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貞
全球新聞教育改革五大焦點評析*
■杜慧貞
全球媒體環境的變化導致新聞界的普遍焦慮與不安,也促使學界思考新聞教育的改革與出路。本文在梳理近15年國際期刊近百篇新聞教育研究論文的基礎上,從改革的視角選取了新聞專業主義教育、新聞教育的使命、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以及新聞教育中的多樣性與國際化意識共五大焦點予以分析評述,以期為中國的新聞教育提供創新思路。
全球;媒體環境;新聞教育改革;焦點
全球媒體環境的變化導致新聞界的普遍焦慮與不安,也促使學界思考新聞教育的變革與出路。雖然新聞教育在全球的發展可謂生機勃勃,但表面的繁榮下隱藏著憂患。即使在新聞教育最發達的美國,也有學者質疑是否招收了太多不合格的學生。“盡管各國的傳媒制度和新聞文化千差萬別,但新聞教育面臨的變化和挑戰卻大致相同。所以有必要從全球的角度探討新聞教育”①。全球新聞教育面臨的共同挑戰主要來自媒體環境的深層次結構性變化:信息不再稀缺,突發新聞報道不再是記者的專屬領地,大眾媒體的影響力下降,新聞更加個人化,媒體傳統的商業模式遭摧毀,新聞機構壓縮開支,記者隊伍逐漸萎縮,以及后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媒介融合、信息娛樂化趨勢等等。
為了應對諸多挑戰,新聞教育應該如何變革并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在梳理 2000年以來國際期刊數據庫Web of Knowledge、SAGE、Taylors&Francis、Proquest中近百篇新聞教育研究論文的基礎上,從改革的視角選取了新聞專業主義教育、新聞教育的使命、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以及新聞教育中的多樣性與國際化意識共五大焦點予以分析評述,以期為中國的新聞教育提供創新思路。
在探討新聞教育的未來時,學界有三種不同的聲音:要更加重視培養新聞專業主義,以重振新聞教育、解決新聞業的危機;重新定義新聞專業主義以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擯棄不合時宜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模式才有未來。
1.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教育
每當西方新聞界出現壟斷加劇、品質下降或信任危機時,總有學界和業界人士出來重申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性。美國資深媒體人 Kovach和 Rosenstiel合著的 《新聞的基本原則》一書中,呼吁媒體人要堅守對真相負責、忠于公民、核實事實細節等原則以阻止危機的蔓延。②2005年卡耐基、奈特兩大基金會聯合出資數千萬美元支持美國一批著名的新聞院校改革課程設置、建立新聞孵化器,為拯救新聞行業尋求新思路。③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教育雖然是最主流的聲音,但相關的改革方案卻因其避重就輕、充滿理想主義色彩而遭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學派的質疑。④
2.修正新聞專業化教育內涵
德國學者Donsbach認為新聞人不可能實現律師和醫生那樣的職業化程度,只能倡導建立新聞行業的教育和行為標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化。為了應對新聞業在公共傳播中不斷被邊緣化的危機,新聞業要重新定位為新知識行業,其社會功能應該是查證核實、共享現實。為了確保新聞業真正發揮這樣的功能,新聞教育應注重培養五種核心能力:(1)善于運用廣博知識融會古今、解讀背景的分析能力;(2)精通某個報道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實現對新聞價值的準確判斷,提升提問水平,更好地與專家溝通;(3)通曉傳播過程的科學知識,把學習傳播知識和新聞實踐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打破兩類課程的藩籬;(4)有效應對技術、平臺和視角不斷變化的適應能力;(5)遵守職業倫理,處理好職業追求和公共職責之間的關系。⑤Donsbach主張把新聞業提升到新知識行業,這對新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目標勢必由通才轉向專才。
3.擯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
