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
淺談縣級臺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養
□楊菲
電視節目充滿了生命力,而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電視節目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傳媒時代,受眾對主持人的期望不斷提高,媒體對主持人的要求也不斷增強,作為電視行業最基層電視臺——縣級臺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應該擁有何種素養?以平樂縣電視臺為例,筆者認為縣級臺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養應包括三個方面:觀眾呼喚真誠的主持人,熒屏呼喚有道德權威和智慧權威的主持人,市場需要個性化的主持人。
縣級臺;主持人;真誠;道德;智慧權威;有個性
目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電視行業迅猛發展的時代,傳播正由大眾化轉入小眾化,頻道正由綜合化轉入專業化,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正從報幕式主持人轉型為主播、新聞評論員甚至是傳播專家。縣級臺的主持人受限于人手少、欄目多等客觀原因,一名主持人常常需要承擔多檔欄目的主持任務,需要主動適應多種主持風格和模式,因此,縣級臺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養要求更高。
“真實”是人們對電視節目主持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強烈的要求,主持人沒有任何專業能力能比真實更具魅力。電視主持人借助欄目的平臺,用自己的聲音向世界說話,用最自然的方式和觀眾進行交流,以自己的思想及生命體驗、自己對世界獨特的認識、自己特有的表達方式駕馭節目,這不僅是對觀眾“求真”心理的一種尊重,更是對自身從事行業的尊重。
平樂縣是外出務工大縣,每年有8萬余人外出務工。據統計,全縣登記在冊的留守兒童達12000余名,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1.22%。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留守學生大多寄居在親戚家中,缺乏關愛,監管不到位,這些給留守學生身心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造成許多孩子存在孤僻、悲觀、厭學等心理障礙。這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深深刺痛了平樂臺主持人的心。怎樣才能讓留守學生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擁有一片幸福的藍天?作為基層電
視臺主持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話筒搭建起一座關愛的橋梁。從2011年起,平樂臺主持人全程參與到全縣“大手拉小手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新聞報道、專題制作中,從白天到黑夜,從日出到日落,四年來,主持人與留守學生一起感受著遠離親人的酸楚,伴隨著孩子們流下了一次次淚水,并帶著他們的期盼向社會呼喚。正是因為真實地融入到留守學生群體中,在進行現場報道及專題配音、新聞播報過程中主持人特別能夠感同身受,這種“走心”的報道形式得到了受眾的認可。“以情動人”的主持方式激發出了新聞報道的生命力,“真實”這把鑰匙讓平樂臺主持人在工作中把握住了人們情感的共振共鳴、感情的激活點,調動起了觀眾的主動參與意識。四年來,平樂臺主持人見證了平樂縣委、縣人民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為留守學生撐起一片愛的藍天所作出的努力,見證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監護網絡建立,真正讓留守學生“留守不失守、缺愛不失愛”。
隨著受眾信息接收途徑及節目選擇面的不斷擴大,電視主持行業對電視主持人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視主持人已經逐漸拋去了表面膚淺的東西,越發注重綜合素質的提高及人格魅力和文化積淀。“來自權威方面的訊息往往比來自低信譽度信源的訊息更能引起訊息接受者觀念上的更大變化。”①電視主持人在觀眾心目中樹立道德權威的同時,能夠以自己的學識見地建立起在觀眾心中的智慧權威,這將更能得到受眾的認可。
