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宇 潘東輝
央視節目創新的新方向
——《叮咯嚨咚嗆》節目創新特點分析
■吳克宇 潘東輝
中央電視臺第一檔戶外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于不久前落下帷幕。這檔節目基于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展開任務及故事線索,通過時尚潮流的真人秀方式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該節目由來自中韓兩國的十位明星,演繹學習京劇、越劇、川劇三種中國傳統戲劇的過程,并邀請了梅葆玖等國寶級藝術家作為授課老師,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形式的統一。《叮咯嚨咚嗆》在央視綜藝、中文國際、戲曲音樂等頻道播出以后,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在新媒體表現異常突出,節目官微的轉評量始終位居全國前三名,創央視新高。節目不但改變了戲曲節目的傳統表達形式,而且在真人秀節目風靡的當下,實現了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流行節目樣態的創新之舉。本文以《叮咯嚨咚嗆》為樣本,剖析央視在新形勢下立意、文本、傳播三個角度創新的新方向。
1.國家主張的自覺實踐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宣傳工作的主題和主線,也是央視作為國家媒體在節目創新創優上的根本要求。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落實好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入基層,貼近生活,堅持“走轉改”,為人民創作鮮活的文藝作品,這是央視在節目創作上的工作方向。
“我的腳上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叮咯嚨咚嗆》可以說是一場文藝工作者的“走轉改”活動。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節目通過三組中韓明星對京劇、川劇、越劇三個傳統劇種的體驗學習,真實展現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戲曲藝術傳承發展之不易,有效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第三集中,京劇組學員在接觸了基本功訓練的壓腿、踢腿、蹲翻身后感概,“為了舞臺上短暫的表演,他們要練習那么多年,真是讓人肅然起敬。”同時,通過節目也傳達了目前戲曲工作者面臨的行業收入低、發展前景堪憂的現實問題。參演嘉賓郭京飛在體驗戲校的生活后深有體會,“他們那么辛苦還在堅守,而我們這些演員何德何能,沒有太多付出卻可以掙這么多錢。”
由于明星本身的文化號召力和引領力,其具體的基層體驗行為,能夠獲得更高的傳播效果。騰訊視頻網友看過節目后表示“不管結果如何,他們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懂得了我們的文化是多么的美!這才是最好的結果”。節目使京劇、越劇、川劇不再只是觀眾印象中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而是通過解構轉化為普通觀眾的現實審美需求,藝術地、自覺地實踐了國家的主張,同時也落實了中韓兩國元首關于加強兩國文化交流的共識。
2.國際傳播中的文化自信
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是文化邊界逐漸淡化,國與國之間可以由影視產品為介質,向他國傳遞本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取向、文化與生活方式等。在當下中國,韓流的影響在電視行業表現尤為突出,在以《大長今》為代表的韓劇橫掃國內熒屏后,帶有韓國模式基因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花樣姐姐》等節目成為國內最火爆的真人秀節目。在中韓的文化交流中,中國暫時處于“入超”的境地,而《叮咯嚨咚嗆》節目在文化貿易中上演了一次逆轉。
首先,具有超高影響力的韓流明星團來中國參加戲曲真人秀節目,這個話題本身就足以吸引韓國媒體的關注。韓國《朝鮮日報》《Herald經濟》《韓國亞洲經濟報》等主流媒體從中韓文化交流意義、中韓明星互動形式等多方面對節目進行了深入的跟蹤報道。其次,韓流明星的現場學習也加深了國際人士對戲曲文化的生動感知。以往以傳播文化為目標的節目多數被冠以“外國人學什么什么”的名稱,在語態表達上先入為主地區分出內外,而《叮咯嚨咚嗆》則弱化了中外的區分,以戲曲中經典的“叮咯嚨咚嗆”為名稱,直觀地闡明了節目的立意,其用意在于強調戲曲藝術是節目主旨,是鏈接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紐帶。
