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李健吾與《文藝復興》

2015-02-14 19:14:50
運城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魏 文 文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李健吾與《文藝復興》

魏 文 文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李健吾一生的創作面相當寬廣,不僅涉獵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翻譯、文學批評等,還致力于編輯文學雜志,他參編的期刊有數十種,其中《文藝復興》最費心思,也最顯功力。李健吾以作家型編輯獨特的編輯理念推助《文藝復興》成為抗戰后著名的文藝刊物。雖然《文藝復興》最終并沒有促成中國文藝的全面復興,但是給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藝界注入了新鮮血液,做到了特色鮮明,卓爾不凡。

李健吾;《文藝復興》;編輯理念

李健吾作為中國現代文壇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創作面相當寬廣,涉獵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翻譯、批評等,成就斐然。學界對李健吾的關注也多聚焦于此,而作為編輯角色的李健吾卻鮮被學者青睞,即使被提及,也多作為陪襯對象出現,這樣“不公正”的待遇值得進一步探究。早在1922年冬,正讀中學的李健吾便同蹇先艾、朱大枬聯絡同學組織了曦社,并于1923年初創辦不定期刊物《爝火》,發行兩期后停刊,隨后又創辦《爝火旬刊》,隨《國風日報》發行,從此李健吾便與“編輯”這一身份結緣。清華時期的李健吾不僅參與編輯《清華周刊》,還同好友蹇先艾合伙編輯了雙月刊的《北京文學》,由文化學社出版發行。此后,《文學季刊》《文學雜志》《文藝復興》等大型文學刊物的編輯部都留下了李健吾的足跡。李健吾編輯文學雜志不在于造就文學流派,亦不在于提升名氣,而是努力為新文學的發展開辟園地,他的文藝報刊編輯理念與其文學創作及批評思想一脈相承,是研究李健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健吾參與編輯的期刊有數十種,其中《文藝復興》最費心思,也最顯功力。“《文藝復興》這份雜志是日本投降后,上海方面出的唯一大型文藝刊物,也是中國當時唯一的大型刊物。”[1]據《上海文化》統計,截至1946年11月,戰后上海陸續出版的期刊累計達四百多種,有近二十多種綜合性刊物,而文學刊物則極少。“偌大一個中國,竟沒有作家的文藝園地,實在不成話。”[2]299在各方面的共同期待和努力下,《文藝復興》終于1946年1月10日創刊,編輯人為鄭振鐸、李健吾(最后一卷《中國文學研究號·下》增加唐弢),月刊,十六開本,120頁,由文藝復興社發行,上海出版公司總經售。至1947年11月4卷2期停刊,不到兩年的時間共出版了20期(其中1936年3-4月、1947年2-3月、1947年10-11月合刊);1948年9月、12月,1949年8月,分別出版“中國文學研究號”上中下三卷。《文藝復興》雖然只存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卻網羅了一大批文壇新秀,為讀者奉獻了一場場華麗的饕餮盛宴。據李健吾回憶:“創作大多由我負責,他(指鄭振鐸)負責大多是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史一類的文章……‘編后’、‘編余’也分別由兩個人寫。”[1]而雜志的“封面”和每期的“補白”均由李健吾設計、選定,為此李健吾多耗費心力,卻又樂此不疲,而他在《關于〈文藝復興〉》一文中自稱“不過是一名馬前小卒而已”[1],實在是謙虛至極。

一、獨特的編輯理念

作家型編輯除了在文學創作上需要優秀的特質之外,還應當具有極其敏銳的判斷力和洞察力,而對稿件的甄選、修改也是極具考驗的工作。李健吾在編輯《文藝復興》之前就已“身經百戰”,對編輯工作的相關事宜了然悉知,對作者、評論者、讀者的思想傾向以及藝術稟賦等方面又具有獨特的體味,因此他的加入既彌補了鄭振鐸精力上的不足,又使刊物的藝術風格得到提升,增加了刊物的審美趣味。正如楊義所說:“由于鄭振鐸的編刊物的魄力和李健吾審美才華的結合,這個刊物確實做到了它的發刊廣告上說的,在當時‘水準最高,讀者最多,期刊權威,風行全國’,是‘戰后唯一巨型文藝月刊’”。[3]583

