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常勝
魔幻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 儲常勝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波及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成為必然。早在1959年,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就指出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的概念。文化傳播涉及大眾生活各方面,作為大眾傳媒的一員,電影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其跨文化傳播特質。電影肩負傳播文化價值與資本價值的使命,而資本價值,尤其海外資本價值的實現依賴于文化的傳播效度。本文以魔幻電影為例,探討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魔幻電影的奠基人是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艾,1899年由他攝制的《灰姑娘》利用停機再拍技術讓南瓜變成馬車,舊衣服變成絢麗的晚禮服,由此開創了魔幻電影的先河。上世紀30、40年代好萊塢動畫產業的發展直接影響了魔幻電影發展,而魔幻電影的成熟始于上世紀50—70年代。《巨蟒與圣杯》描寫了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傳奇故事,是魔幻系列電影的經典之作。然而,嚴格意義上的魔幻電影始于21世紀。《指環王》與《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成功上映標志好萊塢魔幻電影的一大高峰。《魔戒》三部曲共收益29.1億美元,擊敗《變形金剛》等系列電影,成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三部曲(票房統計截至2011年),《魔戒》三部曲也是奧斯卡金像獎獲獎數量最多的紀錄保持者①。美國的魔幻電影發展過程表明其魔幻電影早已超越民族,從本土走向全球。相比之下,中國魔幻電影起步較晚。2005年,陳凱歌導演的《無極》號稱中國首部魔幻大片,雖收票房兩億,卻飽受批評。2008年,《畫皮》扛起“東方新魔幻”的大旗,大獲成功。
電影的本質是傳播,而傳播就意味著交流與交際,在魔幻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中,如果要取得更好的傳播實效,必須重視電影表達中的文化因素。
“魔幻”可追溯到古希臘的“phantasia”一詞,英文為“fantasy”,字面意思指制造出的形象。魔幻是個人或者群體制造出來的非現實的虛構世界。魔幻電影是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與魔幻文學、魔幻游戲等相互關聯。
魔幻電影之所以深入人心、大受歡迎,源于許多魔幻電影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西方魔幻電影素材豐富,來源廣泛,主要包含以下類型:首先,許多魔幻電影改編自魔幻小說,其中的代表是,J·R·R·托爾金的《哈比人歷險記》和《魔戒》、C ·S·路易斯的《納尼亞年代記》、英國女作家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美國女作家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等。這些小說有巨大的聲望,小說的流行促進了電影的傳播,電影的普及催生了相應的游戲產業,而游戲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小說與電影產業,三大產業形成了良性互動。其次,魔幻電影的創造深深根植于民間傳聞和傳說。神話、史詩和中世紀浪漫文學都是魔幻電影吸收養分之源。《暮光之城》創作基于流行于歐洲的吸血鬼的傳說,系列叢書本土銷量逾5000萬冊,全球銷量突破8500萬冊②。再次,北歐神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故事乃至亞瑟王的傳說都是魔幻電影取之不盡的源泉。《指環王》源于北歐神話,其中的精靈、矮人、騎士反映了古老北歐大地上的人們對世界的瑰麗想象。《哈利·波特》系列是各種神話的集合,希臘、埃及、北歐神話皆在其中。最后,魔幻電影改編于流行漫畫。2011年在美上映的《雷神》改編于驚奇漫畫(Thor),而《雷神》的背景正是北歐神話。
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是中國魔幻電影題材取之不竭的寶庫。《畫皮》《畫壁》《倩女幽魂》取材于《聊齋志異》,《白蛇傳說》來自民間傳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無極》脫離中國深厚的魔幻傳奇文學傳統,引發爭議,都說明中國魔幻題材具有提升的空間。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魔幻文學將是中國魔幻電影走出去的堅實基礎。
傳播是電影的一大特點,魔幻電影獨特的文學特性決定了該電影類型中蘊含了深厚的文化信息。魔幻電影不僅起到了娛樂大眾的效果,也是宣揚文化價值觀念的一個有力渠道。
從來源分析,當代西方魔幻電影的敘事模式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文化來源是圣經文化、魔法文化、騎士文化、希臘文化、北歐文化。西方魔幻電影主題宏大,一部電影中往往涵蓋多重文化。以《哈利·波特》為例,該系列影片以歐洲巫術與巫師的傳承為背景,描寫了一個神奇瑰麗的魔法世界。巫術的背景始于歐洲的宗教迫害,影片的“魔法石”就是煉金術士提煉的寶物。從內容分析,當代西方魔幻電影是多元文化的雜糅。《哈利·波特》的創作效仿歐洲文學中的孤兒文學體裁,并借鑒了諸多希臘神話的故事,比如三頭狗路威、蛇怪、獨角獸等。相較西方電影的博大主題與深邃內涵,中國魔幻電影對文化的挖掘與呈現嚴重不足。
