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 莫 茵
原創真人秀的新思路
——《叮咯嚨咚嗆》的 “請進來”與 “走出去”
■張 斌 莫 茵
自2012年真人秀節目“異軍突起”之后,在中國電視熒屏上越來越多的真人秀都是購買外國版權,然后進行本土化改造制作。其中因為韓流文化的影響以及中韓文化背景之間的親緣性等因素,較為成熟的韓國綜藝節目就成為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借鑒、模仿的首選。雖然我們在引進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探索,但具有影響力的原創真人秀節目依然是鳳毛麟角。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3月1日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原創真人秀節目《叮咯嚨咚嗆》,為原創真人秀的發展做出了新嘗試,提供了新思路。
《叮咯嚨咚嗆》不像一些真人秀請嘉賓去國外旅游體驗和完成任務,而是把韓國明星邀請到國內,與中國明星組合成團隊展開對中國戲曲文化的學習和體驗之旅。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這表明該節目在策劃之初即有明確的文化意識,而非僅僅追求明星效應。節目播出后,有的觀眾表示自己雖然一開始是沖著明星去看的,但漸漸受到戲曲文化的感染,紛紛表示對節目的支持。除了明星帶來的吸引力外,戲曲大師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比如該節目請到了梅葆玖先生作指導老師,并在第三期節目中露面,立刻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微博話題#叮咯嚨咚嗆梅葆玖#一度登上實時熱搜榜的第一位。
另外,嘉賓奔赴不同的地方拜師學藝時,節目組也會通過設置任務展現各地不同的風貌。比如一開始找隊友就在北京大觀園集合,又去了長城學習了唱、念、做、打四項基本功,展現首都北京大氣祥和的氛圍。越劇組的成員是去景色怡人的杭州西溪濕地尋找老師,川劇組的成員則前往險峻雄偉的金刀峽拜師。通過不同地點的體驗,讓嘉賓體驗到,也讓觀眾欣賞到各具特色的旅游景點和大好河山。
戲曲是真正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讓沒有相關經歷、甚至語言不通的中韓明星進行戲曲學習,是很大的挑戰。《叮咯嚨咚嗆》不是單純地為了競技娛樂的目的設置任務環節,這些任務的執行過程大都包含了戲曲訓練的要求。所以該節目更多的是體驗戲曲的藝術光輝和精神內涵。比如京劇組隊員為了拜師要完成任務,手腕懸掛二十公斤的秤砣,要穿過二十個針孔,這是進行四大基本功的“做功”訓練,體驗戲曲的手腕動作。隊員們為了順利穿針引線,不得不反復含口水捻線,意外引發了笑料。而川劇組隊員則在金刀峽進行攀巖,以此鍛煉堅強的意志,這對于戲曲持久艱苦的訓練是必備的品質。
《叮咯嚨咚嗆》除了固定的十位明星外,每期節目還會邀請不同的明星嘉賓加油助陣,比如陸毅、EXO的成員等,通過人氣較旺的明星加入,吸引粉絲觀看,把節目介紹給更廣大的觀眾。對戲曲感興趣的觀眾,也許在前幾期注重綜藝元素的節目里沒有感受到太多戲曲內容,但節目組請來的導師都是十分著名的戲曲大師,有“越劇小王子”之稱的趙志剛,川劇的代表性傳承人沈鐵梅,還有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之子梅葆玖,這些難得一見的戲曲前輩紛紛在節目中露面,對于戲曲迷來說很有吸引力。人氣明星和戲曲大師同時參與這檔真人秀節目,正好平衡了兩類不同的收視群體。
戲曲對于中國明星來說都是很難掌握的,更不要說是不通中文的韓國明星了,之所以要大費周章地邀請韓國明星的加入,當然是為了展現中國戲曲文化之美。
《叮咯嚨咚嗆》邀請了金鐘國、金圣洙、安七炫、張赫等六位韓國明星的加入,有歌手、主持、演員,在韓國影視圈和藝能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這一次拍攝《叮咯嚨咚嗆》,央視采取了中韓合作的模式,與韓國最大的電視臺KBS簽訂了海外播出合作協議。當節目在韓國播出時,即使是對戲曲不了解的韓國觀眾也可能因為明星去觀看,在潛移默化中也會一點點感受到中國戲曲文化的古典神韻。跨國參加、共同體驗,可以吸引兩國觀眾一同關注,無形中為中韓文化的交流建立了橋梁。