作為一名作家型編輯,李健吾更能體會創作的艱辛以及文壇新人投稿的艱難,因此在甄選稿件的過程中,他更加重視新人新作。《文藝復興》不僅集結了巴金、茅盾、郭沫若、沈從文等諸多當時赫赫有名的文壇大家,還不遺余力地推出新作家、新作品。李健吾及時發現好作品的同時,還經常通過《編余》對投稿者進行點撥,他認為“當著好作品而沉默,站在文藝批評的立場來看,近似一種道德上的懦怯行為”。[4]172鼓勵扶植文壇新人與創辦《文藝復興》的初衷相關,也與李健吾開放、寬容的心性密切相關。我們先來看看李健吾在《文藝復興》第2卷第6期《編余》中的一段話:

打開本期目錄,有人將發出會心的微笑,獎掖我們的妄為,因為除去連載長篇之外,幾乎很少幾位作家曾經邀得讀者的青睞。他們是一串生疏的名字,但是,相信讀完他們的作品,正由于他們的年輕和陌生,格外引起讀者的敬重。有誰對于中國的文藝運動表示懷疑嗎?他們的茁壯,甚至他們的柔嫩,正有力量改變視聽。這些無名的年輕作家來自四面八方,和我們并不相識,遠道帶來他們的心血的初次結晶,不僅增加我們的信心,同時刊出后,相信會有同情去鼓舞他們繼續創作的雄心。

這就是我們對于新年的一份賀禮,一捆中華民族前途光明的文證。[5]

從作品的刊出情況看,《文藝復興》創刊階段為了增強影響力、擴大知名度,前幾期多刊登成名作家的作品實屬理所當然,而當《文藝復興》被大眾廣泛接受后,一些陌生作者的名字開始增多,并逐漸占據刊物的主要篇幅。汪曾祺、辛笛、唐湜、袁可嘉等青年作家都是從《文藝復興》初登文壇的,正是由于主編不同凡響的審美眼光,慧眼識珠,才給這些年輕作家、詩人們提供了最初的成長空間。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絕大多數曾在《文藝復興》上發表作品的青年,后來并沒有名氣,有些人甚至終生只發表過一首小詩或一篇短文。但是李健吾打心眼里愛護著這些青年作者,他用一顆敦實、純厚的心澆灌“幼苗”。寫于1982年(李健吾去世的那年)的《關于<文藝復興>》一文中,李健吾先后四次提到編輯助理阿湛(王湛賢),并深情地回憶道:

我永遠忘不掉一位在我們中間跑腿的年輕人叫做阿湛的。他和柯靈有親戚關系。校訂工作主要由他承擔責任。這位年輕人很用功,寫小說,為了鼓勵起見,我們也讓他在《文藝復興》上發表了幾篇東西。

……

死得最可憐的,莫過于阿湛,戴著一頂極右派的帽子,遠死在青海,孤零零一個人,這初出犢兒的小說作家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夭折了,命也夫!多有希望的一位年輕人!誰能斷言他今天不會成為另一位汪曾祺呢?[1]

名家與新秀并重是《文藝復興》突出的特色,也是李健吾的編輯理念之一,此外政治與藝術并重也逐漸融入李健吾的編輯思想中。“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導致廣大中國作家在思想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便是政治意識的增強。這種情況在抗戰結束后得以延續,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關心政治、評論政治、參與政治,成為戰后中國作家的一個普遍現象。”[6]12李健吾這一時期留下的文字中,也開始頻繁地使用一些當時比較流行的語詞,并在上海文協成立大會上指出:“有人說文藝與現實政治無關,現在可以知道文藝與現實政治是無法分開的。”[7]報紙雜志的編輯要有精準的眼光以及與時俱進的精神,李健吾正是在擔任《文藝復興》主編的過程中逐漸轉變思想,在大時代的熏染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位置。

二、成功的“副文本”設計

一本好的刊物,除了刊登較高水平的文學作品之外,“副文本”作為一種文學話語的存在,包含著許多對文學文本的補充和解析,也從側面反映出刊物的質量。《文藝復興》的封面、“補白”以及廣告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它們與作品相互映襯,共同締造了抗戰后這一大型文藝刊物的非同凡響。李健吾是這一成功的幕后推手:

封面是我設計的。第一卷是國共談判時期,我選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大師米開朗皆羅的《黎明》,意味著勝利了,人醒了,事業有前途了。第二卷是米開朗皆羅的《憤怒》,意味著國共談判破裂了,內戰又要開始了,流離失所的人民又要輾轉溝壑了,因而人民怨恨之聲可達于天庭。第三卷選的是西班牙著名畫家高訝的《真理睡眠,妖異出世》,意味著當時上海、國統區民不聊生,走投無路,一片黑暗的境界。封面的針對性是強烈的。每期的“補白”都是我選的,大部分是法國的,偶爾有馬克思的,也有魯迅的,也有英雄主義尼采的。[1]

