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風
生態文明建設與影視題材創新
■于曉風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日益清晰,除卻制度、法律保障,尚需影視傳播助推,抵制消費主義傾向,擴大生態主義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和理論資源可以有效緩解當前我國影視創作存在的問題。其與影視題材創新的內在關聯,預示了革命歷史題材、古代題材和現實題材影視作品在情境介入與理性反思、資源聚焦與精心闡釋、技巧附加與異位解讀上的生態文明創新方向。
生態文明;影視傳播;題材創新
伴隨著人類社會由“游牧”到“后工業”的時代變遷,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漸次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爆發,損害國民健康,危及國家形象。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已有言及,十八大報告更由之前寥寥百字的論述擴充至千余文字的獨立章節,將建設生態文明視作“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五位一體”新高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日益清晰。
除卻制度和法律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尚需親民性極強的影視媒介作為有力推手,抵制消費主義傾向,擴大生態主義影響,培育國民“綠色情商”。題材創新,決定一部影視作品基于藝術立場的獨立品味、基于意識形態立場的引導力度和基于商品立場的收益效果。探討生態文明建設指導下的影視題材創新,其必要性可見一斑。
生態文明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促進,凸顯人、自然、社會間和諧共生、良性循環之文化倫理,是工業文明深刻反省的邏輯必然,也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人類社會文明形態,標志著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的建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旨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內涵深遠:其一,是堅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公正平等的價值觀,尊重自然,珍惜生命,愛護環境;其二,是堅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健康的發展觀,著眼未來,科學循環,永續進步;其三,是堅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協調有序的實踐觀,尊重規律,合理配置,實干興邦。其內涵在理論層面具有堅實依據,著重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環境美學三個層面。
1.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自然和人文的統一。其對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依據,集中體現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實踐存在論和以戴維·佩珀(David Pepper)為代表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兩個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唯物實踐存在論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框范,主張“人的內在尺度”應建立在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相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前提下,通過論證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偉大構想;通過反對異化勞動產生的異化消費,倡導適度消費模式。誕生于20世紀中后期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則繼承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研究成果,批判當今社會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探尋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及其解決途徑。代表人物戴維·佩珀主張根除生態危機勢必要顛覆資本主義,通過規約資本邏輯克服經濟主義,通過超越消費異化擯棄物質主義,通過構建社會正義實現社會和諧,最終通過推進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生態正義與社會正義的結合來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2.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博大精深的生態審美智慧。儒家的生態智慧中,孔子主張“天人合一”,對自然之天適度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①,對自然之美向往期許——“四時行焉,百物生焉”②,對生態平衡予以保護——“釣而不綱,弋不射宿”③,堅持和而不同,倡導人與自然交融、相關而一體的關系。《周易》則秉承“生生為易”之詩性思維,闡釋宇宙萬物之生命環鏈,并視地為母,“至哉坤元,德合無疆”④,頌揚其偉大貢獻和高尚道德。
