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潔,李有為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南昌330201)
對設計類專業構成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付潔,李有為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南昌330201)
構成已成為國內各類設計專業的重要必修課,但因為大學生入學前并沒有掌握太多的的設計知識,他們在理解和接受上都存在很大難度,很多教構成的老師本身對構成及所教的專業缺少研究,所以學生做出來的作業也大多為參照的結果。通過對現行幾種主要類型的教材進行分析,結合現在大學生和基礎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對構成教學中的實訓安排做一些提議,寄希望能提高教學效果。
教材;實訓;作業;展示交流
教材是設計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條件,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對師生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于沒有太多經驗的學生和老師。因為構成是所有設計類專業的必修課,所以構成的教材層出不窮,每年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出現,有的高校則是用自己的自編教材,但質量參差不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注重原創性而而缺少了形式美的闡述
幾乎所有的平面構成教材都是從點、線、面的形態構成開始講起,舉一些案例,然后輔之以練習。有的特別強調作業的形式,以從作業實訓的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如中國美術學院王雪青教授所編著的二維設計、三維設計作業與實際專業緊密結合,案例很新,但文字介紹很少,尤其對于形式美的介紹少有談及[1]。這就導致學生在作業過程當中,只知道做什么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構成課的時間限制,一般沒有把這些圖形訓練與最后的設計相結合,對于美院這一整體設計氛圍比較好的校園里的學生來說比較能接受,或者如果老師對于這些訓練的最終目標有所了解,則可以做出相應的補充,效果會很好。但對于一般綜合性大學設計專業學生及民辦高校的學生來講,要想達到一個理想狀態是很難的。
1.2注重形式理性認識而放棄創造性的感性訓練
有的教材把圖形組織形式的分析的很多,如遼寧美術出版社的三大構成,內容非常詳盡。平面構成還部分的結合了圖形創意的內容,分成規律性骨骼和非規律性骨骼進行講解;立體構成則在形體的組織技法上用了很多篇幅[2]。參照這三本書學生可能對形式美有一定掌握,但是缺少了對學生感性認識的培養,作業全是規則形的排列,毫無生趣。
1.3注重三大構成的整合性
現在有很多的學校對于基礎課課時的進行了削減,有很多構成教材已進行了整合,如有的把設計素描與圖形創新合并取名為藝術設計基礎,有的把設計色彩與色彩構成相合并,有的專業把空間構成或模型制作與立體構成相合并。這樣必然導致有些必要的內容被刪減或被壓縮,最終形成了一個斷裂的、快而淺的教學過程,學生無所適從,總是還沒找到一點感覺課程就結束了。教材迎合了市場需要,學校根據應用性人才培養方案來調整方向,壓縮基礎,強調專業實訓,所以構成課為其它專業課左右,現如今很多高校對于構成課的態度已大不如前,學生的作品嚴復缺少深度和創意意識,就連制作的工整性也大不如前。
學生基礎太弱,對于構成的理解滯后。由于國內中小學基礎教育強調的是升學率,所以一些如美術、音樂這樣的“副課”長期被輕視,導致入學的美術生美術理論水平很低,即便是學了幾個月或幾年,最多也只能把一個東西畫像,掌握的只是一些造型技法和色彩搭配知識。一到大學就要學這種抽象的東西,大部分同學都是到課程結束的時候才大概知道構成是怎么回事,有的到畢業設計的時候也沒明白過來。在大一學的時候基本是盲從的,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2.1對于元素概括的難以理解
高考前,他們受到的是寫實性的訓練,畫對象要求準確,力求逼真,現在要他們用幾何符號去表示他所看到的一個復雜的自然的形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很多學生在做點的構成的時候都會把點畫成具像的東西,還一定要解釋他之所以這樣畫的想法,這種注重表達內容是學習構成的最大障礙。
2.2難以改變繪畫工具的運用及材料運用太少
以前畫畫都是用鉛筆、炭筆,在構成中仍然是用水筆作畫,比如在做點的構成的時候學生更多的還是用筆去畫,而不習慣于用別的東西去做出點的感覺。這樣速度慢,效果單一,最終導致做出來的作業是既花時間又無生氣,做完后自己對它也毫無感覺。在立體構成時,很多學生對構成所需要的材料準備不足。對于材質的體量、質感、空間的表達都是很成問題的,所以很多學生在做線材構成時就臨時找一些最易獲取的如筷子、牙簽、棉簽等材料,做出來的作業完全達不到立體構成學習的要求和目的。有的同學確實找到了一些材料,但也很難利用和表達材料的質感。