“副文本”的“功能性”作為最基本的特征,其美學意圖不是要讓文本周圍顯得美觀,而是要保證文本命運和作者的宗旨一致。[8]《文藝復興》封面的設計簡潔、明了,富有想象,除了醒目的刊名、期數、卷號、時間以及經售公司之外無其他字樣,且印刷精良。雜志封面的設計一方面體現出刊物的創刊特色和主旨,另一方面也反映設計者的審美趣味。《文藝復興》封面的配圖每卷都不相同,但是同一卷的內容又具有連續性和統一性。四卷(除《中國文學研究號》上中下三期外)的封面分別是歐洲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黎明》和《憤怒》、西班牙繪畫大師高訝的《真理睡眠,妖異出世》以及意大利繪畫大師達芬·奇的《手》,這四幅畫的針對性強,且均出自西方繪畫大師之手。設計風格的形成除了與李健吾的編輯經驗以及中西兼具的教育背景有必然的聯系之外,還與他的文化理想有關,即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創造一個“園地”,為民主的實現而工作。

《文藝復興》的“補白”和封面一樣精彩,“補白”雖然僅用來填補雜志空白,但是李健吾并沒有小覷之意,每一期都由他親自挑選并翻譯。翻開《文藝復興》,我們不得不敬佩李健吾的博學多識,大部分“補白”都來自外國作家、文藝理論家、詩人、哲學家,甚至政治家,既有散文、詩歌、名言警句,又有生活語錄,可謂種類繁多,精彩紛呈。而細細分來,法國作家占有比例最大,有莫里哀、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司湯達、拉·布芮耶爾、米拉波、布瓦洛、尚佛、茹拜、梵樂希,英國有布萊克、泰特勒、哈代以及華茲華斯,德國有尼采、馬克思、歌德,其他國家還有古羅馬的賀拉斯、美國的梭羅和俄國的托爾斯泰等。中國作家只有魯迅一人,且出現在《文藝復興》第二卷第三期的“魯迅紀念專號”上。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李健吾的個人經歷有關。大學期間李健吾在朱自清的建議下轉到清華大學外文系,系統地學習西方文藝思想。大學畢業后,他留學法國、進一步深造,除了潛心研究福樓拜之外,他稔熟19世紀以來的西方先鋒文藝思潮,尤其是象征主義、唯美主義、未來派等。李健吾在《文藝復興》的“補白”中引用的名家作品與警句,不分國別、不問流派,正是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期待中國文藝能夠實現真正的“復興”。

仔細研究《文藝復興》的“補白”后發現,除了上述特征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現象,第一卷“補白”有20多處,第二卷的“補白”近40處,第三卷逐漸減少至10處左右,而到了第四卷“補白”已經完全消失。與之相對應的是廣告的增加,第一卷中的廣告多是下期預告、報紙雜志簡介以及出版社書訊,第二卷則增加了商業廣告,僅錢莊、銀行廣告就有數種,如晉成錢莊、永慶錢莊、春茂錢莊、大同商業銀行、上海市銀行等,除此之外還用一個版面刊登了一種“ABC”品牌的水果卷糖廣告,畫面考究,印刷精致,從糖盒的外觀“Candy Drops”的英文字樣可以看出是一款“進口”水果卷糖。第三卷的廣告又增加了金城銀行信托部、新華信托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通易信托公司、中國航運股份有限公司、華豐鋼鐵廠以及梅龍鎮酒家,廣告的種類已經涉及出版公司書訊、金融、航運、鋼鐵廠以及酒館,種類和數量都已經達到頂峰。第四卷甚至出現了大東南煙公司出品的“白蘭地”牌美國香煙廣告。四十年代中后期,在政治惡化、物價暴漲以及交通險阻的環境下,維持《文藝復興》這樣一份純文學刊物實屬不易。李健吾晚年回憶道:“當時上海市國統區,法幣和金圓券都不值錢,出版公司度日如年,困難重重,靠廣告也進不了幾個錢,還都是靠著朋友面子拉來的,如梅龍鎮酒家,是話劇界任務吳湄辦的,新華銀行是我的清華老同學孫瑞璜做副總經理,凡此種種,都擋不住物價飛漲,漫無止境,人心惶惶,朝不保夕……”[1]如此便可理解為何“補白”的逐期減少換來的是廣告的增加,雖然廣告不能給雜志帶來豐厚的利潤,但是經濟困難時期仍能雪中送炭,助力《文藝復興》的正常運營。

