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千里,江志娟,2
(1.長安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4;2.欽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00)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而目前普遍認為物流企業處于散、小、弱等狀態,筆者認為物流鏈是物流業組織化的一種方式。本文重點從集成場的視角,闡述物流鏈作為物流業轉型升級的一種途徑,是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的理論基礎。
對于物流鏈和物流服務供應鏈研究的文獻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以集成物流服務商(簡稱集成物流商)為核心的一個完整的物流服務供給過程(田宇,2002;閆秀霞,2005;蔡云飛,2006;劉偉華,2007;崔愛平,2008),強調集成物流商的核心作用以及物流服務供給“過程”的研究;物流鏈是物流系統化、集成化的組織形式,是基于產品供應鏈的物流服務的集成(李克寧,1988;孫元欣,1997;董千里,1997,2010),強調物流服務的集成,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
然而,筆者在物流集成場理論研究中,將集成物流商作為物流集成體的網鏈結構視為高端網鏈結構[1],將物流服務供應鏈納入到了物流鏈的研究范疇中。雖然國內學者關于物流鏈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和結論,但是,將物流服務供應鏈納入物流鏈研究范疇有利于物流理論研究的中國化,延伸并拓展物流鏈理論基礎研究有利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值得進一步探討。
LSSC(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即物流服務供應鏈。田宇(2002)[2]探討了以集成物流商為主導的物流服務供應鏈模式,認為物流服務供應鏈由資源物流商、功能物流商和集成物流商構成;閆秀霞等(2005)[3]分析了物流服務供應鏈的結構,進一步提出了物流服務供應鏈模式是以集成物流商為核心,將鏈上的物流服務業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蔡云飛等(2006)[4]將物流服務供應鏈理解為一個完整的物流服務供給過程,并列出了供應鏈上七類物流服務供應鏈成員、五類物流服務供應鏈的業務內容。劉偉華(2007)[5]認為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一種以能力合作為核心的服務供應鏈。崔愛平等(2008)[6]將LSSC定義為:LSSC指圍繞物流服務核心企業,以客戶物流服務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對服務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控制,整合鏈上所有物流資源,將服務能力管理、服務流程管理、服務績效管理和顧客價值管理集成,創造從物流分包商到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服務增值的完整功能網鏈結構模式。
1988 年李克寧[7]編譯的《企業物流革新十原則》中提到了“物流鏈”一詞,認為企業是物流鏈中的一環。1995年孫元欣[8]在《JIT實時管理及其應用前景》中,認為整個物流鏈上各類企業公開內部信息、互相協調、長期合作、互利互惠、質量保證、運轉可靠,能夠實現系統總體優化。孫元欣(1997)在對麥德龍的銷售物流即時管理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了對物流鏈的認識,認為麥德龍的會員客戶、銷售店面、倉庫、采購運輸、制造供應商逐級商品補充和流動形成一條高效的物流鏈[9]。董千里、閆敏(1997)在《物流戰略管理研究》中提出物流鏈是將傳統概念上的兩點(城市、貨運站、運輸樞紐等)之間的貨物位移與兩端點上的延伸服務(如訂貨、取貨、分揀、包裝、倉儲、裝卸、配送、咨詢及信息服務等)緊密結合為一體,使貨物(物品)從最初供應者到最終用戶間的各個物流環節成為完整的鏈[10]。張仁俐、董千里(2001)[11]在《EDI 在物流鏈中的作用》一文中,認為從功能的角度,物流鏈由原料組織、生產、銷售、運輸裝卸以及庫存控制等環節構成。黃祖輝等(2006)[12]在關于生鮮農產品物流鏈的研究中,進行生鮮農產品物流鏈的縱向組織化程度分析時,認為物流鏈的成員涵蓋了物流服務需求方和物流服務提供方。按照物流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和物流活動的綜合程度,將農產品物流鏈分為隨機型物流鏈、計劃型物流鏈、農戶自助型物流鏈和準時制物流鏈四種典型的形態。董千里(2010)[13]將物流鏈定義為是由相互銜接的物流活動構成一體化的物流運作過程。鄢飛(2013)[14]認為物流鏈可以分成以產品供應鏈為載體的物流鏈和物流服務供應鏈。
