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弛 鄧海霞
社會化問答網站的發展困境與對策
——以知乎網為例
■張 弛 鄧海霞
社會化問答網站,是將網絡問答與社交網站相結合的知識問答社區。2011年1月26日,由創新工場投資的知乎網上線。不同于百度知道等網絡問答,知乎網致力于建立知識問答型的社會網絡,通過引入社交關系來促進問與答。知乎網的發展引領了互聯網時代知識共享的社會化浪潮,然而,在其風光無限的背后,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知乎網的成立開創了國內社會化問答網站的先河,并逐漸發展為人們獲取知識的新陣地。即便如此,我們仍不能忽視其在發展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規模化發展與高端化氛圍的沖突
在知乎網的發展初期,其嚴格的邀請制度保證了用戶的質量,進而保證了問答內容的質量。但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社交屬性決定了知乎終將走上開放的道路。自2013年3月起,知乎網向公眾開放注冊。不到一年時間,用戶量迅速由40萬攀升至400萬。①
開放式注冊一方面提升了知乎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用戶數的井噴式增長。生物學家加勒特·哈丁曾用“公地悲劇”來描述當個體受到激勵去損害集體利益的情形②,知乎當前所面臨的困境,正是“公地悲劇”在問答社區的體現。當知乎開放注冊后,成倍的用戶涌進網站,而可匿名的身份制度又極大地拓寬了其自由行動的空間。雖然用戶們也知曉該場域的游戲規則,但是受到私利的刺激,他們并不會普遍遵守公共條約。當用戶出于某種惡意而進行了低質量的提問或無意義的回答時,他就違反了知乎的問答要求。但是他明白,即使他做出了損害集體利益的事情,他也不用獨自承擔損失,因為知乎是公共的。只要有一個人破壞原有的平衡,那么其他人就可能以同樣的行為來給予回應。而且,群體規模越大,發生此類事情的概率就越大。可見,知乎的規模化發展實際上是對知乎自身管治的沖擊。
2.“馬太效應”凸顯身份鴻溝
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將“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被廣泛應驗,知乎網也未能幸免。
當具有一定聲譽的用戶在知乎發聲,通常都是一呼百應。而與之相反,很多普通用戶不僅沒有人關注,其添加的問題即使很有意義也鮮有人問津。久而久之,有影響力的用戶備受矚目,普通用戶則漸生去意。
馬太效應的形成凸顯了用戶的身份鴻溝,即社會地位高的人比社會地位低的人更受尊敬,由此導致用戶的參與行為陷入一種怪圈——你回答得好不好,不是由你的內容決定,而是由身份決定。那些標志著用戶真實性與專業性的身份標簽,此時似乎象征著階層。兩極化現象帶來的另一個后果就是用戶活躍度的降低。每位用戶在進入社區之時,都認同知乎對其許下了承諾——更高質量的問答與更有意義的社交,然而,知名用戶會發現參與內容生產的人越來越少,普通用戶則發現自己的存在感越來越弱。雖然感受不一致,但實質上他們都已裁定知乎的承諾失效,于是,知乎用戶的參與積極性大大降低。
3.盈利模式的單一性
知乎作為一個知識型社交問答網站,不論是人力、技術,還是推廣,都需要成本。創立初期,知乎團隊將注意力集中在產品設計上,比如做好產品體驗、找準用戶需求等,至于盈利模式,知乎并未給出清晰的答案。目前,知乎的運營主要還是依靠創新工場的投資。
在互聯網行業中,廣告是最傳統的網絡在線盈利模式。但在知乎,由于其被打上了知識社區的標簽,對廣告的態度表現得十分謹慎。比如知乎的廣告客戶百度瀏覽器及高德地圖,兩者均為互聯網產品,而且其廣告圖的主色調都是藍色,與知乎的主色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知乎對于廣告的嚴格審核,以及試圖給用戶帶來零干擾的嚴謹態度。對于知識型的產品來說,內容尤其重要,因此知乎不能粗暴復制其他商業網站的盈利模式,否則泛濫的廣告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總的來說,知乎當前的運營主要還是依靠外界的投資,自身沒有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1.引入信用等級制度