三、編輯理念的轉變

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轉型期,而此時正在編輯《文藝復興》的李健吾,他的審美追求也逐漸從早期的“純文學”向“大眾文學”積極靠攏。李健吾在編發大量作品的同時,還陸續寫下了一些重要的詩文評論,這些文字對研究李健吾編輯思想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個文學自由主義的信奉者,李健吾指出:“一般人罵我是‘為藝術而藝術’,我向例一笑置之。不是驕傲,而是因為我相信藝術不容我多嘴。人人可以體會,這不是什么獨得之秘。它近在眼前,遠在千里,并不撲朔迷離,然而需要鉆研體驗。……一切是工具,人生是目的,藝術是理想化的人生。”[9]157而他這一時期的批評文字中開始頻繁地使用與時代相關的流行字眼,如“人民”、“時代”、“民族”等,這與他前期的“靈魂探險”似的批評恰恰相反。邵寧寧在《生命詩學的變調——李健吾40年代后期的詩論及文化選擇》一文中提出:“到了40年代后期,李健吾身居上海,與鄭振鐸共同編輯大型文學期刊《文藝復興》,同時與以鄭振鐸為中心的進步文人圈子頻繁接觸,其詩歌觀念也明顯受到當時新興的‘人民文學’的影響。”[10]

20世紀40年代,隨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一系列理論文章的問世以及《李有才板話》等文學作品的成功出版,左翼文學已經基本確定了它在文藝界的主導地位。在左翼文藝語境的影響下,《文藝復興》也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不僅刊登了茅盾、郭沫若、丁玲、臧克家、周而復、沙汀等左翼作家的作品,還策劃了一系列紀念專號,如“魯迅紀念專輯”、“聞一多逝世周年特輯”以及“抗戰八年死難作家紀念”等,既豐富了雜志的可讀性,也拉近了與左翼作家陣營之間的關系,讓人大開眼界。這些都在無形中推動了李健吾編輯理念的轉變。

30年代,李健吾評價戴望舒、卞之琳等現代派詩人的創作時稱他們是“新詩批評上對中國象征主義的詩歌寫作最為了解的人”[11]166,并為他們“歌唱的是靈魂”、“追求的是詩,‘只是詩’的詩”[9]107。隨著“詩歌大眾化”在全國的高漲以及街頭詩運動的盛行,李健吾的“純詩”批評只能暫時讓路于“文藝大眾化”。發表在《文藝復興》第三卷第一期上的《<詩叢>和<詩刊>》中,李健吾提到了田間的《給戰斗者》、袁水拍的《馬凡陀的山歌》等,指出了詩歌詞匯和形式的大眾化,并認為“朗誦可以幫助新詩尋找它應有的節奏,不靠演員,卻靠自己先從生活之中苦苦搜索。”[12]271

《文藝復興》第一卷第六期的《為“詩人節”》中李健吾慷慨激昂地寫道:

所以今天把屈原死祭的節日定做中華民族的詩人節,無論站在民族的立場,精神的立場,社會的立場,文學以及詩的本身的立場,乃是極有意義的舉措。

……

讓我們說一句大膽的話,寫“舊詩”的人們,寫“新詩”的人們,認真踏實在民間和傳統之中尋找生命,認真踏實在語言和文字之間追求和諧,認真踏實在心靈和生活之間體會表現的適切,認真踏實去感受時代和民族的現實的教訓,相信有一天會在一個頂點不期而遇的。[13]

李健吾的這番呼吁融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詩人、作家都應該把自己的生命放到整個民族的復興中去,融入人民的生活中感受和體驗,只有這樣創作出的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40年代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文藝語境下(上文有提),作為編輯的李健吾,不僅審美追求有所變化,在個人主觀追求上也慢慢由個人主義危機轉化為政治焦慮,這在他為《文藝復興》所寫的“編余”中可以明顯看出。李健吾共為《文藝復興》寫了10篇“編余”,幾乎每篇都或明或隱地表現出對時局政治的焦慮,這是一個編輯應有的責任感,更是身為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對國家、民族深切的熱愛。如:

勝利不曾為人民帶來和平。掙扎,焦灼,憂切,恐惶,哀傷,忿怒,凡和幸福無關的心情成了我們今日苦笑不得的心情。(1卷3期)

我們生在亂世,我們太需要撥亂反正了。(2卷2期)