此外,中外聯合制作真人秀時,不再只是韓國團隊給予專業技術支持,而是請韓國明星一同加入,體驗傳統戲曲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地向國外宣傳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讓觀眾對戲曲產生好奇心,在收看的同時配合節目畫面提示框顯示的戲曲知識,加深了對傳統戲曲的了解,逐漸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相關內容,寓教于樂,既感受到綜藝節目的娛樂歡笑,又能進一步貼近戲曲文化。
《叮咯嚨咚嗆》的制作團隊包括中韓兩國人員,邀請兩國明星的共同參與,在最后節目的呈現上,也可以發現跨國合作碰撞出來的火花。
從嘉賓分組來看,節目組設定了不同的敘事定位。京劇組的三個男明星是“兄弟情”的定位,越劇組兩位韓國男星和兩位中國女星是“愛情”的主題,川劇組兩位韓國男星和一位中國女星是“兄妹情”的路線。其中越劇組分成兩隊準備不同劇目,熊黛林和金鐘國一隊準備《梁山伯與祝英臺》,曹世鎬與劉雨欣一隊準備《春香傳》。韓國古典文學作品《春香傳》有“朝鮮民族的《紅樓夢》”之稱,是一部極具朝鮮民族特色和民間文學風格的經典文學作品。越劇組選擇《春香傳》的唱段,對于韓國嘉賓來說自然會感到熟悉親切,中國吸取了這個經典故事創作具有中華特色的越劇《春香傳》,再由中韓明星合作演唱,文化交流的意義得以突顯。
嘉賓學習戲曲的過程,除了有大師的指導,還有戲曲學院的同學一同訓練。第四期節目里戲曲專業的同學和京劇組明星在談到訓練的辛苦時,無奈表示“戲曲不是主流了”。節目畫面適時切入舞臺戲曲表演、戲曲演員排練的視頻資料,配以舒緩的背景音樂,再加上字幕,讓觀眾為戲曲傳承的不易而感動,也感受到了弘揚國粹的重要性。
此外,在視聽元素里,節目的背景音樂也顯示了中韓“混搭”的亮點。涉及游戲和競技環節的背景音樂,有不少是 《Running Man》節目中的,還有金鐘國演唱過的歌曲,頗具韓國特色的綜藝感。而在與戲曲相關的部分,則會選擇抒情的古風音樂相配。比如越劇組看到戲曲專業的學生在庭院里上早課時,背景音樂就是擅長傳統民樂的墨明棋妙樂團創作的《雨碎江南》,恰到好處地襯托了越劇具有的江南靈秀、唯美典雅的特點。而《叮咯嚨咚嗆》的同名主題曲是由去年火熱神曲《小蘋果》的編曲、制作人趙佳霖進行作曲,歌詞簡單易記,朗朗上口,高潮部分反復強調“叮咯嚨咚嗆”,再次點明了節目名稱,傳唱度也較高。
對于真人秀來說,一味地引進、模仿國外節目只會流于表面,不是長久之道。原創真人秀需要立足國內的文化環境和受眾收視習慣,不應只追求娛樂、消費快感,而要扎根于本土文化。浩瀚璀璨的中華文化是真人秀取材的寶庫,內核是文化,輔助元素是娛樂,并且持有輸出文化的責任意識。《叮咯嚨咚嗆》選取的是比較冷門的戲曲為核心,大膽進行了真人秀的創新。該節目專注于獨特的傳統文化,通過真人秀的模式,邀請國內外明星的共同參與,一方面展現國內都市面貌和自然風光,另一方面吸引更多人去關注傳統文化,讓觀眾在娛樂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戲曲文化,也利于讓中華文化走向海外,擴大影響力。因為文化不僅需要保護還需要開放,弘揚傳承,兼容并蓄,才能永葆生機。
《叮咯嚨咚嗆》為原創真人秀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即本土資源的國際化。著眼于本國獨特的文化資源,請國內外的明星嘉賓一起加入,在這個完成任務、錄制節目的過程中,雙方合作交流會呈現出不同的火花。經過多方權衡協商,制作完成播放,不僅是面向國內的觀眾,還要向海外的收視群體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為了面對更廣泛、更年輕的觀眾,就需要加入時尚流行元素,通過人氣高的明星加盟,設置競技游戲環節等,這也要求合理分配好文化和娛樂的內容。
當然《叮咯嚨咚嗆》在內容設置上也引發了討論,有的網友認為雖然該節目是以戲曲為主題,但前幾期都是設置任務關卡,游戲娛樂部分過于偏重。確實節目在剪輯編排上有些拖延,比如第一期就是嘉賓分成三組在不同的地方,通過任務卡提示的線索找嘉賓,這個尋找的過程占據了完整的一期,讓觀眾開始收看時會覺得不知所云,對這個節目的主題和定位產生困惑。但接下來設置了一些和戲曲相聯系的任務,就漸入佳境,比如京劇組隊員在競演《白蛇傳》選段《盜仙草》的白蛇一角時,就要求隊員利用翻身、射雁、弓箭步三個戲曲動作穿越特意設置的交叉藤蔓,躲避系在藤蔓上的鈴鐺,以此來判斷隊員的身體柔韌性。這樣的競技環節既能將戲曲元素融入其中,也能提升趣味性。
畢竟《叮咯嚨咚嗆》還是屬于綜藝節目,在盡力平衡娛樂和文化的比重,更重要得是,這是原創真人秀的寶貴探索,在本土綜藝節目還沒有國外那么成熟的環境下,勇于挑戰創新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作者張斌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莫茵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