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勇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時下網絡購物在高校校園里已經不在是什么新鮮事,而是作為一種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迅速得到普及,大學生網絡購物呈現與日俱增之勢。第33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中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3.02億,學生群體依然是網民中最大的職業群體,占比達25.5%[1]。伴隨如此龐大的校園網購市場,物流快遞問題日益突出,各物流公司也紛紛采用多種方式應對這一龐大的市場,校園快遞市場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現有相關研究中,大多從校園快遞市場商業模式的角度出發,提出新的校園快遞服務模式。其中,文獻[2]在分析了現行校園快遞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由高校、淘寶網、各物流公司合作共建校園小郵局[2];文獻[3]通過北京物資學院校園快遞市場的調查,提出建立校園快遞中轉站,擴展業務范圍的校園快遞模式[3];文獻[4]則在分析了校園快遞存在的問題之后,提出將現有校園快遞點進行整合,并強調物流公司和高校合作的創新模式[4];文獻[5]以江南大學為例,提出將存在相同配送需求的快遞公司整合為江大快遞中心,使用一個運輸系統進行配送的校園快遞模式[5]。現有研究較多的關注了校園快遞的商業服務模式,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高校校園內擁有著來自相關專業的眾多專業人才,他們需要一個平臺施展自身的才華。為此本文將從校園物流快遞服務、校內實踐教育教學、校園創業服務三個方面,探討在學生社團、物流快遞服務公司、師生個體、大學科技園等多元共同參與下,高校校園快遞服務的新模式。
校園快遞問題的研究最先始于校園快遞商業服務模式的研究,主要解決校園代理點多而雜、服務時間隨機性大等問題,以為廣大師生用戶提供快捷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務。同時,高校校園內還擁有眾多的來自經管相關專業的學子,他們接受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系統的理論學習,具有較為完整的專業理論知識,但缺乏相關專業的實踐實習機會,現有的校外見習、實習基地已經無法滿足龐大的學生群,為此急需探尋校內見習、實習機會,豐富實踐教育教學形式和內容。面對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環境,莘莘學子懷揣著創業的夢想,在校園內外開展著各式各類的創業活動,就校園快遞市場而言已經形成了成功的事例,但其多是以創業者自身為主體,校園內其他主體的參與力度不足。基于以上對高校校園快遞現狀和現存應用模式的分析,我們將從校園物流快遞服務、校內實踐教育教學、校園創業服務三個維度,探討校園快遞的服務模式、實踐教育教學模式和創業服務模式,提出在校團委、物流公司、師生個體、大學科技園等多元參與下的高校校園快遞服務架構模式。
廣大師生用戶在網絡交易活動中,存在著與網絡賣家所發生的商品購買行為和與網絡買家之間所發生的商品銷售行為。在購買過程中,往往由網絡賣家依據商品的特性和價格等因素,選取不同的物流快遞公司承擔網絡交易過程物流的實現,物流快遞公司再將貨物經其物流運輸渠道直接配送到師生用戶手中,在此過程中師生用戶會接到來自不同物流公司的配送作業服務,其服務的質量也參差不齊。網絡交易過程中師生用戶不僅扮演買家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網絡賣家的角色,之前較多的關注前者而忽視了后者。
新型校園快遞服務模式(如圖1所示)將一改之前由物流公司代理點或快遞員向師生用戶配送快件的服務模式,而是將往來于物流快遞公司和師生用戶之間的快件交由校園快遞中心統一管理和配送。校園快遞中心從圓通、中通、申通等物流快遞公司接收發往校園的快件,對所接收的快遞重新貼簽之后,使用電話、短信、微信等即時信息溝通工具與師生用戶進行聯系,可采用自提和送貨上門的方式,完成校園物流配送作業。當師生用戶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扮演網絡賣家角色時,用戶只需將所寄送包裹交由校園快遞中心,其將根據用戶所選物流快遞公司將包裹投送到對應物流快遞公司,節省師生用戶投遞包裹的時間,提高其網絡交易服務效率。校園快遞中心的建立,在方便師生用戶的同時,將會進一步提升物流配送作業的整體水平,有利于校園良好電商環境的形成。