在新聞教育改革呼聲中,美國內華達大學新聞學教授Mensing最為激進。她批評美國大學新聞教育的定位和理念(以職業教育為主,專門培養學生勝任媒體行業工作)不利于應對當前的危機和機遇,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譬如強調傳授單向傳播的技能和技術,強調社會化以適應新聞編輯室,但很多學生永遠不會到那里工作。Mensing認為新聞專業化存在很多問題,如課堂上很少深入探討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把改革的責任放在記者個體行為上,忽視了職業危機的組織、體制和經濟根源。未來新聞教育模式應該是以社區為中心,讓新聞人成為關系網絡的一分子而非疏離于外。新聞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為社區搭建運作順暢的溝通體系。同時,Mensing重新定義了新聞教育者的角色: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向學生傳授既定的新聞職業標準和業務,而是要更加全面了解社區動態,創造出一種能創新、激活公共生活的新聞和新聞學。⑥雖然 Mensing主張摒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但她認可新聞專業主義作為職業倫理的源泉是有用的導向。以社區為中心的新聞教育雛形已在美國出現。南加州大學、西北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三所新聞傳播學院都推出創新項目,要求學生融入當地社區解決具體問題。Mensing所倡導的以社區為中心的新聞教育模式與公共新聞運動有相通之處,但這種新型教育能否普及還是未知數,畢竟新聞教育的目標由培養獨立的專業記者轉為培養活躍的社區公民在美國還是非主流的想法。
新聞教育應該符合新聞業的現實需求還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挑戰的能力仍有爭議。大部分新聞院校似乎滿足于追隨業界,而美國新媒體專家 John Pavlik認為在移動互聯數字時代,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迫切需要像喬布斯那樣的變革型領袖;需要強調數字媒體創新和創業,因為這是當今世界財富創造的驅動器和未來就業的增長點。新聞傳播教育需要的是能改變整個市場環境的 “顛覆性創新”,而非漸進式改良的 “維持性創新”模式。⑦
紐約大學的新聞教授Mitchell Stephens倡導新聞實踐教學采用新模式。新聞課應該成為嘗試不同新聞寫作風格和方法的實驗室,鼓勵學生借鑒新聞史上早前流行的或當今國外盛行的新聞寫作方式,鼓勵推陳出新,新聞課程不應只是模仿新聞業:“難道當前新聞的質量如此高以至于我們的職責就是通過模仿而保留它嗎?新聞課應該是誕生并檢驗新想法之地”⑧。同時,還要鼓勵學生拓展報道領域,探索新舊技術在新聞中的應用。Stephens認為不必擔心這種新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找不到工作。采用新模式教學,新聞教育就有可能從堅守舊標準的新聞業“后衛”變為“前衛”⑨。
筆者在走訪香港地區幾所大學時也聽到了不同觀點。香港城市大學的何舟教授表示要培養業界領袖,至少要超前五年。他的底氣來自于城市大學一流的傳媒硬件設施和匯聚了全球華人傳媒研究的精英。“業界有的設備,我們比他們好;業界沒有的,我們都有。”城市大學媒體專業設備的投入已累計3800多萬元。不同的是,受資金和場地的限制,香港大學的新聞教育從創建時就追求小而精。負責人陳婉瑩教授主張把有限的資源投在人上面:“我們在設備上不可能去追隨業界。我們以前沒有演播廳,但我們培養的學生能到CNN工作。”
技術發展是新聞學院課程修訂的催化劑。當無人機(UAVs)成為最新式新聞采集工具后,是否應該開設無人機拍攝課成為熱門話題。一些新聞老師和學生對無人機的獨特用途興奮不已:它在拍攝人群密集場面、沖突或災難現場以及交通狀況時突破了以往只能在地面報道的限制,為講好新聞故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且比傳統航拍更安全省錢。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和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都已開設相關課程。但也有些人認為不必要學無人機新聞(Drone Journalism)。⑩“如果新聞教學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術,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失敗,因為傳媒技術總是在變化”(11)。
隨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傳播環境的復雜多變,新聞教育的使命不應只是把知識和技能傳給下一代,如何幫助學生培養變革者意識,在變化的媒體環境中勝任工作或自己創業將是最大的挑戰。南非新聞學教授Herman Wasserman呼吁新聞教育要在社會干預中擔當重任,成為推動變革的實踐活動(12)。