我們常常以“節目的中心、靈魂和核心”來形容主持人。依托平樂數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平樂電視臺從2015年起,開播了一檔名為《平樂故事》的社教類欄目,主持人在欄目中如何做好“中心”、“靈魂”和“核心”,這個問題擺在了平樂臺主持人的面前。主持人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不一味地被嘉賓“牽著鼻子走”,才能在節目錄制過程中“把好關”;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用聲音傳遞溫度,在節目中“有話可說”、有自己的“態度”。為做好節目,從節目開播前,主持人就開始閱讀縣志、史料等相關材料,對平樂歷史有框架式的了解。在節目策劃籌備過程中,參與到稿件整組工作中,結合每期節目內容,主持人除了主動與嘉賓做好前期溝通準備工作,還積極搜集與當期節目主題相關的材料做好話題拓展準備。由于前期準備充分,主持人在主持《平樂故事》欄目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避免了錄制過程中“傻了眼”、“無話可說”的困境,使得節目銜接中的發問和承接更加巧妙,讓節目的趣味性更強,也更能抓住觀眾的眼球。
俗話說“戲抬人,人抬戲”,欄目的存在是為主持人提供展示專業素養的平臺。只有當主持人的個性風格與欄目需求契合時,節目才能取得好的傳播效果,節目主持人也才有可能被觀眾認可。不同的主持人,由于生活閱歷、文化素養、語言修養和語言習慣等內在因素和聲音形象等外在因素的不同,會逐漸形成不同的主持個性風格。如果把欄目比喻成為一盤菜,那么節目主持人的個性魅力可以說是調味料,主持人個性把握準確足以使原料色香味俱全,但若個性把握不準確,再好的原料也終是白費。

電視主持人和觀眾的交流主要靠語言來完成,語言風格是主持人傳達節目內容、體現個性的重要窗口。電視主持人語言包含有聲語言和副語言。不同欄目類型對主持人的說話語言、語調及用詞造句、節奏要求各有不同。主持人的有聲語言在做到規范、簡潔、生動的前提下,還應體現出一定的個性。而副語言包括主持人的面部表情、體態等無聲語言。副語言在電視主持過程中具有特殊的交際功能,可以起到補充甚至是替代有聲語言信息等功能和作用。所以,適當地運用副語言會使有聲語言更生動,也更能為節目增添光彩。
縣級臺新聞節目的內容存在“播報形式多樣”的特點,因為欄目設置的原因,常常在同一檔欄目中穿插各種播報形式。以2015年4月1日播出的《平樂新聞》為例,當天新聞播出內容包括:《我縣加快“昭州文化主題園”建設進程》《我縣召開2015年政法工作布置會》《“十大工作”解讀:“美麗平樂生態鄉村”建設》《平樂城里的“徐霞客”上集——萬水千山走遍》《夫妻吵架妻子賭氣喝農藥醫生民警合力救助挽回一命》五個內容,其中第一、二篇為時政新聞,第三篇為評論,第四、五篇為民生新聞。在播報過程中,把握好時政新聞、評論、民生新聞的轉換顯得尤為重要,而為了做好區分,平樂臺主持人在播報第三篇新聞《“十大工作”解讀:“美麗平樂生態鄉村”建設》時,除了調整播報方式、節奏外,主持人還在播報過程中加入了手部副語言,區別開第一、二篇的時政新聞,承接起第四、五篇的民生新聞。而一個欄目中的多種播報方式自由卻鮮明的轉換,也恰恰成為許多縣級臺主持人的一種獨特個性。這是對主持人專業技巧的考驗,更是對主持人個性塑造的一個重要過程。通過不斷實踐,這種“個性”的運用自如也正在被受眾接受認可。
電視行業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行業,公眾對主持人的期望在不斷提升,媒體對主持人的要求正不斷增強。理論上來說,電視節目主持人應該是一個有國際視野、有時代精神、有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的人。但是,即使在主持人能夠有理論支撐的前提下,也不能盲目認定這樣的主持人必定能夠成就欄目或是成就電視臺,以上羅列的種種素質只是作為一個縣級臺電視主持人被觀眾接受認可的一個個砝碼而已。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縣級臺電視主持人依然只能不斷以“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要求來鞭策自己,以不斷探索的積極心態來迎接電視行業的不斷發展。
注釋:
①[美]塞弗林·坦卡德.傳播學的起源研究與應用[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0
(作者單位:廣西桂林市平樂縣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