在國內對物流服務傳遞過程進行研究有兩個分支:田宇(2002)提出的物流服務供應鏈和李克寧(1988)編譯的《企業物流革新十原則》中提到的“物流鏈”。LSSC的研究基于集成物流商的核心作用,對物流服務過程的研究,主要從服務供應鏈的供應商選擇[1,15-17]、績效評價[2,18-19]、協調機制[20-24]等方面進行研究,崔愛平等(2008)對LSSC的演化機制、概念、管理方法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缺乏對LSSC的運作與實踐的研究。董千里(1999)[25]將物流鏈作為物流系統化、集成化的組織形式,貫穿于《高級物流學》全書,并進一步提出物流鏈管理。從物流鏈到物流鏈管理,顯然物流鏈的應用多于理論研究,應用物流鏈和進行物流鏈實證研究的文章較多,但缺少對“物流鏈”的理論框架的研究。
綜上所述,本文關于物流鏈的研究在于基于物流鏈的基本概念,從集成場的視角分析物流鏈形成的條件、結構特征、協調與穩定的基礎以及物流鏈的運作形式。LSSC側重服務供應鏈的過程研究,而物流鏈側重物流服務的集成研究,但LSSC和物流鏈的研究對象都是物流服務供應鏈。可以將物流服務供應鏈納入到物流鏈的研究范疇中,本文從集成場理論的視角,將物流鏈定義為:物流鏈是物流集成體在基核的集成引力作用下,為目標客戶集成各業務主體的物流服務能力,將物流資源商、物流功能商、集成物流商和客戶等通過場線形成的網鏈結構。
馬嘯來(2012)[26]運用系統的觀點,將物流節點和物流路徑作為物流鏈的主要構成元素,研究了在一個位置有多個物流節點和物流路徑可供選擇時,如何確定最優物流鏈的問題。該研究闡述了節點與路徑之間的關系,從物流鏈的實物形態上探討了物流鏈的選擇,但未對物流鏈上的物流主體及主體間的關系做深入的挖掘。物流鏈是一條動態的鏈式結構,由于物流主體的業務運作方式、技術手段、管理理念以及物流戰略的改變,都將使物流鏈的結構發生改變。因此,運用集成場理論中的物流集成體、場線、基核,能夠更好地闡述物流鏈從形成、發展到相對穩定的過程,物流鏈的基本結構如圖1 所示。物流集成體是含有物流集成主體單元和物流集成客體單元兩種不同性質成分的有機體,物流集成體可以通過集成過程形成更大規模的有機體。如在物流網鏈結構中,集成物流商是物流集成體的表現形式并處于網鏈結構的高端。

圖1 物流鏈的基本結構
根據物流集成體在物流鏈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可以將物流運作分為點、線和網鏈結構模式,所謂“點”是物流資源商運作的基本模式,“線”是物流功能商運作的基本模式,而“網鏈”是集成物流商運作的基本模式。物流資源商通過提供設施(場地)、設備、人力、信息等物流資源,為客戶提供資源性物流服務;物流功能商提供專線或多線路運輸等功能性物流服務;集成物流商通過整合物流功能商、物流資源商相關功能、資源為客戶提供集成物流服務,如支持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從物流業的發展歷程看,解決企業和市場小、散、弱、亂、差等現象,逐步從點、線運作走向網鏈結構運作,提供轉型、創新的集成物流服務是一個發展趨勢。因此,物流鏈是由物流集成體主導的物流業組織化的一種形式,體現了物流企業間的競合關系,提供的是一體化的集成物流服務。
物流鏈是由集成物流商主導,并由其與客戶和物流資源商、物流功能商構成的網鏈結構。物流鏈高端的龍頭物流企業(即物流集成體)處于“結構洞”的位置,其主導著物流集成能力。集成物流商主導的物流鏈可以完成客戶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業務系統化、集成化的物流服務全過程。
物流鏈具有服務性、動態性、競合性和融合性等特征。
(1)服務性。物流鏈的內涵是物流服務供應鏈,其最終目的是提供物流服務,因而物流鏈自身組織具有一般服務的非實體性質;其表現為以滿足客戶服務需求為目的,對各類物流服務的集成過程,因此,物流鏈是物流業走向有序化、組織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2)動態性。物流鏈是一條動態的“鏈”,它的穩定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其所服務客戶的需求、規模等場源因素,進而決定其與物流企業資源、功能及其關系等因素。
(3)競合性。物流鏈中的成員企業具有自主選擇性,相互之間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為同一客戶群服務,集合在一起協同運作,就會共享其利益。