大部分新聞教育研究論文都涉及課程設置,很多教學改革措施都從課程開刀。近15年來,優化新聞課程設置的主要思路包括:如何從職業培訓轉向真正的大學教育、實現從教到學的范式轉換、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就業能力。
哥倫比亞新聞學院高強度、重實踐的一年制新聞理科碩士教育一直被視為典范,但2002年哥倫比亞大學校長Lee Bollinger突然叫停招聘新聞學院院長職位并發出改革新聞教育的呼聲:“教新聞技藝是有價值的目標,但在新的世界、在一所好大學里這顯然是不夠的。”哥大校長的“令人震驚之舉”當年引發對新聞教育的大討論:新聞是否應該作為技藝來教?學生是否應該接受更綜合全面的教育?(13)加拿大新聞教育家Adam贊同Bollinger的觀點,也主張新聞實踐性要融入大學的知識文化氛圍。新聞課程設置應是培養能勝任記者、作家、評論家三種角色的新聞人。受過高等教育的新聞人應該是善于發現新聞的行家、精通各種報道手法的高手、能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并加以解讀的專家。理想的大學新聞課程設置應該是:入門課強調基本的新聞采寫方法;提高課強化學生的文字功底和調查能力訓練;專業方向課通過讓學生專攻一個領域(如政治、經濟、法律等)訓練他們的分析和評論能力。此外,學生還應該學習文理科的概論課和有利于培養“反思型實踐者”的一組媒介研究課程如新聞史、新聞法規與職業倫理、傳媒與社會等。(14)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認證委員會(ACEJMC)的評估重點經歷了從教到學的范式轉換。2000年以前一直關注新聞專業點的投入或資源配置情況(如師資隊伍、教學設備、課程設置);如今更注重產出或學生的學習成效,推出一系列反映學生職業價值觀和能力的評價指標。經過幾次增減,形成了12項指標:擁有言論自由、傳播職業角色、職業倫理、國內及國際社會多樣性的意識;具備寫作、思考、研究、評價能力以及圖片與信息處理、數據統計、傳播技術的應用能力等。(15)
1.圍繞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課程設置
兩位美國學者Handerson、Christ在 ACEJMC公布的12項職業價值觀和能力的基礎上,向新聞院系的負責人調查當前和2020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結果,“寫作”“思考”“技術”被認為是最重要的(16)。美國另一項由134位新聞學院院長參與的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不考慮各種限制因素,核心課程應涵蓋三門新聞采訪與寫作課(如特稿寫作,講故事藝術,多媒體報道)、傳媒職業道德與法規、視覺傳播以及大眾傳播理論。此外,批判性思維也應該列入核心課程,盡管目前鮮有學院單獨開設該課。令人意外的是,僅有少數院長選擇社交媒體等新技術類課程為核心課程(17)。雖然大家都認同新聞采訪與寫作課是應該堅守的核心課程,但具體教學計劃卻有兩種不同思路。有的院校認為只要學生掌握報道的基本要領就可適應其它媒介的工作,所以就只注重一種媒介(通常是報紙)的新聞寫作方法;有的院校則認為學生要盡早思考如何成為多媒體記者(這是當今業界的生存之道),于是在新聞采訪與寫作入門課上就要求學生用多種形態和平臺來呈現、發布信息。
2.就業導向型的課程設置
如今新聞專業畢業生五年內調換的工作崗位多過前輩在20年內換的工作總數。荷蘭學者Deuze認為能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中生存的學生首先必須學有專攻,精通某個領域或媒介,甚至某種新聞文體,因為樣樣都懂一點但沒有專長的學生很難找到工作;還要擅長與人合作,知識面廣并喜歡思考。因此,在媒體融合形勢下的新聞教育應該回歸到核心內容,把各種分門別類的課程作為輔助。(18)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新近推出的新聞文科碩士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專攻一個方向 (政治、商業、科學或文化與藝術)。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80%以上的學生獲得重要職位而非初級工作,他們因精通某個領域而更具就業競爭力。(19)
通過對2009年美國新聞機構735個招聘廣告的內容分析發現相關工作經驗、優秀寫作能力、網絡/多媒體技能這三項的需求度最高。(20)同樣,針對香港網絡媒體人和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傳統的新聞技能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研究者因此建議課程設置不能因強調電腦技能而放棄傳統的新聞技能培訓。(21)這些研究的啟示是:技術日新月異的新聞業對傳統新聞技能的需求還在,只不過被賦予了新要求,比如優秀的寫作能力已演化為快捷寫作并能為多媒體平臺寫作。在教學計劃中如何取舍、平衡各類關乎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課程是新聞教育改革的一大難點。
