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師范學院 李梅
民俗視野中的關中花饃藝術
咸陽師范學院李梅
摘要:花饃在關中地區有著獨特文化氣息的藝術品,歷經千年而更富有魅力,它不僅作為一種實用物品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并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還作為一種物質載體,承載著審美藝術價值。在時代發展的今天,花饃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花饃的文化寓意和審美價值及人們對于花饃的審美心理,花饃文化的發展變化以及傳承問題,這些一直都是人們研究的問題,但是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對花饃的研究還有進一步理論增長空間,需要進行不斷地研究。
關鍵詞:花饃;發展;傳承;審美價值;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20-02
花饃是面花的俗稱,也稱之為禮饃、高盤饃等,這些稱謂也分別從不同側面說明了花饃的成分、形狀及用途。花饃能在關中地區流行并流傳千年,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應該說它是八百里秦川典型的農耕文明遺俗,同時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一種物質載體,已深深地根植于關中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花饃,在關中地區常見的可食用,可觀賞的藝術品,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相關史料記載,關中花饃興起于漢代,是關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依然在西北大地上展現著其頑強的生命力。關中花饃文化具有關中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生活觀念、生命哲理以及淳樸智慧,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俗氣息濃郁的花饃無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奇思妙想、精湛的手工技藝制作出的,透過它們生動夸張的造型,精巧細膩的制作,隱喻其中的中華文化精髓。
關中花饃的發展緊跟著時代的腳步,最初的花饃只是作為食物食用而如今卻成為了一種藝術品,這都是時代不斷變遷的產物,在時代發展中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在研究花饃中為何要強調關中的花饃文化,這里就不得不提及西北地區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北方人素以喜好面食著稱,在陜西關中地區,人們的生老病死,迎來送往,都離不開一種叫面花的東西,而這面花的俗稱就叫花饃。這種用小麥面粉捏出的“花饃”,是早期農耕文明的古老遺俗,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花饃,是一種可食、可看、可玩、可用的實物。它以小麥粉為原料,彩色的可食用粉著色,用手捏出各式各樣的面塑作品,,即可用來食用,也可用來觀賞,塑形完成后,這些花花綠綠的花饃要在鍋中蒸熟,并澆上熟油塑封,用以在重要節日或是活動中使用。關于它的起源,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那就是它是祭祀的替代品。在遠古時代,有著很多的祭祀禮儀,在進行祭祀的時候就必須要有祭品,最初是用宰殺活牛羊來祭祀,而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用面塑捏的動物逐漸代替了活的動物,成為了祭品。而這一傳統就被傳承了下來。在傳承的過程中被心靈手巧的關中婦女們不斷將其發展、創新,充分發揮想象力,融入繪畫、剪紙、刺繡等多種藝術形式。使得花饃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更加的具有魅力。
花饃的種類很多,有祭祀用的祭饃,有結婚時用的喜饃,有喪事用的獻饃,有慶生用的饃,還有節日亮相的花饃,其形態各異,代表意義也各有不同。在參考文獻和小組組織的實地的考察中我們了解到不同形態的花饃代表不同的寓意。例如,寶雞祀炎帝陵用的花饃是二龍戲珠,這象征著王權。西安、渭南地區的中秋節或是重陽節做的花饃叫九座糕,預示著登高避災之意。華縣嫁娶之時要有高盤饃,這是專門用于結婚慶典的,代表著一種喜慶之意。在關中渭北的農村,適逢長輩過壽,晚輩也要送壽糕花饃,這寓意了希望長輩能夠長壽之意。這些藝術氣息濃厚的花饃無不承載了人們的美好祝愿和幸福之意。也正是由于花饃的美好寓意以及獨特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魅力,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僅沒有逐漸消失,反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文人的研究,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廣泛深遠。
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花饃已不單單以一種特殊的食品,一種祭祀用品的形式存在,而是作為一種觀賞藝術品,一種寄托心愿的方式存在。關中花饃藝術的審美形式積淀了無比豐富的社會內容及歷史文化,突顯了人民群眾的情感、理想、愿望、希冀、憧憬和渴求等心理。
