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曉軍
簡論廣播劇聲音創作的核心要素
■ 魏曉軍
廣播劇是運用聲音手段創造聽覺形象的一門藝術,既是聲音的藝術,運用聲音來完成敘事,也是想象的藝術,聽眾可以結合自身生活感受展開聯想。在廣播劇創作中,需要發揮聲音的表現力,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體現典型環境以及推動劇情發展,利用聲音的表現力巧妙地轉換時空并注重節奏的控制。具體說來,廣播劇聲音創作中應把握好人物形象塑造、環境營造、時空轉換以及節奏控制等核心要素。
犯中求避,就是在重復中出新意,于重復中求變化,在相同的場景、情節、人物中,抓住各自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藝術處理。廣播劇聲音創作中“同中求異”是刻畫人物性格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人云:“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對于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體現在聲音變化方面,廣播劇的特點正是“聞聲而知情”。“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①人的聲音會隨著心理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心氣平和;內心漸趨激動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心性寬緩柔順的人,發出的聲音溫和而美好。由此可以通過角色發出的聲音,體現人物的氣質類型與性格。
科幻廣播劇《男人的墓志銘》中,女主角蘇蔚說話沉穩緩慢,有著很強的思考力,表現出人物心性的柔順且有節制,通過聲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溫潤和藹、美麗媚人。院長的聲音則生硬、堅決,表現出人物的高傲、自信與冷酷。從該劇角色的聲音可感受到35(角色代號)由憤怒、自卑到自豪、自負的心理變化以及始終不屈從的性格。另一角色32(角色代號)說話聲小且“女里女氣”,體現出人格的不完善,屬于內向型的人,對他人的警戒心也非常強烈,一心想“隱藏”自己,不會暢所欲言,語氣輕且“神經質”。
在說話的過程中,人的內心感受能直接影響聲音。反之,聲音大小、韻律、語速、語氣等也是內心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藝術創作中正是通過這種特點表現出人物性格心理的異同。
聲音不僅可以擴展廣播劇藝術的深度和廣度,使其表達更為多元化,而且還可以為觀眾營造一種情境,通過大量現場環境聲的運用表現出臨場感。
奧遜·威爾斯制作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在美國播出時曾引起巨大恐慌。據說當時聽眾以為火星人真的登陸了地球,都紛紛跑到街上,拿濕毛巾擋著頭,以保護自己免受“火星毒氣”傷害。奧遜·威爾斯在廣播劇中先聲奪人地制造情境,它不只靠對話,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音響營造了一個想象空間。
廣播劇《茶館》中不時響起茶館內炒勺、面案的敲打聲以及茶館外的各種吆喝聲等,音響烘托出特定地點獨特的生活氣息。這些典型聲音的提煉為準確定位作品環境創造了條件。
廣播劇中環境、空間通過聲音表達,使觀眾感受到真實空間的存在。《男人的墓志銘》中蘇蔚和助手在實驗室走廊的一場戲,由于聲音的良好定位和混響特征的體現,使得空間感很鮮明。由于廣播劇的空間是一種假定的空間,所以它有很大的創作自由,既可以實現空間的任意切換,又可以“創造”空間。
該劇還提煉了如雷聲、雨聲,這些具有天氣變化特征的聲音,運用簡練的手法表現出現實時空。當蘇蔚進入夢境后,現實時空的環境聲漸弱,接著營造出“夢境”時空。由漸強的雨聲,開燈的聲音,又轉回到現實時空,表現出人物在臥室小空間內的狀態。劇中發動汽車的聲音、雨滴打落在雨傘上的聲音、實驗室門口輸入密碼的聲音、實驗室里抖動X光片的聲音以及建筑工地敲擊的聲音等等。通過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聲音,表現出不同的環境與空間。