道家思想凸顯生態存在觀。“道法自然”是典型的非主客二分存在論命題,說明“自然”即與“人為”相對的自生自滅、自然而然,“無須外力、無勞外界、無形無言、恍惚無為?!雹萜湟浴暗馈睘椤疤煜履浮?,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宇宙萬物誕育生成的根源是一個同一的“道”?!叭f物齊一”論則宣揚萬事萬物具備固有地位和價值,身份平等,不分高低貴賤,應被同等看待,“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鮮明。
佛家的生態智慧蘊含于其基本教義和宗教實踐之中?!胺鹦跃壠鹫摗闭f明人與自然萬物難以割舍的因緣際遇;“善惡業報論”以善待自然生態的“五戒”⑥為律,因果循環;“眾生平等論”認為一切生靈具有平等“佛性”;“善根果報論”意指眾生賴以生存的大地家園;“修行解脫論”反對無休止求取于自然;“西方凈土觀”則描繪出秩序井然、水草豐茂、鳥戲蟲游、風和日麗的生態理想。
3.西方環境美學
興起于西方20世紀的環境美學,肯定以自然為對象的審美體驗在情感與認知層面的雙向含義,從而徹底顛覆了西方古典美學的一切范式,有力批判和反駁了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以來“人類中心主義”以及與之相輔相成的“藝術中心主義”的獨霸天下。它雖非西方美學之主流和本體,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借鑒意義顯著。代表人物有約·瑟帕瑪(Yrj?Sep?nma)、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羅爾斯頓(Holmes RolstonⅢ)和阿諾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等。
約·瑟帕瑪曾任第13屆國際美學學會主席和連續5屆國際環境美學學會主席,他堅持環境成為審美對象的受眾選擇結果和動植物的權利不能被損害的現代生態倫理學標準,重點是將生態審美原則推行于現實生活,使人們掌握并以之為態度去對待自然;艾倫·卡爾松是西方環境美學的奠基人之一,主張將恰當的自然審美鑒賞與科學知識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自然環境模式”⑦,以克服傳統美學理論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羅爾斯頓是國際著名生態哲學與生態倫理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主張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理應承擔維護生態穩定的責任;阿諾德·伯林特曾任國際美學學會主席、國際應用美學咨詢委員會主席、美國美學學會秘書長等職,強調審美的文化向度和感知審美中所混合的記憶、信仰和社會關系等,主張“若使我們在地球上的存在更人性化,就是在所有景觀中弘揚家的價值?!雹?/p>
無論基于主體意圖宣泄還是受眾心理接受,影視作品都是喚醒國民生態意識的有效途徑。電影和電視劇具備藝術性與大眾性的媒介特征,使之成為主流意識形態輻射下最為普及的大眾傳播載體。盡管生態主義立場提供了嶄新的題材選擇視角,然而當前我國影視創作中,仍然存在悖離生態思維、違背生態倫理的“生態不文明”現象。
1.創作短視導致資源難繼
生態主義謀求永續發展,首先反對的,就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未來、不計代價的短視行為。當前,打著所謂“創作需要”或“追求視覺效果”等幌子,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商業化、超容量、破壞性開發之影視創作屢見不鮮。例如,為拍攝一部影視劇而損毀植被、污染河流、屠戮動物的行為,毫無疑問對取景地極為珍貴的人文生態景觀和自然資源造成無法挽回的消耗和損毀。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國內制片方的不良示范作用和巨大的商業利益誘致,國際影視制作機構也紛紛參與其中,而我國相關立法又尚未健全,缺乏保護。在此情勢之下,這種由創作短視導致的“殺雞取卵”式影視生產,已然造成我國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難以為繼的破化性后果,成為時下來自影視創作領域最為嚴峻的生態和文化雙重威脅。
2.雷同復制導致個性缺失
生態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尊重物種平等存在,鼓勵人、自然、社會間的公正有序、健康和諧。在影視創作領域,這一要求集中體現為多種題材的多元化存在和創造性生長。反觀時下我國影視市場,從進口題材,到港臺題材,再到國產題材,將有商業價值的同類作品不加創新、毫無節制、重復推出的雷同化操作行為不在少數。例如一些“系列題材”,就是制作方由于首部的高票房或高收視,接二連三推出的雷同產品?!跋盗小眲撟鳎瓰槭鼙娍梢詮南嗤蛳嘟墓适轮凶x解出不同的視角和新鮮的含義,某種程度上,其創意難度遠勝重新創作一部作品。而這些“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的續集,卻由于先天缺乏誠意和耐心,往往在創意層面乏善可陳。這種把題材類型當作贏取票房或博得收視之“噱頭”的雷同復制,主題開拓拼湊而盲目,敘事手法單一而直白,情節設置夸張而出位,人物塑造“臉譜”而俗套,文化意蘊單薄而膚淺,出賣的是本可持續開發或深度挖掘的題材內涵,喪失的則是影視作品作為藝術的獨立個性與話語權力。而形式化、表淺化、空洞化的鏡頭表現對影視藝術個性原創性與真實性的遮蔽與漠視,最終換來的,無非是“越拍越爛”的口碑和喪失殆盡的聲譽。