圖1 高校校園快遞服務模型圖
高校校園內擁有眾多經管類專業的學子,他們接受了系統的物流管理、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具有較為完整的理論知識,但同時又缺乏相關專業的見習和實習機會,現有的校外見習和實習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學生數,校園快遞中心的成立在解決校園物流快遞問題的同時還能夠為廣大學子提供便捷的校內見習實習機會。校園快遞中心的運行和管理近乎是一個完整物流快遞企業,其日常的運行管理工作可交由專業學生來完成,建立校團委監管下的校園快遞服務中心學生社團,由該學生社團負責校園快遞中心日常的運行和管理工作,其內部管理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校園快遞中心組織架構圖
校團委領導下的校園快遞中心服務社團負責校園快遞中心日常的運行和管理,接受校團委的監督和管理,下設人力資源部、財務管理部、倉儲管理部、發件管理部、收件管理部和對外宣傳部等六個部門。人力資源部主要負責快遞中心人員的考核、招募等工作;財務管理部主要對發生在物流快遞公司和師生用戶間的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管理;倉儲管理部主要對流進快遞中心的快件進行保管,服務于收件管理和發件管理;發件管理部將來自物流快遞公司的快件經重新編碼、貼簽后統一進行管理和配送;收件管理是將來自師生用戶的包裹按照所選物流快遞公司相關要求打包封裝后,發往相應的物流快遞公司;對外宣傳部主要負責將校園快遞中心的業務范圍、工作模式等定期在校園內進行宣傳,擴大中心的影響力和業務覆蓋范圍。
物流快遞服務業是一個勞動力相對較為密集的行業,校園快遞中心每一部門之下都可增設若干的專員崗位,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相對充足的實習崗位,采取校團委領導下的校園快遞中心學生服務社團管理方式,在完成校園物流快遞服務的同時,提供給廣大學子更多的鍛煉和實踐的機會,社團組織的延續性保障校園快遞中心在學生間逐級延續經營。
面對日趨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業無疑將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校園快遞曾一度作為大學生創業的典型,在各高校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傳統的大學生網上開店創業模式,也隨著微博、微信等信息媒介的快速推廣應用發生著一些轉變。電子商務已進入到微電商時代,這為校園內廣大師生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基于此的電子商務創業模式也在迅速發展,為此也急需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物流服務體系,校園快遞中心的成立將會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校園快遞超市作為一種校園創業模式已經獲得成功,但其主要業務范圍大多局限在一家或少數幾家物流快遞公司,要實現將往來于物流快遞公司和師生用戶間的快件交由校園快遞中心統一管理和配送,則需將校園快遞中心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營和管理,這是個體創業者所無法做到的。大學科技園作為高新技術研發、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和創新產業發展的平臺,可以為校園快遞中心的建立提供政策咨詢、經營場所、融資服務、項目孵化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降低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提高校園快遞創業成功的機率。同時,校園快遞中心可為師生用戶群提供高效便捷的校園物流服務,促成基于此的微電商創業群體的形成和校園微電商的快速發展成熟,形成以大學科技園為創業基礎,校園快遞中心為校園創業橋梁,以微博、微信等微電商創業群體為代表的校園創業模式,其模型圖如圖3所示。

圖3 校園創業服務模型圖
校園快遞中心在作為一種創業典型的同時,還具有創業平臺的作用。在微電商環境下,將有更多的師生通過微博、微信等信息媒介從事個性化電子商務活動,但電子商務物流環節是制約其發展的短板,校園快遞中心的建立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師生用戶可將網絡交易的貨物包裹交由校園快遞中心,由其代為完成貨物到物流公司的發件作業,或將電子商務物流環節外包給校園快遞中心,快遞中心可提供上門取件服務,從而為師生用戶從事電子商務搭建創業平臺,最大限度地提升電子商務服務效率和質量。
高校校園快遞首先應解決的是校園內物流配送問題,承擔物流快遞公司和師生用戶群之間頻繁的貨物往來的工作,但從實踐教育教學和創業服務的方面又需要高校團委和大學科技園的參與。多元參與下的高校校園快遞模式包括了校團委、物流快遞公司、師生用戶群和大學科技園在內的四類參與主體,校園快遞中心是該模式的集中體現,其中大學科技園為校園快遞中心提供條件保障,校團委則負責對校園快遞中心學生服務社團的監督和管理,物流快遞公司與校園快遞中心之間存在大量的業務往來,師生用戶群接受著來自校園快遞中心所提供的校園物流快遞服務,其整體模型架構如圖4 所示。
物流快遞公司將發往高校校園的貨物交由校園快遞中心進行配送作業,校園快遞中心則將師生用戶發給網絡買家的貨物傳送給物流快遞公司,其間頻繁發生著貨物、資金和信息的流轉。師生用戶既是校園快遞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服務的接收者。校園快遞中心可向師生用戶群提供基本的校園物流配送服務,同時也可向相關專業學生提供專業實習機會,并作為一種創業模式提供較為寬松電子商務創業環境。校園快遞中心在組織管理上是由校團委領導下的學生社團負責的,校團委對校園快遞中心的運行和管理起著監督管理的職能。大學科技園則為校園快遞中心提供平臺建設所需的政策咨詢、項目孵化和經營場所等服務,起著基礎性的決定作用。校園快遞中心是建立在校團委、物流快遞公司、師生個體、大學科技園四類主體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多元參與下的校園快遞模式離不開這四類主體的積極參與,并最終在這四類主體間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圈,為師生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務,創造更多的實習和創業機會。

圖4 多元參與下的校園快遞模型架構
多元參與下的高校校園快遞模式從商業服務、實踐教育教學、創業服務三個維度,探討了在校團委、物流快遞公司、師生個體、大學科技園四類主體參與下的高校校園快遞服務架構,提出了校園快遞的服務模式、校內實踐教育教學模式、校園創業服務模式三個子模式,擴展了相關研究范圍,開拓了研究視角。但并未涉及校園快遞服務中貨物的安全問題、校園快遞中心的盈利模式等問題,這可作為后續研究的重點。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
[2]劉珍.高校校園快遞新模式研究[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3,27(2):27-29.
[3]肖鳳仙.北京物資學院校園快遞新模式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3,(2):252.
[4]劉慧玲.電子商務環境下校園快遞配送模式的創新研究[J].中國商貿,2013,(20):72-73.
[5]朱鴻,王蘇徽,盧小辰.高校校園快遞新模式探討:以江南大學為例[J].市場周刊,2009,(7):111-114.
[6]慕艷平.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J].北方經貿,2013,(6):49-50.
[7]王曉燕.解讀“校園快遞”[J].運輸經理世界,2012,(9):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