廣播劇創作中對聲音層次感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運用聲音元素時要有重點、有層次,否則無法展現立體時空,展示聲音的美感。如果只是將有可能出現在這個時空的所有聲音羅列,就無法表現出重點。如果找不到具有代表性、表意性的聲音元素,就不能促進聽眾合理的想象,對故事鏈接、故事脈絡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有云:抹倒體裁,聲調、氣象、格力諸說,獨辟蹊徑。”②廣播劇是時空藝術,時空組合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對時間做延長、縮短等創造性處理,把回憶與現實,過去與將來,通過交錯、顛倒等方式組接在一起,以求得到生動的敘述與豐富的感染力。
廣播劇故事敘述常見的類型是按照時間發展而展開的順序型結構。這種敘述方式是以時間為軸線,強調故事有頭有尾、連續發展,劇情的發展有著嚴格的邏輯性。如廣播劇《愛在圓夢嶺》就是采取順序結構,按事件發生的時序來組織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平靜的敘述中給聽眾不同一般的感動。
交錯式敘事則是打亂現實時空的自然順序,將不同時空的場面、動作、事件按照特定藝術構思的邏輯關系交叉、銜接,組合為一個獨特的藝術整體。在情節格局上表現為大幅度的時間顛倒、跳躍。用倒敘、插敘的手法,表現出人物的各種心理活動和情緒狀態,并以之形成時空自由顛倒。
廣播劇《男人的墓志銘》中運用大量的現實與夢境交叉、現實與歷史交叉的手法,使時空轉換自由自如。例如:女兒(幼年):(失望)“男人就是大一號的……大媽媽和小媽媽。媽媽,你說是嗎?媽媽。”女兒(成年):“你說是嗎?媽媽,媽媽。媽媽……”女兒疊聲叫“媽媽”作轉場,手機鈴聲響,從過去轉回現實,利用“你說是嗎?媽媽……”進行時空轉換,巧妙獨特。利用音色的不同以區別年齡的不同,創作中捕捉相同的說話內容自然轉換,從幼年跳躍到成年,將時間的跨度收縮。再如:(院長辦公室)蘇蔚:(哭,持續一段)“……為什么……”(哭聲接下場,轉至觀察室)蘇蔚:(低泣)“……”利用相似的“哭聲、低泣聲”,從院長辦公室轉到觀察室,自然巧妙地實現空間轉換。
廣播劇的節奏一方面體現在對話表達上,把握好演員對話節奏,角色要通過聲音表現出張弛有度、緩急從容。另一方面,在廣播劇整體創作中,要設計好高潮與低谷、敘事與抒情的位置關系,控制好強弱緩急,張弛有道。正如“《孔子家語·卷七,觀鄉射第二十八》所記:張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③
廣播劇聲音創作中,除了對人聲節奏的調節控制外,還可以利用空間變換來形成節奏。不同空間、內外景的交替,形成不同的聲音空間特征,如大廳帶有大的混響,山谷會形成回聲,封閉空間與開放空間的聲音不同。這樣,聲音在聽感上產生變化,形成律動。
廣播劇中的音樂也要做整體設計不可零散,不能只考慮局部而忽視整體。音樂擅長情緒渲染和主題的烘托,有時所起的作用甚至比對話更有力。音樂要有變化有統一、有整體韻味。當確定一個主題動機后,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變奏,而非散亂的音樂片段的拼湊。不然,會有斷裂感,缺乏整體性和有機性。
廣播劇的音效是流動的,如人物走路的腳步聲,實際蘊含著音樂的節奏。由于聲音是運動的,所以有效地把音樂與音效揉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門藝術。音效應通過強弱關系、遠近關系、音色關系、直達聲與反射聲的比例關系等有組織地布局,以形成清晰的律動。
廣播劇中人聲與其它聲音元素應做到和諧統一,人聲、音樂與音效的運用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三者互為補充,和諧搭配,從而構成了一部劇的總體律動節奏。
面對新媒體和市場化的雙重沖擊,廣播劇的生存空間被日益壓縮,在如此嚴峻形勢下,一方面需要保護廣播劇;另一方面,創作者也要潛行藝術修養,達觀靜默,進入創作圣境,用聲音寫作,以聲傳情。
注釋:
① 蔣孔陽:《評〈禮記·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3期。
② 陳廣宏:《萬歷文壇“楚風”之崛起及其背景》,《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
③ 劉夢溪:《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下)》,《讀書》,2010年第5期。
(作者系山西傳媒學院錄音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