3.專注盈利導致消費誤區
生態主義秉承理性適度的消費觀,拒斥物質主義的異化勞動和異化消費。而上述影視題材的同質化復制,除卻創作本體的立意錯位或投機思維,另一要因,即專注收益的急功近利初衷。
如火如荼的文化體制改革,帶給中國文化產業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在市場環境尚未完全成熟的殘酷競爭之下,傳播消費文化,成為市場化傳媒贏得產業收益、謀求生存空間的不二之選。電影和電視劇的傳播過程,將人物形象、畫面場景、音樂品類等一眾信息推送給受眾,作為可供解讀的符號性商品激發受眾的模擬興趣和消費欲望,從而滿足制作方直接的票房、收視收益,間接的廣告收益,以及后續的衍生產品收益等諸多產業盈利初衷。這一初衷顯然使出品單位希望自己產品產出的消費收益呈遞增趨勢,因而過度渲染便在意料之中。于是放眼望去,大小銀幕便充斥推杯換盞、豪門夜宴、歌舞升平。但是,這種專注盈利的單一目標,表達的卻是漸已遠去的工業文明竭力推崇的消費主義訴求,無形中悄然形塑著奢侈炫耀、過度購買和享樂展示的社會氛圍,造成巨大資源浪費的同時,還消磨了底層人群的存在感,誘激不良情緒,無利社會和諧,從根本上悖離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路線。
4.娛樂至上導致責任消解
正如羅爾斯頓強調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承載,是生態主義一以貫之的文化倫理。作為大眾傳播重鎮,當代中國影視藝術義不容辭地肩負著官方輿論場域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和民間輿論場域展現民生民意民情的責任。然而,專注功利的消費主義卻使“娛樂”堂而皇之、大張旗鼓地作為影視傳播、為受眾消費的目的??v然制片方可以歸咎于產業競爭的生存困境,可以辯護以“愉悅受眾”的功能闡釋,但無法回避的是,在“翻拍劇”屢現、“穿越劇”橫行、“宮斗劇”扎堆、“抗日神劇”風起云涌中,娛樂至上的影視作品黯淡了品味的余地與審美的空間,模糊了歷史的沉重與理想的尊嚴,更誆論民族復興夢想之表達和社會人生或艱辛、或幸福、或悲苦、或喜悅之再現。“娛樂至上”不僅消解了當代中國影視藝術自身的責任,還消解著受眾對于“責任”的理解和擔當。制片方日益趨向創作雷同的影視題材模式,受眾也逐漸被培育起不求甚解、不假思索、過目即忘、一笑了之的欣賞習慣。與之伴生的,則是不敢面對挑戰,不會解決問題,不再關心社會,不愿放眼未來的心態。可見,在娛樂至上織就的短暫狂歡盛景之下,影視作為傳播媒介,無論對其自身還是受眾的責任消解,均難辭其咎。
就“內容為王”的影視傳播而言,題材決定命運。緩解當前我國影視創作“生態不文明”亂象的根本,在于貫徹生態倫理觀,將影視題材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需要符合接受規律和受眾心理的影視媒介,施以切實有效的傳播。二者之間,存在相因相生的內在關聯。
1.生態文明觀:影視題材創新之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影視題材創新的關鍵。生態文明為影視題材創新的思路和模式構筑起一個全新的評價標準。以生態文明觀指導影視題材創新,有助于多樣資源和多重效益的耦合互動與良性共生,促進影視產業整體的健康有序發展。
堅持生態文明觀,可以解決影視題材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影視題材創新的資源彌足珍貴。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影視創作,往往導致文化基因譜系的斷裂和多樣性的消失,造成毀滅性災難。以生態文明為導向規劃和協調影視創作,就是將持續創作與有效保護相結合,觀照其題材資源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通過合理攫取,在滿足受眾消費需求的同時,延續影視創作自身的積極成長態勢。
堅持生態文明觀,可以協調影視題材創新的多重效益,經濟層面增加創意產值,社會層面提升國民素質,文化層面繼承、積累、再生資源。僅僅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影視創作,必然導致雷同模仿、創作乏力、不良競爭。以生態文明指導影視題材創新,則傾向以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態三種效益相融合為目標,服務人、激勵人、培育人,謀求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價值追求。這一過程融匯著多重效益的有機統一。