(4)融合性。物流鏈需要并可以融入(客戶)供應鏈中,成為供應鏈的組成部分,形成專業化程度更高,服務質量、效率和效益更好的產業聯動合作關系。
在產業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由于物流集成體的主導能力及其與客戶、物流商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可以使得多條物流鏈并存,并通過各種業務關系聯系在一起,形成物流服務網絡。
客戶是物流服務需求的載體,當物流鏈上的客戶是一條完整的產品供應鏈時,物流鏈與產品供應鏈相融合,形成由集成體、聯接鍵、基核和場線等場元構成的集成場,如圖2所示。因此,用集成場視角的基本范疇[27]分析物流鏈的結構,可以看到:

圖2 物流鏈服務于產品供應鏈[28]
(1)集成體是主導物流鏈形成的龍頭企業—集成物流商,集成物流商為滿足客戶一體化物流服務的需求,整合上游的物流功能商,物流功能商為節約資源、降低成本,整合上游物流資源商的物流資源,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利用。集成體掌握(場源)基核,其主導物流鏈的形成,具有較強的集成引力,并合成物流集成力,影響或決定物流場線績效。
(2)基核涉及集成體所掌握的市場需求、物流基地等場源,起到吸引相關物流功能商、物流資源商等其他物流企業參與物流鏈活動的作用。
(3)聯接鍵首先是物流鏈與客戶聯接形成的需求-供給的穩定結構,一般是由信息型、資源型、功能型、技術型、功能型或過程型聯接鍵形成的銜接方式,這種關系越緊密、越穩定,對物流鏈的內部結構關系會有重要的影響;其次是物流鏈構成的各類經營主體(合成場元)之間的銜接關系,大多是信息型、資源型或功能型銜接關系。
(4)場線是各業務主體到最終客戶之間形成的階段性或全過程的集成物流服務(軌跡)績效。
從物流專業化分工與集成的演進過程看,初級階段物流活動以分割的形式分散在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逐步實現企業內部物流管理一體化,企業內部分工向外部分工市場化,形成新的市場化分工組織—第三方物流,隨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認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業間的分工與合作促使供應鏈管理形成,進而發展形成服務于產品供應鏈的物流鏈。物流鏈形成機理主要圍繞著集成體、基核、聯接鍵和場線等基本范疇展開和形成。
(1)場源集聚的核心競爭力是物流鏈形成的基本條件。物流鏈服務于產品供應鏈,產品供應鏈的集成物流服務需求是物流鏈形成的前提條件。物流鏈上各類物流企業具備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集中精力運營核心業務,將非核心的物流業務進行外包,如集成物流商的核心業務是為產品供應鏈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則將具體的運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服務外包給專業的功能物流服務商進行運營,集成物流商集中精力進行物流鏈的規劃和功能物流商的管理。
(2)聯接鍵的穩定性表明了物流鏈與客戶、物流鏈內部競合機制的基本特征。這是物流鏈協調與穩定的基礎。在有限的物流市場中,物流企業間共同分割物流服務市場,從圖2可以看出,集成物流商的服務能力更強,其服務能力所涉及的范圍更廣,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根據非合作博弈理論,企業之間競爭的結果只有合作和不合作兩種。假設物流市場中的物流企業有N個,其中有N1個物流企業選擇不合作,有N2個物流企業選擇合作,N=N1+N2,則N2 個物流企業具有比較競爭優勢,容易影響物流市場,使N1 個物流企業逐漸從不合作走向合作。
(3)通過全程場線體現出來的集成物流服務是物流鏈的最終產品。集成物流商是物流鏈的核心企業,其通過集成物流服務滿足客戶的KPI(關鍵績效指標)的需求,集成物流服務的實現需要資源的集成、信息的集成、技術的集成、組織集成和文化集成等[29]。集成物流商利用其集成的優勢服務于產品供應鏈,隨著集成物流商集成能力的增強,將促進產品供應鏈的集成,使得物流鏈與產品供應鏈之間逐步實現融合,進而實現產業的有序化發展,物流鏈與產品供應鏈的互動關系如圖2所示。
