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雒霞
2015年7月30日,中國皮革協會正式對外發布《中國貂、狐、貉取皮數量統計報告(2014)》(下文簡稱《報告》)中英文版本,《報告》首次權威公布了2014年中國貂、狐、貉取皮數量,不僅將有利于管理部門科學引導毛皮動物養殖行業的發展,同時對于毛皮動物養殖戶安排生產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水貂取皮數量6000萬張左右,同比增長約50%;2014年中國狐貍取皮數量1300萬張左右,同比增長約30%;2014年中國貉子取皮數量1400萬張左右,同比增長約16.7%。
我國毛皮動物養殖行業密切聯系“三農”,從業人員大約有500萬人,對于解決農民致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以及農村社會安定問題都有積極意義,系統統計貂、狐、貉三種主要的毛皮動物的皮張產量極其必要。從歷史經驗來看,由于過去養殖戶安排生產無據可依,盲目飼養曾屢屢引發市場皮張供過于求的局面,而養殖戶為收回成本只能廉價或者虧本售賣,增加了養殖戶經濟負擔,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中國毛皮產業的不平衡發展。
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毛皮動物養殖國家,皮張產量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對全球毛皮皮張的供需平衡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貂、狐、貉取皮數量2011年前尚未有過系統的統計,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毛皮動物養殖并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而未納入國家統計的范圍。另一方面,由于毛皮動物養殖區域地域遼闊,分布范圍占中國國土面積近一半,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山東、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市,養殖戶相對分散,統計工作量很大,涉及農村各基層單位,難度非常高。”
為引導毛皮養殖行業健康、科學、可持續性發展,受我國野生動物人工飼養繁育的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局委托,自2011年起,中國皮革協會毛皮經濟動物養殖委員會每年都對我國貂狐貉等毛皮經濟動物養殖數量進行統計,并從2013年開始對上年的貂、狐、貉全國產量向社會發布。作為全國首個同時也是唯一的貂、狐、貉全國產量的權威發布,得到國內外行業人士的普遍認可及重視。
2014年,中國皮革協會在完成全國貂、狐、貉產量統計工作后,為使數據發布更具系統性和參考價值,匯總撰寫了《中國貂、狐、貉取皮數量統計報告(2014)》。統計地區基本覆蓋了主要毛皮經濟動物養殖產區。其中包括山東17個地市,河北11個地市,遼寧8個地市,吉林9個地市。與2013年統計數據相比,統計范圍進一步擴大,統計的數量占全國總取皮數量的80%以上,數據更加準確,分析也更加系統化。
中國皮革協會毛皮經濟動物養殖委員會提醒廣大毛皮動物養殖戶: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加強和下游產業的溝通和交流,以取皮數據作為參考,避免盲目投入帶來損失。養殖委員會今后每年都會持續發布全國貂、狐、貉的取皮數量,幫助廣大的養殖戶科學規劃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