2.影視題材創新:生態文明建設之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區別,在于由工業主義到文化主義的轉向,由自然資源到文化資源的開發。影視創作取之不竭的創意源泉,正是浩若煙海的文化資源,影視題材創新也就順理成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方面,亟待走出工業時代“自我毀滅”發展模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勢必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擺脫對物質財富增長的依賴。影視題材創新有助于影視產業發展。而后者具有物能消耗低、空間占用少而產業附加值高的特點,相對于其他產業,能夠有效減輕傳統模式經濟發展固有的資源依賴程度,其巨大的產業融合功能和溢出效應還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可謂生態文明的匹配產業形態。因此,基于影視產業整體發展的影視題材創新,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如同其它創新一樣,影視題材創新也需要資源作為創作素材儲備和產業驅動要素。文化資源是影視題材創新的基礎,它蘊藏于歷史文化傳承的脈絡之中,折射于自然社會發展的表層,貫穿于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的全部過程。它是可感的物質符號,又是無形的思維智能,具有極高的催生孵化新型影視題材可塑性。而將文化資源作為題材創新要素,經過挖掘、整合、創作產出影視作品,再藉由市場化配置、協同化運作、多渠道發行、在地化傳播完成由影視產品向影視資本的轉化,正是生態文明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路徑。因而,影視題材創新在提升軟實力層面生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為我國影視題材創新指明了方向。然而創新不是“喊口號”,僅憑一腔熱情無助實干興邦。我國影視題材的“生態文明”轉向需要的是有益傳播的理念、內容和策略,以此捍衛生態主義倫理價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彰顯生態文明時代中國之于世界的獨特地位和聲譽。而創作這樣的影視題材,需要重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環境美學的理論源頭,尋找創作實踐與生態文明的恰切接口。
1.革命歷史題材:情境介入與理性反思
革命歷史題材是主流意識形態在我國影視傳播中的典型表述,承擔著反映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媒介責任。無論從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還是中國影視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來看,革命歷史題材都是我國影視創作的主流表征。“每個時代都必須通過掌握和解釋的新努力重新喚起對過去的回憶,以免……失去歷史生活的根本?!雹岵憠验煹母锩洃浛倳噭尤藗冿L和日麗的現實生活,勾起言說的沖動,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慰藉,擁有歷久彌新的欣賞魅力,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首先面對的話題。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的“生態文明”轉向,需要進行深刻的情境介入與理性反思?!案锩m已謝幕,但其……形成的矯枉、再造和制衡機制永遠不會過時。”⑩革命歷史事件聯系著具體時代和情境,影視創作絕不能脫離相關背景,僅作主觀臆想或情感宣泄。例如《北平無戰事》(2014)中鐵血救國會的政令沉疴實則呼應了時下的貪腐之巨、反腐之艱,作品所建構的影視語言,應該打通史實真相與受眾接受之間的障礙,筑起一座回顧歷史、映射現實的橋梁。如同《老農民》(2014)對長久以來“農民”作為主角而非對象的話語回歸,作品所建構的影視語言,還應體現獨立思考,在“道德”“階級”“權力”等概念的客觀正視中,反思民族文化心理和個體生命關懷,完成歷史和現實雙重維度下對于事件動機、過程、結果和性質的理性把握,從而實現革命歷史事件在影視領域的建設性闡釋。這種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辯證唯物立場的創作路徑,不僅可以避免消費主義對宏大主題的稀釋,還可有效緩解受眾對于“主旋律”的逆反慣性,更為重要的,這也是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通途。
2.古代題材:資源聚焦與精心闡釋
古代題材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影視傳播層面的集中展現。其深植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以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和古典文學名著為創作藍本,張力充盈而浪漫洋溢,是民族立場對世界范圍內中國當代影視藝術本土身份的強勢堅守,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的話題。
關于文明的表達,每一個民族都擁有獨特的話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和地域文化。捍衛文化的多樣共生和多元存在,是生態主義始終秉持的信念。綿延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立于世界之林的強大支撐,于影視創作而言,既是身份,也是資本。影視傳播期待新奇的聲畫體驗,回望遺珠遍野的我國傳統文化資源,《山海經》《搜神記》《三言兩拍》《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先秦兩漢以來,可以帶來新奇體驗的優秀敘事文本唾手可得。這些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構成了古代題材影視創作的絕佳資源。