花饃的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外在形態,制作工藝和美好寓意上。
首先來說花饃的外在形態。花饃的外形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層出不窮,尤以栩栩如生著稱。但是又沒有固定統一的式樣,只要你可以想的到就可以做的到。從最初的祭祀替代品中逐漸發展而來,由最初的樣式簡單、結構單一、造型普通到現在的樣式繁雜、結構復雜,造型奇特等等這些都是花饃形態不斷豐富發展的結果。當然在不同的節日禮俗中,制作的花饃的形態也就不同。祭祀炎帝陵的二龍戲珠花饃是兩條龍在爭奪龍珠,龍的形象要夠逼真。在阿壽村的藥王廟會上,用花饃制作出來的牌樓栩栩如生,以及上面的鳥獸形象,讓人很容易的就聯想到真正的牌樓,聯想到它的原型,聯想到它富有氣勢的建筑。在嫁娶之時所使用的禮饃的形態多為龍鳳呈祥、老虎花、獅子娃娃、雙喜等等。外形逼真的龍鳳、老虎、獅子,這些形象的圖案都使得花饃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慶生祝壽之時,子女要給老人送壽饃,形態有壽桃,壽糕等,寓意長壽,極具觀賞型。
對于花饃的制作工藝可以說是既簡單又復雜。簡單體現在做花饃所用的材料極其簡單,小麥面粉、剪刀、細梳,豆子以及各種染料,還有稱,因為有時要進行稱重。當然了,一雙巧手是必不可少的。簡單簡易的材料就可以制作出形態各異的花饃,這確實有點讓人難以相信,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神奇的花饃就是這樣誕生的。而花饃制作的復雜性又體現在這項工程十分的龐大,適逢重要節日,要制作花饃就幾乎需要各家婦女全部出動,才能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再者,花饃的式樣各異,這就需要婦女們要心靈手巧,別出心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完工。甚至有時候花饃制作的好與差就成了評判一個婦女心靈手巧的標準。當然,花饃的“規矩”也是值得一提的,尤其以渭南地區為主。渭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婚喪嫁娶的老規矩也多,比如:過什么節日,做什么樣的饃,由誰來做。家里有喜事主要是長輩做饃,做的饃以亮色為主,表達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比如春節蒸大饅、棗花?、元寶人?、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巧餑餑?),形如石榴、桃、虎?獅?、魚?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征豐收?;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在動物的選擇方面比較多樣,揮著翅膀的鴛鴦,纏繞的飛龍,甚至是小老
虎都可以做的栩栩如生;但適逢家中辦喪事時,這個就只能是晚輩做,特別是女兒,在圖案的選擇中,盡量以小花為主,在桿上由上到下纏上細細的白色紙條,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庇護。還有就是在制作花饃過程中,關中人民有一種說法叫“扣針眼”,因為花饃的制作是一個很細致的活,既要求刀工過關,手還得巧,很多動物的原型都是婦女用手捏出來的,沒有實物拿來參考,全靠婦女的巧妙構思以及對動物的分解記憶,再輔之以用刀把面切成細絲用巧梳按壓,挑絲等精細活,這也體現了關中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廣大婦女們的集思廣益,和對歷史文史的重視與傳承。另外,在后期的制作過程中,由于花饃的體型過于龐大,沒辦法將其全部放入鍋中,只能先把各個部件蒸熟,然后用竹簽組裝起來,最后再進行裝飾、上色。這個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技藝,無論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效果。因而這也是一項技術活,具有復雜性。但是它所體現的審美價值可能恰好體現在制作工藝上。
花饃的美好寓意也是其審美價值的體現。二龍戲珠花饃寓意著吉祥,相傳龍珠為興云布雨之物,兩龍爭戲龍珠時,龍涎四溢,然后天降雨露,利于萬物的生長。嫁娶之時所制作的禮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陽節所制作的九座糕花饃,寓意登高望遠,身體康健和高升之意。還有在給孩子辦滿月和過百日時,要送虎饃,也是希望孩子能夠長得虎頭虎腦,身體健康無災無難。花饃的美,美在寄予了人們的美好祝愿及愿望,它的美好寓意使得其更具有美的價值體現。

花饃的發展從古至今不斷地變化,外形樣式更加豐富多樣,制作工藝更加精湛細膩,寓意也更豐富。從古代延續至今,沒有消亡,一直被人們所延續傳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全球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對花饃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的關注和保護就顯得更加的重要。如何使得花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加的煥發生命力,這是我們要密切關注的問題。
花饃出現在北方地區,主要出現在陜西的關中地區,而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更代表了北方地區的民風民俗,在現代化的背景下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因而對其的保護就迫在眉睫。