我們為作品服役,也就是為苦難的民族服役。(3卷1期)

這是一個繁復的時代。抗戰到勝利,勝利到幻滅,為時不過兩年,變化多而且大,創作的反映顯然也很繁復。(4卷1期)[5]

特殊的歷史時期李健吾肩負著編輯《文藝復興》的使命,并小心呵護這來之不易的“文學使命”,即使《文藝復興》最終并沒有完成促使中國文藝全面復興的理想,仍舊給40年代的中國文藝界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確實做到了特色鮮明、卓爾不凡。

劉納的《在學術論文的大生產運動中想起李健吾》一文中指出:“在文學研究各科畸形膨脹的今天,重溫文學批評家李健吾的姿態是別有收獲的。”[14]而在數字媒體極其發達的今天,重溫李健吾的報刊編輯理念也是相當有收獲的。《中國社會科學報》于2014年6月9日、2014年12月3日、2015年1月21日、2015年6月17日分別刊登了《學術期刊要厚待青年學人》《也談學術期刊要厚待青年學人》《學術期刊如何厚待青年學人》《青年學人要以學術水平贏得期刊青睞》*四篇文章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6月9日劉月文的《學術期刊要厚待青年學人》、2014年12月3日羅劍波的《也談學術期刊要厚待青年學人》、2015年1月21日陳秋紅的《學術期刊如何厚待青年學人》、2015年6月17日時世平的《青年學人要以學術水平贏得期刊青睞》。四篇文章,就當前的學術生態問題展開熱議,后三篇主要是同第一篇《學術期刊也要厚待青年學人》一文提出的“當今,部分學術媒體,特別是某些所謂的‘核心’期刊,慣常以身份取文,只看重作者的學歷(是否具有博士學位)、職稱(是否教授)、工作單位(是否‘211’或‘985’)等資歷信息。與就業歧視一樣,‘學術歧視更是個值得關注和重視的社會不良現象’”[15]。青年學者是中國學術的未來,他們將是未來支撐起中國學術大廈的主力軍,呵護和愛護青年學者是每一位學術前輩以及編輯應盡的責任。一切誠如李健吾所言:“我們注重作品。我們希望把勇氣帶給年輕作家。給我們還東西,我們一定為你服役。”[5]

[1] 李健吾.關于<文藝復興>[J].新文學史料,1982(3).

[2] 劉哲民.回憶西諦先生,回憶鄭振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3] 楊義主筆,中井政喜、張中良合著.中國新文學圖志: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4] 李健吾.小藍本子,李健吾散文集[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

[5] 李健吾.編余[J],文藝復興.

[6] 陳青生.年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趙景深.記上海文協成立大會[J].文藝復興,1946(1).

[8] 朱桃香.副文本對闡釋復雜文本的敘事詩學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9(4).

[9] 郭宏安.李健吾批評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0] 邵寧寧.生命嗜血的變調——李健吾40年代后期的詩論極其文化選擇[J].甘肅社會科學,2013(4).

[11] 陳太勝.象征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2] 李健吾.李健吾文學評論選[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13] 李健吾.為<詩人節>[J].文藝復興,1946(1).

[14] 劉納.在學術論文的大生產運動中想起李健吾[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15] 劉月文.學術期刊要厚待青年學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6-9(A04).

【責任編輯 馬 牛】

Li Jian-wu and Renaissance

WEI Wen-wen

(CollegeofLiberalArts,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 ,China)

Through his life, Li Jian-wu’s creative writings includes novel, prose, poetry, drama, translatio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magazine editing. Of the dozens of magazines he edited, Renaissance is the most successful one that he devoted his greatest effort. With his unique editing ideas, Li Jianwu developed Renaissance as a famous post-war literary magazine. Although the Renaissance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reviv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t freshened up the Chinese literary in the 1940s and made it distinctive.

: Li Jian-wu;Renaissance; editing ideas

2015-07-11

魏文文(1988-),女,安徽蒙城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詩研究。

G123

A

1008-8008(2015)05-005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玖玖视频|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88av在线|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国产95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色伊人| 综合久久五月天|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国产69精品久久|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99精品在线看|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性欧美久久| 婷婷综合色|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免费播放毛片| 国产AV毛片| 欧美精品xx|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中文|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亚洲a免费| 中文字幕伦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精品福利视频网| 精品91视频| 久视频免费精品6|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日本久久免费|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91美女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网| 91视频精品|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伊人|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综合网天天|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日本一区高清|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91色在线|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大香伊人久久|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