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金 石
鍵盤樂器的起源與發展 (之二十) 電子鍵盤樂器
編/金 石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社會迎來了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電子科技的發展,給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電子樂器也隨之應運而生。傳統的鍵盤樂器在原有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電子鍵盤樂器。
1900年,美國發明家賽地斯·加希爾(Thaddeus Cahill,1867-1934)用輸出功率較大的交流發電機,使各種交流發振器運動獲得純音,發明了“Dynamopho”琴,又名動力琴,1906年在紐約展出,它體積有一幢房子大小,重達200噸。1906年美國人弗萊斯特發明了電子管。1921年,蘇聯科學家特萊明(Leon Theremin)發明了特萊明琴,它是電子樂器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用于音樂實踐的樂器。1929年美國人勞倫斯·哈蒙德在“Dynamopho”的原理基礎上,使齒輪狀的鋼音輪靠近電磁圈發聲振動后用揚聲器變成聲音,鋼音輪發生的交流波被整理成正弦波后可合成不同音色。1934年勞倫斯·哈蒙德申請專利,制造出第一架電子元件組成的雙排鍵電子琴。1950年日本買下雙排鍵電子琴制作專利,成功制造出一臺雙排鍵電子琴。1959年雅馬哈公司研制出第一臺晶體管雙排鍵電子琴。1961年美國人唐·布赫拉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合成器。
電子鍵盤樂器是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由電子管、晶體管到集成電路逐步發展起來的,其音色的開發起初是模擬自然界各種音響,后來逐步到創造非自然界聲音,演奏的功能也由單一的獨奏發展到一臺琴可以表現出一個交響樂隊的演奏效果。
目前常見的電子鍵盤樂器有電子琴、電鋼琴、雙排鍵電子琴、電子手風琴以及電子合成器等。電子琴和電鋼琴的產生起初是能模仿各種傳統樂器的音色,還可以疊加各種不同音色同時發聲,在伴奏方面有自動伴奏功能,可以輕松地奏出各種和弦及不同音樂風格的伴奏音型、節奏型。雙排鍵電子琴和電子手風琴的音色及伴奏的功能可以相對自由地進行編輯,還有演奏存儲功能,雙排鍵電子琴一般有兩三排手鍵盤和一排腳鍵盤,現場能奏出至少三個聲部的旋律,再加上演奏者的事先預置聲部,能奏出宏大的交響樂隊的音響效果。電子手風琴除了左右手鍵盤(鍵鈕),其功能也有存儲音色、聲部的功能,現場演奏也可以基本達到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效果。電子合成器嚴格講并不是一種樂器,僅僅是帶有鋼琴的鍵盤,同樣可以演奏。但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制造、編輯、合成更具個性化的音色和伴奏織體,能夠滿足作曲家對聲音相關的各種需求。電子合成器在作曲家的手里,完全可以奏出交響樂隊般的聲音,甚至從某些方面來講,它可以超出專業的交響樂隊演出的效果。
電子鍵盤樂器作為鍵盤樂器家族中最年輕的一代,它們已經脫胎換骨式地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從弦鳴樂器的撥弦古鋼琴、擊弦古鋼琴到風鳴樂器的管風琴、風琴再到機械結構趨于完美的現代鋼琴,直至今天的電子鍵盤樂器,鍵盤樂器的鍵盤樣式從未改變,但它的發聲原理已有了飛躍性地進步,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物理性地發出聲音,而是運用了現代的電子科技,通過觸發和采集電子信號的手段,用電子揚聲設備發出聲音。并且以豐富的音色、多樣的伴奏功能以及隨心所欲的編輯、合成的特點,使電子鍵盤樂器為鍵盤樂器家族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現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