古代題材影視創作的“生態文明”轉向,需要聚焦資源,精心闡釋,釋放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在意義,向全球廣泛傳播。聚焦,意味著專注深入而持之以恒地挖掘,絕非生搬硬套,抄襲模仿;闡釋,意味著腳踏實地而匠心獨具地解讀,絕非“惡搞”式的粗制濫造和“穿越”式的拙劣改編。例如《甄嬛傳》(2011)對《詩經》《樓東賦》等古體詩詞的細致推敲,將作品打磨得風格淳樸而文韻典雅,最終遠銷北美;又如《葉問》(2008)對中國傳統武術流派——詠春一代宗師成長之路的深挖,以及打斗場面鋪排對古典名著《水滸》“舒氣殺勢”之巧借,將作品鍛造得叫好又叫座。解決古代題材影視創作“羸弱之癥”的濟世良方,在于回歸傳統,面向經典文本展開深入探究和精妙分析。惟其如此,方能在傳統文化與影視藝術的完美融合中,誕生真正偉大的本土藝術作品,并以此宣告華夏文明的生態主義立場與聲望。而這一轉向的內在邏輯線索,正是西方環境美學遵循的審美之文化向度。
3.現實題材:技巧附加與異位解讀
現實題材影視作品是當下之鏡。其燭照社會,描摹人生,以藝術精神真實、客觀地再現生活圖景,以強烈的責任感尖銳、深沉地針砭時事弊病,作為“為人生的藝術”,流淌著強烈的人文思考和時代關懷,是現實主義傳統扎根影視媒介的碩果,也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無法漠視的話題。
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創作,講求將獨到的見解和感悟融入熟悉而周知的現實。要想喚起信息泛濫的消費時代受眾之新鮮感和觀賞欲,除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入的切身體驗,表現技巧的鋪陳和敘述角度的變換至關重要。著名電影理論家巴贊曾將銀幕上充分展示現實的一切表現體系和敘事手段,都納入現實主義的麾下(11)。標榜現實主義身份的現實題材影視創作,未必拘泥于慣用方法。如《盲井》(2003)的紀實美學、《葉落歸根》(2006)的公路敘事、《瘋狂的石頭》(2008)的“黑色幽默”、《鋼的琴》(2011)的浪漫主義、《Hellow,樹先生》(2011)的魔幻現實主義等,一切有望拯救這個時代日漸沉淪的現實主義精神之工具,皆可奉行“拿來主義”。而這一點,恰恰暗合了倡導交融、相關而一體的中國傳統生態智慧。
現實題材影視創作的“生態文明”轉向,需要嘗試多種結構技巧和解讀視角。在影視創作中,“事件只是因素……通過個性塑造、主體重復、觀點變化、描寫選擇等情節編織的技巧,才變成了故事?!?12)不同敘述技巧的運用,會令同一事件的呈現效果大相徑庭,而利用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多種視角對同一事件展開觀察,則能夠再現故事本身的多重面貌。具體而言,在影視創作實踐中,同一現實事件既可以“工具化”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載體,也可以“資本化”為滿足消費與娛樂的商品;既可以“理想化”為社會人生的回憶與想象,又可以“文本化”為創作主體的才華與個性。不同角度建構的同一現實生活主題,傳達出不同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歸根結底,回應的是生態文明多元共生的倫理觀念。
文明不斷承續,不斷發展,于是行至“生態”之境;文明可以涵養,可以形塑,因而有了“建設”可能。
生態文明建設指導下的影視題材創新,不是僅僅追求消費盈利的GDP制造,不是一味強調征服自然的主題先行,更不是簡單暴露問題、招致恐慌的無所適從。如果說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產業升級和去工業化,是國家行政層面尊重自然本體,敬畏人格力量,踐行和諧發展的生態主義努力,那么作為公眾接受最潛移默化的傳播載體,電影和電視劇所能夠身體力行的,其實可以更多。
注釋:
①②③④ [清]紀昀等:《論語·季氏》,《四庫全書》(第一卷),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116、120、64、296頁。
⑤ 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36頁。
⑥ “五戒”,指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見《宗教辭典》,第282頁。
⑦ [美]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關于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楊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頁。
⑧ [美]阿諾德·伯林特:《環境美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頁。
⑨ [德]卡爾·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李秋零、田薇譯,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6頁。
⑩ 陳明明:《革命后社會的政治與現代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頁。
(11) [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頁。
(12) [美]海登·懷特:《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見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頁。
(作者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