集成物流商主導物流鏈的形成,但物流鏈上的物流企業之間存在競爭合作關系,因此,協調物流企業之間、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是物流鏈穩定的必要條件。作為虛擬的物流鏈,其協調的主體是物流企業本身,集成物流商是物流鏈的核心企業,需要具備較強的集成引力,促使企業間通過合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使物流鏈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因此,需要探究集成物流商如何形成較強的集成引力的問題。系統觀點一般將研究對象置于一定的環境中,分析研究對象本身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因此,可將集成引力形成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資源動因和能力動因是集成物流商自身所具備的條件,稱之為內因;市場動因是集成物流商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影響因素,稱之為外因,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集成物流商的集成引力。如圖3所示,資源動因是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所需的資源,能力動因是物流企業所具備的各種能力,市場動因是物流企業根據物流服務市場的環境,為了實施低成本戰略、差異化戰略、集聚戰略等進行的服務產品的市場定位。集成物流商作為物流集成體,其集成引力來源于其與其他物流主體之間的場線關系,而這些場線關系來源于資源、能力和市場環境因素的影響。

圖3 集成物流商的集成引力影響因素
集成物流商利用自身的集成引力,吸引物流資源商和物流功能商的合作,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劉偉華[4]認為物流企業的能力合作是物流鏈形成的關鍵,當物流鏈的上游企業具備下游企業所需的物流能力,同時物流鏈的總體效益大于物流鏈的成員單獨提供物流服務的效益之和時,物流鏈成員期望達成合作。如果功能物流商具備物流服務集成商所需的物流能力時,物流服務集成商將物流能力外包給功能物流商。物流企業間合作后,物流鏈能夠帶給物流企業更加廣闊的市場,物流資源商和物流功能商通過集成物流商的集成,能夠滿足客戶的集成物流服務需求。因此,物流鏈的協調與穩定路徑如圖4所示。

圖4 物流鏈的協調與穩定路徑
物流鏈伴隨著產品供應鏈的物流服務需求而產生,帶動著制造業、金融業、信息業等其他產業間的互動。物流鏈以其提供的系統化、專業化、集成化的物流服務,促進各產業的有序發展,是產業聯動發展的理論基石。
貨運集散一體化是通過集成物流商整合物流功能商服務于產品供應鏈,是物流鏈的一種運作方式,貨運集散一體化基本模型如圖5所示。基本業務模式是經過集貨、運輸和配送的不同經營主體的合作,對客戶提供“一票到底”的物流服務,在整合物流企業的基礎上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
物流中心是物流功能的集成基地,在這個基地上實現貨物集散、信息交換、配裝配載等物流業務,因此,物流中心在其服務范圍內形成以物流中心為載體,第三方物流企業為集成體,由貨主、配送企業、運輸企業、物流設備供應商等構成的物流鏈。物流中心之間通過聯接鍵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換、業務傳遞等關系,實現更大區域范圍的物流服務一體化,所構成的物流中心服務網絡也是物流鏈的一種組織形式。
在物流鏈的運作過程中,集成物流商通過整合各類物流企業,促進了物流產業的集聚,同時,其服務于零售商、供應商和制造商,引導制造業、零售業和物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并通過提供倉單質押監管等融資服務,使金融業和信息業融入物流鏈,物流鏈通過嵌入產品生產加工流程的方式,進一步促進了物流鏈與產品供應鏈的融合,因此,物流鏈促進產業集聚,是各產業間聯動發展的紐帶。

圖5 貨運集散一體化基本模型
(1)物流鏈是產業有序化的有效組織方式,具有服務性、動態性、競合性和融合性等基本特征。
(2)物流集成體是主導物流鏈形成的最重要的主動性合成場元。它是實現物流服務一體化、形成組織和運作多樣化的物流鏈核心實體,可通過信息化、規模化、網絡化和集成化的手段,促進物流鏈的形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
(3)全程物流場線體現了物流鏈的集成物流服務的形成過程和績效。全程物流場線是集成物流服務形成的路徑,包括其傳遞的物流服務,又涵蓋承載物流服務實體的績效。
(4)基核作為場源的載體,是物流鏈集成引力的形成之源,是形成物流鏈向心力的最重要的資源。
(5)不同類型的聯接鍵實質是核心競爭力理論、信息經濟學理論和博弈理論在信息、資源、功能、技術和過程等方面所形成相對固定關系的共同作用,不僅促進了物流鏈的形成,而且決定了其穩定性。
物流鏈是物流業轉型和升級的最新發展趨勢之一。物流鏈的多樣化組織形式,是物流集成化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內容,有待運用集成場理論進一步的探索。
[1]董千里.基于集成場理論的制造業與物流業網鏈融合發展機理研究[J].物流技術,2013,32(3):1-5,8.