一門課能否學好主要看作業的安排是否科學,教學大綱里應該明確每一個實訓的內容、要求和目標,只有合理的實訓安排才能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并有可能產生興趣。設計好實訓內容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3.1明確教學大綱的重點,強調作業的連續性
如前所述,很多學校很多專業都已根據自己專業的特點來進行構成內容的取舍,削弱構成比重,在這種情況下就一定要設計好實訓項目。如服裝設計專業在做立體構成時把構成與立體裁剪相結合起來,強調了立體造型和材料在實際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再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把立體構成與空間構成結合起來上,這些都需要設計一個能讓構成主要的知識點與實際設計案例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把所學到的貫通起來。
3.2教師對所教專業的要宏觀把控,根據專業特點進行作業設計
眾所周知,很多高校都是安排純藝術專業教師上構成課,這一部分教師本身對于設計的理解和是有限的,以一個對所教專業不甚了解的老師來教這個專業的構成課是很不利的,其教學過程和效果也不會理想。所以要求構成課教師對所教的專業要能宏觀把控,要能理解每一個練習對于將來設計有什么作用,不同的專業練習的重點有所不同。如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對比、特異構成的訓練可以加強,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同學則應強調規律性骨骼的構成訓練,在立體構成中則更強調形式美的表現。
目前很多高校構成作業的展示交流還很不足,當然也有做得好的,如中國美術學院、江南大學等,他們有專業的基礎學院,各級領導很重視作業展示。一方面,要明確展示的目標和內容,做好細分展示,讓學生看到每一個項目的優秀作業,從而得到啟發。要讓同學們看到不同材料、不同動作、不同組合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另一方面,把基礎作業展示與設計作品一同展示,這樣學生能從中找到聯系,更好地理解構成的意義和作用,從而產生積極影響。
5.1補充視覺心理學的學習
構成中包含很多視覺心理學內容,如視錯覺、視覺流程、色彩心理等,但是這些內容分散在三大構成當中,不系統,不夠深入。教師應該有計劃更系統地加強視覺心理學內容的講解。可以參照阿道夫·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里的內容進行講解,如對點在畫面不同位置所產生的重量感是不同,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密集的設計和制作[3]。另外可以還有格式塔心理學內容也可以幫助同學理解群化構成及非限定性空間的設計。從基本的視覺原理去分析和理解,是學習構成的良好方法。
5.2加強現代藝術設計史的學習
眾所周知,構成教學或基礎教學研究的幾個開創人物是當年在包豪斯任教的藝術家,構成主義風格的作品更是直接地以抽象符號進行創作,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和設計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學設計的學生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定的藝術理論修養,而構成又可以是理解藝術理論的一個角度或方向。教授構成的教師要有相當的藝術修養和設計理論修養,即要深入地掌握藝術史又要掌握設計史,如此才能駕馭的了,才能做深入淺出的講解。
由于課時的減少和電腦制作的特殊效果,應該鼓勵學生用電腦進行輔助設計,如在做重復構成和色彩對比構成時,利用電腦來處理就要快捷得多,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效果;在做肌理訓練時用電腦特效常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電腦在構圖和位置變換等修改上要便利得多,所以合理的運用計算機來做作業是有益的。
現在構成設計教學中,一部分人注重設計理論,另外一部分重技巧,一部分人強調對形式的理解,一部分人強調對感覺的培養。無論如何都需要一個中間的環節,那就是作業的制作和交流,作為教師把每一個作業按排好,把一門課的作業安排好,做好課堂和課后的交流,這樣才有可能使構成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做好設計的基礎。
[1]王雪青.二維設計基礎[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趙國志.色彩構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付潔(1980.12-),女,江西南昌,講師,學士,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