理論課與實踐課哪一門更重要曾是新聞教育中爭論的焦點,隨著新聞教育的學院派模式在全球盛行,爭論轉向如何在課程設置中平衡理論課與實踐課,如何加強學術型老師和業務型老師的溝通。近15年來,培養“具有反思能力的實踐者”成為一些新聞教育者的新共識。基于體驗式學習模式的反思性教學,被認為是解決新聞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最佳途徑。“反思有助于激勵一個人提升解讀自身所處環境的理論水平和應對環境的實踐能力”(22)。現在教育者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教學中貫徹反思性學習。理論和實踐都是反思的基礎,因此理論課和實踐課都可實行反思性教學。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Pamela Newkirk主張把理論和實踐放在同一門課上,比如讓學生研究美國報紙對紐約黑人居住區哈萊姆的報道特點并點評報道不足之處,然后自己去采寫更好的報道。(23)
針對英國新聞教育協會成員的調查發現,撰寫反思性論文成為英國新聞專業的主要考核方式。筆者在英國蘭開夏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合辦的國際新聞班長期講授“國際新聞理論”。該課程的負責人Andrew Hobbs在2014年對考核方式進行全新改版,期中考核要求用新聞理論解釋新聞實踐活動:簡要描述一個國外新聞事件的報道案例;闡述選擇該案例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意義和價值;分析同類研究的文獻;結合合適的理論解釋案例。期末考核要求學生對個人的新聞實踐進行自我反思:描述個人的一次新聞實踐活動;記錄當時的思考與感受;評價自己的新聞實踐;采用合適的理論幫助自己理解所經歷的;總結從中學到了什么;制定行動計劃,明確自身新聞工作需改進的內容和方法。
相比往年在痛苦掙扎中完成一篇研究計劃或兩篇文獻綜述作業,現在學生很享受完成反思性作業的過程。當考核更強調自我反思過程時,“國際新聞理論”不再只是抽象枯燥的理論學習。當然,教會學生反思并非易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由傳授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協調人或咨詢顧問。可喜的是,國際上出現了一些融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新聞學教材。它們在介紹理論框架和練習設計上都會融入思考題引導學生反思新聞實踐。(24)反思性教學之所以成為新聞教育者的新共識,是因為很多具有新聞從業經歷又獲得博士學位的新一代教師開始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認同幫助學生自我發展的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反思性學習習慣。
在全球化時代,為了減少媒體報道中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培養學生的多樣性和國際化意識成為新聞教育的重要議題。學者們討論的焦點是: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多樣化”;國際化如何避免西方中心主義傾向和過度商業化;跨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就業前景。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認證委員會 (ACEJMC)于2009年進一步明確了“多樣性”這個評價指標的涵義:“要求學生了解本國社會與大眾傳播相關的,因性別、種族、族群、性取向等不同而呈現出來的多樣性,同時還要了解全球社會中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現象及其對大眾傳播的影響”(25)。在ACEJMC的推動下,美國超過三分之二的新聞院校都為本科生開設了專門探討“多樣性”的選修課程,或在現有課程里融入“多樣性”話題,后者因為受益面廣而被認為是更好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學者主張“多樣性”應如同技術一樣滲透到未來所有的教學中。(26)除了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和學生群體構成的多樣性也有助于提升人們對多元文化的關注度。(27)更有學者倡導通過青年參與行動研究項目,讓學生致力于弱勢群體或移民社區服務以培養具有全球意識的世界觀。(28)
