本觀點后,在定期召開的專題討論課匯報中,由全體同學共同討論檢索結果與課題的切合度。專題討論課中專業課教師的點評則為學生及檢索課教學的進一步調整檢索策略提供了依據。
3.1 以模擬生產實踐設計的虛擬生產任務為線索組織教學
該模式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聽課”變為“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虛擬生產任務為核心”。學生以未來就業可能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學習目標,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以實踐問題為核心,探索未知領域的學習活動已經越來越多地取代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擴展了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和體驗,使他們在探索和嘗試方面更加積極主動,謀求自身創造潛能的充分挖掘[9]。教師也不完全以章節順序組織教學,而是以模擬生產實踐設計的虛擬生產任務為線索組織教學,更多地充當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學生的激勵者與引導者[9]。信息檢索課徹底擺脫掉“所有專業都講解同樣內容”的局面[10]。
以虛擬生產任務為線索,將內容導入、檢索策略設計、數據庫檢索操作和檢索結果篩選等諸多教學過程,一環套一環緊密銜接在一起。課堂教學采取師生討論的形式,課下準備專題講座時,通過課題組所建的師生微信群,師生也可隨時溝通,使得教師的整個指導過程都運用互動形式[11]。教學過程不再是簡單乏味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為完成模擬生產任務,解決實際問題,師生密切合作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12],分組學習探究解決問題,不僅有個體的智慧閃現,更離不開集體、同伴的合作研討[13]。整個教學過程變成“在寬松、民主、愉悅的教學環境,通過集體的力量理解教學內容,掌握信息技能,提高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過程[12]。
3.2 以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為驅動主動學習
傳統的檢索課授課模式,重視教師講授而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興趣培養;重視檢索能力培訓而忽視信息利用能力的培養;重視檢索方法傳授而忽視信息意識的培養[14]。“要我學”的“接受式學習”和“我要學”的“主動性學習”學習效果差別很大。信息需求是產生“我要學”檢索活動的動力源泉。較強的信息利用能力及較好的信息意識會催生更多的信息需求及檢索活動。
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15]。本模式中“與考試成績、學分相關,且可親自操作”等諸多特點,使學生對檢索課產生濃厚興趣,為了保證有效完成該虛擬生產任務,在檢索課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以主體身份,利用一切可能的信息檢索知識和技巧,主動學習,親自實踐,去獲取更多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課知識。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來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16]。表3除“內容導入”環節外的教學流程其他各環節,學生都是主體,通過親身經歷,動手實踐操作來獲取檢索技能和知識。由于教學過程避免了“老師→學生”的單向知識傳遞,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和發現來體驗查找文獻、獲取信息、得到情報,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直接經驗,檢索經驗量的積累形成檢索技巧、能力等的“質”性突破。多次反復設計、實施和修正檢索策略的過程也培養了學生觀察和比較的能力。

表3 教學流程及主體
3.3 以檢索課和專業課的深度融合教學為平臺支撐縱深教學
檢索課作為信息素質培養的重要課程,不僅是檢索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檢索基本知識和檢索技巧,還應著眼于對文獻信息的應用[17]。傳統的檢索課重視基本知識和檢索技巧而忽視對檢索結果的選擇、加工和利用,檢索課和專業課深度融合,二者相互滲透、輔助和配合,根據具體課題要求,由專業課教師指導學生對檢索結果進行選擇、加工和利用,使信息檢索課得到縱深發展。
檢索課和專業課的深度融合。首先是檢索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知識背景的融合,即檢索課教師除了有圖書館學、情報學方面的本專業背景外,還具有有較強的其他專業背景,檢索課和專業課教師雙方協同進行課程、作業、活動等的設計、實施以及評價[18]。共同制定檢索課和專業課的教學目標、計劃、考核方法以及教學活動的實施細則,檢索課教學滲透到專業課教學的授課、作業、實習、考試等各個環節,輔助和配合專業課完成其教學任務[19]。并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檢索、加工、利用和評價等技能。其次是檢索課和專業課學時的融合。兩課課時的融合所體現的是兩課內容的完全融合,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檢索課的檢索是專業課學習的一部分,專業課又是檢驗檢索結果優劣的平臺,專業課學習會催生進一步的檢索需求。
變革教學模式,檢索課與專業課深度融合教學,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專業課學習效果,促進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給予檢索課更大的發展空間。
[1] 勾丹,鄭洋洋.我國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現狀與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08(11):85-87.
[2] 丁枝秀,包平.不同類型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情況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6):24-25.
[3] 段萌語.嵌入專業課教學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13-114.
[4] 楊 媛.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現狀及其策略分析[J].蘭臺世界,2013(9):110-111.
[5] 相東升.基于“5E”教學模式的文獻檢索課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5(6):126-128.
[6] 劉樹新,羅衛,李月霞. 網絡環境下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構建方略[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0-71.
[7] 楊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文獻檢索課教學探索與實踐[J].圖書館建設,2010(1):107-108.
[8] 王妙婭.近十年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3(12):10-14.[9] 王園春.信息檢索課互動——合作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07(11):209-210.
[10] 王晨.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信息檢索課現狀調查及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8(5):118-120.
[11] 沙振江.高校文獻檢索課早期科研訓練型教學模式[J].圖書情報工作,2006 (8):99-101.[12] 孫麗芳,劉贊.談協作式教學模式在信息檢索課中的實施[J].圖書情報工作,2006,(8):136-138.
[13] 孫麗芳.網絡環境下信息檢索課合作式教學模式分析[J].圖書館論壇,2005 (2):203-205.[14] 李美文.基于查新項目的《文獻檢索課》教學模式[J].圖書館學研究,2012(21):11-12.
[15] 喻萍.面向課題的高校專業信息檢索教學模式研究[J].圖書館雜志,2005(12):65-67.[16] 王雅南.以任務為導向的高職院校信息檢索課工作過程化教學改革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 (23):91-94.
[17] 蘇曉宇.科研興趣班的文獻檢索課教學實踐與推廣[J].圖書館學研究,2013(23):6-9.
[18] 畢世棟.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價值與模式[J].教育研究與試驗,2009(1):27-31.
[19] 王蘋.館員——教師協作的信息素質教育及思考[J].情報資料工作,2009(6):104-107.
(編校:馬懷云)
2015-04-11
白建華(1975—),沈陽農業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須 暉(1968—),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
*本文系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設施農業環境與控制》課模擬實戰教學模式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UPRP20140486。
G250
A
1003-1588(2015)05-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