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從旭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工商管理系,福建 廈門 361012)
廈門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集裝箱運輸干線樞紐港,是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和對臺航運主要港口,該港集裝箱吞吐量逐年增加,2013 年集裝箱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17 位,達801萬TEU(標箱)[1]。在“福建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專項規劃”中,對2014、2015、2020年三個時間段廈門港的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進行預測,結果見表1。

表1 廈門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預測表[2]
廈門港集疏運系統完善,可通過高速、國道、省道等與全國多個省份相連;鐵路專用線可直達碼頭;通過鷹廈線、福廈線、廈深線等鐵路線與全國鐵路聯網。全球排名前20的航運公司在廈門港均設有分公司或代理機構,如丹麥馬士基、美國總統輪船、法國達飛、中遠等。目前,廈門港集裝箱航線多達183條,每月航班數達944班次[3]。
廈門港專用碼頭齊全,主要有煤炭、石油、集裝箱等專用碼頭。有生產性泊位139個,有62個泊位超過萬噸級,最大泊位可停靠15 萬噸級的船舶。航道總長超過158km,主航道水深接近16m,底寬450m左右。
廈門港共包括10個港區,分別是:東渡、海滄、翔安、招銀、后石、石碼、古雷、東山、云霄和詔安等。每個港區的定位、泊位、通過能力等數據見表2。

表2 廈門港各港區主要信息一覽表
廈門港氣候宜人、不凍不淤、港口水域寬闊,是天然的深水港。據計算,水域面積約300km2,陸地面積11km2,海岸線總長154km,適于建港的岸線長度達32km,根據《廈門港總體規劃(修編)》,未來適于建港的岸線總長達94.3km,規劃泊位379個,水深超過16m,10萬t級船舶可乘潮進出港。
廈門的特區優勢是推動廈門港發展的一大動力。廈門是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特區之一,享受著各種國家優惠政策,從1981 年建立特區以來,GDP 增長迅速,據統計,1981 年的GDP為7.4億元,2013年的GDP為3 018.16億元,歷經31年,增長了408倍;在福建9個地市中,以2013年為例,廈門的GDP排名第三,僅次于泉州和福州(泉州5 218 億元,福州4 678 億元);在中國內地城市中也居于前列。
2008年12月15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臺北達成協議,在兩岸實行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兩岸直航,可為兩岸人員提供便捷、經濟的運輸。“大三通”后,海運直航使廈臺兩地真正實現了“船通貨通”,兩地海上運輸不用再經過香港、日本等第三地中轉,運輸距離和運輸時間大大減少,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在大陸各港口中,廈門港是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與臺灣高雄港只有306km,直航后廈門港到高雄港約需不到10h,而在“三通”之前,廈門港到高雄港需要33h;在海運成本上,直航后廈門港到高雄港可節約成本30%左右[4]。
在福建省內各城市中,廈門的GDP 排在第三(以2013 年為例),但與國內其它主要港口城市相比較,廈門經濟總量明顯偏小。以2013 年GDP 為例,上海為21 602.12 億元,深圳為14 500.23 億元,天津為14 370.16 億元,寧波為7 128.87 億,而廈門僅為3 018.16億元。另外,廈門港輻射范圍也偏小,直接輻射范圍包括廈門、漳州、泉州和龍巖、三明等地,間接輻射范圍包括福建省全省、江西等地。
福建省省內山區較多,鐵路基礎設施落后,高速公路網絡覆蓋范圍小,導致連接廈門港的集疏運系統效率較低,腹地輻射能力較差。如何延伸經濟腹地,促進廈門港發展,推進與腹地之外的區域開展物流合作,成為廈門港當前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與上海港、深圳港、天津港等其他港口相比較,廈門港的基礎設施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由于政府投資力度不夠,外資利用程度小。另外,港口物流園區規模較小,縱深狹窄,無法與上海港、天津港、深圳港等大港相比。
對港口的管理,我國實行的是雙重領導,會造成對市場反應遲緩。政企不分現象還較突出,港口企業無法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另外,對于廈門港而言,不少企業存在服務項目單一,處于傳統的運輸、倉儲階段,專業化程度不高,缺少附加值高的增值功能,能夠提供綜合服務的物流企業很少。