新聞教育領域的國際化潮流以多種形式出現:自上而下(國際組織、美國等發達國家政府推動)、自下而上(高校和非政府組織的自發行為)或由多個行為主體形成合力。新聞教育領域全球合作意識增強的標志性事件是2007年在新加坡召開世界新聞教育大會并成立理事會(WJEC),理事會由包括中國新聞教育協會在內的全球 32個協會構成。理事會通過的《新聞教育準則申明》提到“新聞是全球的事業”,新聞教育應為學生提供機會親身體驗外國的新聞實踐。(29)在本次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了教學計劃模板,用以指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的新聞教育。但學者 Freedman和 Shafer批評這個模板明顯強調西式新聞,很少提及其它模式如發展新聞學;推薦閱讀書目和教輔材料都來自北美和歐洲;西方意識形態融入了整個教學計劃。因此,通過新聞教學計劃模板來改善第三世界國家新聞教育的美好愿望,可能會因重重障礙而難以實現。(30)
新聞教育國際化中的商業化現象引起了Knight和Hawtin兩位英國新聞教育者的關注。他們研究了 5個發達國家在5個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開辦的 14個新聞傳播本科專業點,發現海外辦學動機通常都是發達國家的高校希望增加創收。海外辦學的模式有三種:建立獨資的衛星校區、授權式合作辦學、教學模式轉讓或打包出售。它們的新聞傳播課程全是英語授課,由母國高校教師設計,然后移植到發展中國家;以外籍教師為主的員工在教當地學生時僅被允許稍作變通;源于西方的英語教材多數并不適用。教師對學生的就業前景表示擔憂,對他們進入當地媒體或國際媒體工作不抱希望。有的教師則寄希望于當地媒體環境的逐步開放。這種商業化國際辦學點所具有的價值、影響以及畢業生職業發展前景等還需更深入的歷時性研究。(31)
由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的進程步伐不一,各國新聞教育中對跨國新聞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相比之下,歐洲的新聞教育者較早開始探索。歐洲新聞培訓協會(EJTA)常常資助新聞師生參加成員國之間的交流項目,還通過共同制定的新聞能力水平標準指導歐洲大陸的新聞教學。有的學校改革課程,加入國際問題和歐盟運作的內容,或招生時面向其它成員國。在歐洲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試圖沖破各國新聞文化的藩籬、倡導跨國新聞教育的試點項目。英國卡迪夫大學新聞學院和丹麥、荷蘭的新聞學校一起聯合培養歐洲新聞學碩士。法德兩國也有聯合培養的二年制法德新聞專業碩士創新項目。學生從法德兩國選拔,外語能力是重要錄取條件。學生先在德國修讀一年以理論為主、技能為輔的新聞課程,以及德法兩國的傳媒法律和監管體系、行政制度與外交政策等課程,第二年在法國接受高強度的新聞業務培訓。但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訪談發現,由于各國的媒體機構深受本國新聞文化傳統的影響,新聞業內“泛歐”思維的形成還有待時日,跨國新聞的畢業生鮮有跨國報道機會。(32)
雖然在很多國家大家對新聞教育的價值一直爭論不休,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大學新聞教育不能僅限于職業培訓,更須強調綜合、廣博的全人教育才能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傳播環境。提升新聞業水平、為公共利益服務、促進全社會的良好運作仍然是新聞教育的價值理念和奮斗目標。
中國新聞教育經歷了大規模擴招后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聞教育大國,但離新聞教育強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2000-2014年間的國際期刊上很少有中國大陸學者撰寫的新聞教育論文,更鮮有貢獻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中國豐富的新聞教育實踐還需學者們深入研究后參與國際學術共同體的討論。當今中國新聞教育界與業界的聯系比以往更加緊密。一方面政府主導的地方宣傳部與新聞院校共建項目在積極推進,另一方面在傳媒劇變中踉踉蹌蹌的媒體機構紛紛放低身段與新聞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抱團取暖。在“媒體企業化、企業媒體化”的今天,高素質的新聞人才比以往更為急需。新聞教育的改革不能再滿足于簡單地增加幾門課程或新增一個專業點,而是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全新思路,聯合業界共同探索品質高、效率效益高、公眾參與度高的新型新聞生產模式。
注釋:
①(18) Deuze,Mark.2006.Global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7(1):19-34.