魔幻電影跨文化傳播效果的最直接體現在票房《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其北美票房只有總票房的1/3,而國產魔幻電影主要收入依賴于國內票房,海外票房微乎其微。究其原因,魔幻電影主要涵蓋視覺、故事和文化三個方面。其中,視覺和故事層面屬于淺層,而文化方面屬于深層次。中西魔幻電影票房的比較說明中國魔幻電影的發展在這三個層面均與西方都存在一定差距。
史蒂夫·達爾將文化分成三層次:一是表層文化,即物質文化;二是中層文化,主要涵蓋社會規范與價值觀;三是內層文化,即社會群體的觀念文化,包括思維方式、傳統文化、和審美情趣等。國產魔幻電影中蘊含的傳統哲學觀念與西方邏輯思辨哲學有較大差異,造成傳播的障礙,所以東方文化的輸出往往是東方文化的外衣包裹著西方文化的內涵,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無一例外。
本土化是魔幻題材影片的典型特質,因為民族性是生命力的不二法寶。國產魔幻電影突出問題是突出娛樂效果,忽視文化內涵,作品表達表現出庸俗性與淺薄性。《無極》看似內容深奧,實則晦澀難懂,將本就抽象的傳統哲學表現得云深霧罩,其實是多元文化一次不成功的雜糅。2013年,周星馳導演的《西游記之降魔傳》國內狂攬12.45億元票房,但截至2014年3月13日,該電影在洛杉磯僅取得了7456美元的票房,位列北美76位,這與該片在國內成績形成鮮明對比。中國魔幻電影的全球化道路應該是文化轉移的漫長過程。1947年古巴社會學家費爾南多·奧爾蒂斯提出文化轉移(cultural transfer)一詞,指兩種文化之間相互影響、融合、趨同。文化轉移的前提是不同文化的人們能夠接納異域文化。J.拜尼特和M.拜尼特將文化接納分為六階段—否定、防備、低估、接納、適應與融合③。兩種文化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在一種文化進入“他種”文化前要進行自我改造,增強相似性,減少文化隔閡與阻力,以接近目標文化,實現大眾傳媒的跨文化傳播。中國魔幻電影在制作過程中,既要堅持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質,也要選擇性吸收西方主流文化,將兩者巧妙結合。《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可謂是國產魔幻電影跨文化傳播較為成功的案例。據美國《綜藝》報道,該片在2013年1 月31日的單天票房超過2000萬美金,首周末全球票房超過5500萬美金,連創全世界上周單天和單周兩項最高票房紀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的成功因素之一在于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神話故事的糅合。
這部電影描寫的神魔之戰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又與希臘神話和北歐神話有異曲同工之處,其對個人英雄(孫悟空)的突出更是暗含西方觀眾的審美習慣。
電影作為大眾傳媒,肩負著傳播文化的重要職責。魔幻電影的商業性使得人們更多關注其商業價值。然而,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中重要一環,也是宣揚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幟。多年以來,西方向我國的電影輸出是嚴重的“貿易逆差”,其影響就是國人對西方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熟悉了解,而西方對我國的文化傳統、人情世故并不了解。電影是文化重要的傳播媒介,其對國家文化推廣的潛力不可小覷。電影人在電影的制作過程中,除了在技術與藝術層面的設計上,還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添加,讓電影產業在文化產業的傳播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西方魔幻電影的文化推廣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歷史文化推廣(《指環王》《木乃伊》),民俗神話推廣(《西游降魔傳》《木乃伊》)以及文學典故推廣。魔幻電影總是敘事性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體現地域文化。《指環王》正是由歷史事件改編成魔幻故事,《木乃伊》故事發生在底比斯。電影的熱映不僅使故事發生地廣為人知,還使得電影拍攝地成為旅游熱地,促進各類衍生產品的熱銷.中國魔幻電影的創作模式單一,受眾主體是國內觀眾,其單元模式使其在跨文化傳播中喪失先機。國產魔幻電影必須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構自身文化特色,才能將自身推向世界,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
總之,電影科技的發展帶來魔幻電影發展的機遇,在西方魔幻電影繁榮發展,全球票房領跑的今天,中國魔幻電影也要迎頭趕上。中國魔幻電影要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堅守本土特色,將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在其文化傳播的道路上,應該堅持深層文化的傳遞,國產電影如何克服否定,直面防備與低估,最后得到接納并與西方文化融合,是傳播過程的重要考量因素。
注釋:
① 劉思佳:《從梅里愛到指環王:魔幻電影小史》,《河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② 趙耀:《從電影〈暮光之城〉再談歐美電影中的吸血鬼文化》,《文史哲》,2011年第1期。
③ 司炳月:《翻譯中的文化轉移現象》,《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作者單位: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潘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