[2]田宇.物流服務供應鏈構建中的供應商選擇研究[J].物流技術,2002,(4):21-23,26.
[3]閆秀霞,孫林巖,王侃昌.物流服務供應鏈模式特性及其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5,(11):969-974.
[4]蔡云飛,鄒飛.物流服務供應鏈及其構建[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6,(8):17-18.
[5]劉偉華.物流服務供應鏈能力合作的協調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6]崔愛平,劉偉,張旭. LSSC基本理論框架[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8,(1):1-6.
[7]李克寧.企業物流革新十原則[J].中國物資流通,1988,(1):31-32.
[8]孫元欣.JIT 實時管理及其應用前景[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53-56.
[9]孫元欣.析“麥德龍”的銷售物流即時管理[J].上海商業,1997,(3):43-45.
[10]董千里,閆敏.物流戰略管理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1997,(1):93-96.
[11]張仁俐,董千里.EDI在物流鏈中的作用[J].中國物資流通,2001,(12):15.
[12]黃祖輝,劉東英.論生鮮農產品物流鏈的類型與形成機理[J].中國農村經濟,2006,(11):4-8,16.
[13]董千里,陳樹公,王建華.物流運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4]鄢飛.關于物流鏈、供應鏈及價值鏈的研究辨析及協同管理的思考[A].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3)[C].2013.
[15]任杰.基于物流服務供應鏈模式的集成物流服務商選擇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25):111-112.
[16]丁蕊.物流服務供應鏈的供應商選擇與優化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1.
[17]陳虎,葛顯龍.集成化服務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商選擇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1,(3):1 034-1 036,1 041.
[18]郭梅,朱金福.基于模糊粗糙集的物流服務供應鏈績效評價[J].系統工程,2007,(7):48-52.
[19]劉偉華,周麗珍,劉春玲,葛美瑩.基于網絡層次分析方法的物流服務供應鏈綜合績效評價[J].工業工程,2011,(4):52-57.
[20]劉偉華,季建華,顧巧論.物流服務供應鏈兩級合作的質量監控與協調[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7,(3):47-52.
[21]張德海.物流服務供應鏈的協調機制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7.
[22]劉偉華,季建華,包興,顧巧論.物流服務供應鏈兩級能力合作的協調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2):149-153.
[23]崔愛平.基于供應鏈契約的物流服務供應鏈能力優化與協調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9.
[24]王曉立,馬士華.供應和需求不確定條件下物流服務供應鏈能力協調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1,(2):44-49.
[25]董千里.高級物流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6]馬嘯來.基于多重圖的物流鏈選擇決策模型及算法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2,(1):56-61,66.
[27]董展,董千里.構建物流集成場的主體思路與基本范疇[J].物流技術,2012,(5):1-3,10.
[28]董千里,鄢飛.物流集成場理論及實現機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9]董千里.物流集成的形成機制探討[J].物流技術,2009,(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