目前,廈門港急需高級復合型和專業型物流人才,急需航交所、船公司高管、供應鏈管理、航運物流和自動化軟件管理等人才。根據《廈門市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人才計劃暫行辦法》,計劃招聘目標是,從2013年開始到2020年結束,“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聘請顧問20 名、專家30 名,引進領軍型人才50 名,引進高層次復合型人才300 名、高層次專業型人才300名。”到目前為止,時間過去一年半,只有11人報名,通過資格初審的僅4名。
目前,廈門港的直接輻射范圍以廈門、漳州、泉州為主,間接輻射范圍包括福建省全境、江西省部分地區。廈門港應想方設法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把間接輻射范圍延伸至湖南、湖北、廣東部分區域。相應地,需要與福州港、汕頭港等支線港進行合作,提高通關和中轉效率,降低中轉成本,以吸引這些支線港的國際中轉箱,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可通過優先處理水水中轉業務的貨物,對中轉集裝箱船舶優先裝卸,優惠裝卸費用;或提供綠色通道,準備專用的碼頭前沿堆場等,擴大水水中轉業務的比例,進而提高廈門港的輻射范圍。
目前,廈門港的最大泊位水深為16m,不能滿足超過15萬噸級船舶的進出港,對于超大型的船舶只能趁漲潮進出港,增加了船舶的時間成本。為了滿足船舶全天候進出港的要求,需要拓寬加深航道,擴建深水泊位,對碼頭結構加固改造和靠泊等級升級,以提高港區通航能力。
除了加大對廈門港的硬件投入外,還應加大對軟件方面投入。加快建成港政管理信息系統,完成港口海上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港口設施設備數據庫系統設計,全面推進船舶電子聯檢,加大口岸申報無紙化進程、旅客通關自動化、貨物監管智能化和物流配送實時化。
廈門港各港區承擔的功能不一樣,海滄港區和東渡港區國際航線密集,干線運輸繁忙,而廈門港其它港區(如漳州港區)支線密集,承擔支線運輸功能,這就迫切要求用駁船和拖船實現廈門港各港區之間的貨物調撥。漳州的進口貨物以前多數從廈門口岸進境后由陸路運輸到漳州,出口由陸路運到廈門,再由廈門各港區運往國外,浪費時間且增加運輸成本;通過加強廈門港各港區之間的聯系,發展海上駁運業務,漳州的進口貨物可先由干線運輸到廈門港區,再由駁船運到廈門港漳州港區,在漳州港區辦理進關手續,相當于把國際干線運輸延伸到廈門港的漳州港區;漳州的出口貨物可先在漳州港區辦理出口報關和報檢手續,然后由駁船運到廈門港區經干線運輸到國外。海上駁運業務的開展,可大大降低漳州地區進出口企業的運營成本,也提高了廈門港的競爭力。
在進出口貿易過程中,報檢和報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采用無紙化報檢和報關之前,需要花費人員大量時間準備報檢單和報關單,以及多種隨附單證,如合同、發票之類,并打印這些單證到現場報檢和報關。在此過程中,需要花費2天左右時間,浪費了紙張和交通費用。采用無紙化報檢和報關之后,不需要派人員到現場報檢和報關,節省了時間和紙張成本、油耗成本。以無紙化報檢為例,每批貨物從報檢到出口放行一般只需1至2min,最快的只有幾十秒,不需要人員到現場就能完成檢驗放行,而且免交紙質報檢單據,報檢后不用等審單,系統可自動放行。每批貨物能節省兩個工作日的時間和百元左右費用。大大節省了往返檢驗檢疫部門遞交紙質報檢材料的人力、時間和車輛油耗等方面的成本。
目前,在廈門港已對部分企業實行無紙化報檢和報關,但適用的企業范圍還很有限,為了提高報檢和通關效率,廈門檢驗檢疫機構和海關應加大協作,改革報檢和報關模式,對一些管理好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實行無紙化報檢報關試點,并逐步加大試點范圍,力爭使絕大部分進出口公司享受到無紙化報檢和報關帶來的好處。
[1]劉建煌.廈門港口管理[EB/OL].http://www.portxiamen.gov.cn/xmsgkglj/gkzx/gkxw/273802.htm.
[2]福建省“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專項規劃[EB/OL].http://www.doc88.com/p-808812012649.html.
[3]廈門港口管理局網站[EB/OL].http://www.portxiamen.gov.cn/xmsgkglj/zjshmg/.
[4]兩岸“三通”今日全面啟動 四貨輪上午離廈直航臺灣[EB/OL].http://www.xm.gov.cn/xmyw/200812/t20081215_292177.htm,2008-12-15.
[5]黃僑梅.淺析廈門港口物流發展與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08,(1):42-45.
[6]黃子榕.廈門港口物流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