面對規模化發展帶來的挑戰,知乎不能像維基百科那樣,完全寄希望于海量用戶對內容的自我修正,因為問題不同于詞條,理論上它會有無數個劣質的變體。因此,知乎必須探索出一套更加精準的算法程序來促進信息的過濾和篩選,在這方面,信用等級制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路徑。
所謂信用等級制度,是根據用戶對社區的貢獻來劃分用戶等級,并以圖標的形式顯示在個人信息欄里。各個等級的用戶享受同等的權利,但是如果有用戶出現了不符合社區精神的行為,那么其他用戶可對其提出警告,一旦申請人數達到一定數量,系統便自動降低該用戶的信用等級。與之相反,如果用戶積極參與話題討論,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或者貢獻出高質量的答案,那么系統將會自動提高用戶的信用等級。實際上,引入信用等級制度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不端行為不會受到懲罰,就會發生更多出格的行為。尤其對于相對匿名的大型群體而言,社區規制必不可少,否則成員的行為可能不斷惡化。因此,知乎網必須通過技術力量來使機器變得足夠聰明,從而更好地運用社群力量來打造更高質量的知識庫。
2.構建線上知識社區
對于知識型社交網站來說,用戶的活躍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網站的持續發展,而社區關系又會直接影響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因此,知乎網可以通過構建線上知識社區來提升用戶的活躍度。目前,知乎用戶之間的互動主要是由問答貫穿。但是,隨著用戶之間互動的增多,社區內部的關系聯結也將不斷強化。對此,知乎網可以建立多維的關系網絡,例如設置情感專區,為成員的生活感悟提供表達渠道;設立招聘專欄,用戶可在社區內“廣納賢才”;或開設文化資訊專欄等。總之,多維關系的建立有助于鞏固知乎網的社區屬性,進而實現知識共享的良性循環。
此外,構建線上知識社區還需要鼓勵新用戶分享內容。新用戶的內容分享不僅能夠帶來新鮮話題與人際關系,并且有助于消解“馬太效應”。對此,知乎網可以從新用戶的引導方面來著手:當新用戶進入知乎后,系統可以根據其職業愛好,自動匹配其可能感興趣的用戶或者話題;在他參與到某一板塊時,系統可公開告知其新人身份,以加快新用戶的融入進程;當新用戶進行提問或回答時,系統可給予適當的鼓勵,比如信用等級上升,讓用戶的每次參與都體現出價值。
3.開展線下的知識共享活動
2014年,一本名為《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的書出版,該書是由500萬知乎用戶甄選出的近百篇創業問答的精華內容。知乎作為內容方,采取了國內出版行業罕見的眾籌方式進行出版,展現了互聯網的開放精神,并與知乎倡導的知識分享理念相得益彰。這場互聯網出版實驗不僅激發了用戶參與的主動性,而且也讓知乎把商業化的觸角伸展到實體市場。因此,筆者以為,開展線下的知識共享活動是知乎實現盈利的有效途徑。首先,知乎可以嘗試更多元的內容出版形式。既可以把由話題產生的討論內容精編成圖書,也可以整理各式各樣的攻略集結出版,另外還可整合知乎日報等產品的精華內容,以雜志的形式出版。其次,舉辦知識型訪談峰會,促進線下知識交流。作為各行業精英人才共舞的平臺,知乎可以舉辦主題豐富的專業訪談會,邀請各領域的知名人士進行對談,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進一步擴大知乎的影響力。此外,知乎還可以在移動端開發游戲應用。鑒于知乎的知識性印記鮮明,所以知乎的游戲也應緊扣知識這個主線,比如知識型游戲,類似瘋狂猜圖等等。總之,盡管知乎網目前仍困難重重,但作為互聯網時代具有創新精神的傳播實踐,它至今仍處于進行時中,而無論成敗,這種探索自有其意義。
注釋:
① 周源:《知乎為什么》(下),做書網,http://chuansongme.com/n/556778,2014年7月18日。
②[美]克萊·舍基:《未來是濕的》,胡泳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頁。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