② Kovach,Bill&Rosenstiel,Tom.2001.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
③(19) King,Susan.2010.The Carnegie-Knight Initiative on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Improving How Journalists Are Educated&How Their Audiences Are Formed.Daedalus 139(2)
④ MacDonald,Isabel.2006.Teaching Journalists to Save the Profession.Journalism Studies.7(5):745-64.
⑤(11) Donsbach,Wolfgang.2014.Journalism As the New Knowledge Profession and Consequences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15(6):661-677.
⑥ Mensing,Donica.2010.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11(4):511-523.
⑦ Pavlik,John V.2013.A Vision for 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Rethinki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8(3):211-221.
⑧⑨ Stephens,Mitchell.2006.Rethinking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7(1):144-156.
⑩ Marron,Maria B.2013.Drones in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8(2):95-8.
(12) Wasserman,Herman.2005.Journalism Education As Transformative Praxis,Ecquid Novi:African Journalism Studies.26(2):159-174.
(13)Dates,Jannette,L.2006.Rethinking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7(1):144-156.
(14) Adam,G.Stuart 2006.Educating Reporters,Writers,and Critics.Journalism Studies.7(1):144-156.
(15)(16) Henderson,Jennifer J.&Christ,William G.2014.Benchmarking ACEJMC Competencies:What It Means for Assessment.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9(229).
(17) Blom,Robin&Davenport,Lucinda D.2012.Searching for the Cor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Program Directors Disagree on Curriculum Priorities.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7(1):70-86.
(20) Wenger,Deb Halpern&Owens,Lynn C.2012 Help Wanted 2010:An Examination of New Media Skills Required by Top U.S.News Companies.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7(1):9-25.
(21) Du,Ying Roselyn&Lo,S C Eric.2014.The Gap between Online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Practice:A Hong Kong Study.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9(4):415-434.
(22) Deuze,Mark.2000.Redirecting Education:Considering Theory and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Journalism.Ecquid Novi 21(1):137-152.
○
2
3 Stephens,Mitchell.2000.A J-School Manifesto.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May/June
(24) Greenberg,Susan.2007.Theory and Practice in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 8(3):289-303.
(25) Hirst,Martin.2010.Journalism Education“Down Under”.Journalism Studies,11(1):83-98
(26) Biswas,Masudul;Izard,Ralph 2010.2009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Diversity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Winter 2010;64,4;378-394.
(27) Deuze,Mark.2005.Multicultural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A Case Study.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60 (4):390-401.
(28) Clark,Lynn Scholfield.2013.Cultivating the Media Activist:How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and Critical Service Learning Can Reform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14(7):885-903.
(29) Foote,Joe.2008.World Journalism Education Congress.Journalism Studies.9(1):132-138.
(30) Freedman,Eric&Shafer,Richard.2010.Ambitious in Theory But Unlikely in Practice:A Critique of UNESCO'S Model Curricula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Democracies.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27(1).
(31) Knight,Megan&Hawtin,Caroline.2010.The New Global J-School:Issues Aris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netization of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5(3/4).
(32) Grieves,Kevin.2011.Transnational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Studies.12(2):239-254.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李 立】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構及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3BXW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