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看,節目得到了具有豐富真人秀節目制作經驗的韓國KBS的認可,為戲曲文化的對韓輸出增加了新渠道。KBS方面對《叮咯嚨咚嗆》節目產生了極大興趣,表示有計劃在KBS主要頻道播出《叮咯嚨咚嗆》特輯版,同時考慮在其旗下的KBS WORLD(KBS國際頻道)和五個地面有線頻道,播出完整版的《叮咯嚨咚嗆》。
3.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在娛樂化、同質化的電視生態環境下,多數綜藝節目在對觀眾感官刺激上的著力多于對觀眾審美情緒的培養,逐漸形成了觀眾對于這類節目的需求是基于簡單的明星整蠱、游戲出丑的淺層消費,進而忽略了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價值引領上的功能和責任。因此,作為央視的第一檔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節目的核心要義是要找到傳統戲曲元素與真人秀形式的結合點、找到市場流行趨勢與主流價值表達的平衡點,避免因過分追求收視而忽視了媒體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引領作用。《叮咯嚨咚嗆》在題材選擇上清晰地傳遞了央視作為國家媒體的價值取向。在節目中,“梅葆玖”“京劇”“白蛇傳”這些典型的傳統文化符號,打破慣性的邏輯順序,穿插于各個環節橋段中,以傳統文化為內核,借以真人秀的外衣,用全新的排列組合方式展示戲曲藝術魅力。節目以展示中國國粹、弘揚傳統文化為切入點,把中國傳統藝術穿插在綜藝節目中,在形式上弱化說教,強化趣味,在當下的“娛樂至死”的市場環境中找到了自身獨特定位,重新建構觀眾對戲曲文化的認知,突破了單純依靠明星來作為看點的簡單邏輯,是央視在真人秀節目領域作出的有益嘗試。
1.節目形態創新:傳統戲曲節目的改頭換面
對于央視綜藝節目來說,真人秀形式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尤其是戶外真人秀這樣的形式在以往的央視綜藝節目中從未出現過。以《空中戲院》《名段欣賞》為代表的傳統戲曲節目,基本上以名家名段展播、戲迷票友交流競演為主要的表現手法。從央視的《九州大戲臺》到省級衛視的《梨園春》,一直以來都未能超越這個范疇。這使得戲曲藝術的電視表達形式比較單一,而戲曲文化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小眾性文化。如何拓展受眾群,是戲曲節目長期以來面臨的重要課題。
相對于以往的戲曲類節目,《叮咯嚨咚嗆》通過節目明星戲曲學習體驗被真實化表達的過程,把京劇等傳統劇目轉化成富有情感、故事的可視化場景。通過真人秀手法的運用賦予了傳統戲曲節目全新生命力。豐富了這種傳統藝術的傳播方式,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對今后戲曲類電視節目創作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參考經驗。
2.內容創新:明星、戲曲、人文、風光的元素混搭
從流行趨勢來看,多種表現元素的混搭在電視節目中已蔚然成風,成為電視節目創新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叮咯嚨咚嗆》節目的內容建構上,學習戲曲既是節目劇情鋪設的主線,也是連接所有要素的筋骨。整個節目都在傳統戲曲學習的貫穿下,巧妙地把中韓明星、游戲、旅行的元素雜糅在一起。用真人秀的手法把流行和傳統融合于一檔節目中。讓跨界成為主題,令不同國別、文化、性別的參與者們體驗了一次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和山水風光。使節目內容不再是傳統戲曲中單一的唱念做打,而是更具有接近性的現實藝術形式。各種元素的出現發揮不同的作用,韓國明星的號召力為節目引入了大量的年輕觀眾;穿插的小游戲則營造了節目輕松愉悅的氛圍,迎合現代人需要減壓、放松的需求;風光旖旎的中國景色豐富了節目的畫面色彩,并與傳統戲曲相得益彰,更加烘托出戲曲藝術的燦爛瑰麗。多種元素的混搭應用使節目在內容創新的同時,也使戲曲節目的華麗轉身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得以呈現。
1.社會化合作,創新運行機制的有益探索
對于電視節目來說,創意、制作和播出是最核心的三個環節,一個新節目能否成功,關鍵是看這三個環節的運作情況。一般情況下,央視新節目的制作是單一團隊的線性操作。即一個制作團隊從創意、制作到播出全程負責,也就是說制作團隊要負責模式研發、故事編劇、專業制作、藝人統籌和營銷推廣等方方面面,往往是一個導演身兼多職,導致在特定專業性領域表現力不從心。同時,央視頻道制改革后頻道的主體性增強,但全臺優質節目資源的統籌編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弱化,這也限制了優質創新節目播出效益的最大化。《叮咯嚨咚嗆》作為央視與社會公司合作的試點性節目,在資源組合優化、運行機制創新方面作出了探索性嘗試。采取央視提供播出平臺、借助社會資本聚攏優質資源、通過專業團隊進行宣傳推廣的基本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各方專業力量,實現多方共贏。