如何對花饃進行保護呢?這是需要我們探究的問題。在我看來,首先應該建立更加健全的花饃藝術保護體系。雖然花饃傳承經久不衰,但是難免不會受到沖擊。花饃藝術作為一門古老的民間技藝,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更帶來了精神上的享受,而這種民間藝術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必須以民俗文化為依托,在傳統面花制作的基礎上應該更注重創新。一方面保持自己在民間的傳統面貌。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民間藝術是本民族鄉土文化積淀的結果,它的創新無形中傳統文化和傳統意識的影響,所以積極拓寬其文化方面和民俗方面的深層含義,挖掘文化方面的隱性表現以及民間文化在審美,道德,宗教方面的作用,這才是花饃藝術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次最好能使得花饃成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產,這樣能使得在花饃藝術的保護層面具有法律的依托性和可操作性。也使得對其的保護更加的完善。還有就是借助現代的信息技術,通過舉辦一些有關花饃文化的活動,增強花饃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甚至讓花饃走出家門,作為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屹立在世界的舞臺上,讓更多的人了解花饃藝術的獨特魅力,并且讓更多人能參與進來,參與到花饃的制作和傳播活動中,親身體驗這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和藝術魅力,在這個過程中實施對花饃的保護并將其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在全球化和現代化背景下的對花饃的保護和發展。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花饃的存在有它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民俗文化要想繼續生存,就要改變傳承方式以及發展方式,由無意識傳承轉向有意識創造。如作為個人文化資本的花饃禮俗與作為村落文化資本的花饃禮俗。在民俗文化傳承與變遷的過程中,花饃藝術已然擔負起了表達和維系鄉村日常生活秩序的職責。花饃凝結了傳統文化元素,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個群體內部關系的精神面貌,這是花饃的隱喻。然而,在現代化的背景下,花饃禮俗的實踐性較為模糊,這是花饃禮俗的現實。我們不僅要關注花饃以及花饃禮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民眾如何通過花饃禮俗來表達他們的美好祝愿,文化知識深度、生活智慧和生存策略。在此基礎上,實現民俗學研究學術取向的轉換——從民俗到民識,并實現其知識的再生產。?我們對過去就存在的文化感興趣,是因為它的存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探究來了解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學習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并不斷進行發揚和再創造來服務現在,服務現實,加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對花饃禮俗的關注和研究是因為我們對個特殊群體的民眾感興趣,而對這個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人民大眾的研究和探索也是我們溯源的一種形式。
尤其是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日益凸顯。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交流、沖突和融合在不斷加深加劇,更主要的是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深化,使得外域文化得以進入并影響著中國的本土文化,因此主干主流文化的存在就顯得尤為重要。花饃文化藝術的存在雖然只是主流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卻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起著維系民族大眾的作用,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為此,我們更應該在發展中繼承和弘揚傳統民俗文化,讓傳統在與時俱進的大潮流中煥發生機與活力,發揮起傳統文化對人們精神的引領與凝聚作用。
對于花饃在當今文化大背景下的現實意義應是我們要一直不斷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謝炎午,著:《關中面花:巧手捏出“百花圖”》,《中國國家地理》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2]李琰君,著:《陜西關中傳統居民建筑與居住民俗文化》,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
本文是2014年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民俗學視野中的關中花饃藝術研究》;項目編號:1727;指導教師:陳春莉;項目負責人:李梅;項目組成員:王青、阮婷、陳志敏、高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