為了能夠充分吸收社會制作的優勢資源,引入成熟的制作經驗。央視與韓國頂尖制作團隊合作,包括韓國版《爸爸去哪兒》總導演、中國版《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的后期團隊,組成了一只專業性強的制作隊伍,并委托北京愛享文化公司承擔制作,使創意方案順利在臺外完成孵化。在播出階段,考慮到《叮咯嚨咚嗆》節目體量和廣告招商情況,如僅在戲曲頻道(制作團隊所屬頻道)播出,受頻道觀眾規模和專業劃分的限制,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為此,央視總編室協調了央視綜藝頻道首播,中文國際頻道、戲曲頻道、音樂頻道、農業軍事頻道等多個頻道進行了多輪重播,這樣的舉措既形成了節目編排的規模效應,又保證了節目播出效益的最大化。
可以說,《叮咯嚨咚嗆》在創意、制作和播出三個階段打破了原有單一團隊線性操作的模式,通過跨頻道、跨平臺、跨國境的合作,整合專業力量,優化節目資源,探索了一種全新的運作模式。
2.社交化互動,臺網融合的成功嘗試
當前,電視節目的競爭已經不單純是客廳屏幕占有率的角逐,一檔新節目的成功與網絡視頻點擊、微博提及、網媒關注關系越來越緊密。所以,在節目創新上要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充分考慮受眾需求,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全能與互動,實現電視屏幕與電腦屏幕、手機屏幕的有機組合,進而引導受眾在三屏上有效流動。
《叮咯嚨咚嗆》的創新亮點是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社交媒體的信息推送功能,借力全媒體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截至4月29日,《叮咯嚨咚嗆》網絡播出量共計12304.3萬,新浪微博粉絲25萬,新浪微博話題共計閱讀量19.6億,共計討論量365.1萬;官微的轉評量始終在全國前三名,創央視新高;在“瘋狂綜藝季榜”中,《叮咯嚨咚嗆》多次排名第一,多次登錄新浪微博實時熱搜榜。同時,該節目的網絡傳播也引發了韓國媒體的關注。
3.定向化傳播,年輕觀眾的有效回歸
在由觀眾作為消費者的電視節目競爭市場,不同的觀眾群體體現了不同價值。可以說45歲以下的觀眾是整個金字塔中的上層人群,也是節目制作機構和廣告主主要爭取的目標受眾。從目前央視的觀眾人群來看,整體的年齡偏老化、年輕觀眾的規模偏低已經成為央視節目的短板,更是掣肘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叮咯嚨咚嗆》在央視多個頻道播出后,在平衡觀眾結構方面取得了突出效果,全新的真人秀節目形態吸引了更多的年輕觀眾進入央視平臺。以綜藝頻道為例,過去該頻道的主力收視人群為45歲以上的中老年觀眾,其它欄目在該時段播出時中老年觀眾的集中度高達200%,《叮咯嚨咚嗆》播出后成為央視綜藝頻道21點檔觀眾最年輕的節目。節目前四期的收視數據顯示,45歲以下的觀眾集中度均超過央視綜藝頻道同時段在播的其他綜藝節目。節目在音樂頻道重播時,受到15—24歲觀眾的青睞,該年齡段觀眾單期集中度已經超過140%。這些數據說明該節目在為央視綜藝類頻道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同時,也為稀缺的年輕觀眾群引入平臺暢通了渠道。日后在節目編排上可以通過同類型節目編排的策略,來擴大對年輕觀眾吸引力強的版塊,爭取把隨機流入的觀眾固化為頻道忠實觀眾,進而增加整個平臺的年輕觀眾規模。
《叮咯嚨咚嗆》是2015年央視綜藝節目創新的代表性節目,其意義不僅在于其是央視第一檔原創戶外真人秀節目,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國家媒體的責任和擔當。節目不僅巧妙地運用流行要素對傳統內容進行包裝,在新媒體上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傳播效益,而且在機制創新上作出了大膽嘗試。當然,節目在真人秀的“真”上還要下功夫,在“秀”上要改進提高。在“真”上,節目要著重體現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故事,在中國元素設計上要有所加強,要考慮到中國觀眾的口味、情感,真實、細膩地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風格、體現中國氣派,弱化韓式綜藝過度娛樂的色彩。在“秀”上,要杜絕作秀,要強化故事性、公益性,把握敘事節奏,優化敘事結構,提高懸念感,充分展示人物情感和命運的發展變化。
(作者吳克宇系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節目研發部主任、高級編輯;潘東輝系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節目研發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