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8)
《體育科研方法》微課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①
黃平
(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228)
摘 要:《體育科研方法》課程作為高職體育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一,目前適合學生輔助性學習的資源特別是契合移動學習、在線學習的信息化資源相對較少。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型教學資源——“微課”,已經在很多高校課程中得到推廣應用。結合《體育科研方法》學科特點和微課設計開發理論及其他學科微課制作的實踐經驗,探討微課在《體育科研方法》課程中的“任務驅動,問題導向,互動反饋”設計開發策略,圍繞教學內容“任務化”設計中的知識任務和技能任務選擇題目錄制微課。《體育科研方法》的微課資源更多應用在輔助性教學方面,既整合常規現實課堂教學也供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發展所用。
關鍵詞:體育科研方法微課設計應用
①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云南體職院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體育微課資源的設計與應用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J201463)。
自2011年以來,隨著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實施,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型教學資源——“微課”,成為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的重點和研究熱點。2013年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促使微課在國內的高等教育領域迅速升溫,廣大高校教師對這種新型資源建設和應用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有200多個體育類作品參賽,其中高職體育類課程多達70多個。高職體育院校教師需要借鑒眾多課程微課設計應用的經驗,嘗試把微課理論和實踐引入《體育科研方法》課程中,對《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微課資源設計開發策略和應用進行研究。
《體育科研方法》課程作為高職體育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一,旨在解決學生撰寫畢業論文乃至今后對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體育管理等領域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問題,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應用性、工具性和實踐性特點。在體育科研方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主要集中在教材、教案、講義、參考書、學習指導書、試題庫、作業、電子教案、CAI課件等傳統資源。適合學生輔助性學習的資源特別是契合移動學習、在線學習的信息化資源相對較少。雖然任課教師也會將PPT等傳送至學生QQ群中共享,但由于PPT往往是以課時為單位,學生很難從頭到尾重復瀏覽,也很難定位到疑惑或問題的片段,主題和特色不夠突出,交互性差、針對性不強;傳統錄制的“課堂實錄”式精品課程視頻教學資源,因資源容量過大過長,使用效率低下。
2.1微課概述
現在熱議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國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提出[1]。在我國,“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2]“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2]
“微課”的核心資源是微型教學視頻片段,還包含與所教學的知識點相配套的教學設計(微教案)、素材課件(微課件)、練習測試(微練習)、教學反思(微反思)、師生評論(微點評)、學習反饋(微反饋)等輔助性教與學內容。微課區別于傳統單一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但它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資源建設方式。

表1 《體育科研論文的基本結構》微課教學設計方案
微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1)知識內容少。一個微課只集中講解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問題。“微課”內容簡潔、點聚焦。
(2)視頻時間短。視頻長度一般3~8 min,符合視覺駐留規律和學習認知特點。
(3)資源容量小。其視頻格式一般為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易于網絡傳輸分享,可在計算機或手持移動終端運行,契合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理念。
2.2《體育科研方法》微課資源設計開發策略
2.2.1微課資源設計原則
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是以科學研究的過程來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科研過程一致,教學步驟與論文寫作步驟吻合,采用任務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相結合,“任務講解、任務訓練”“任務牽引、學做合一”,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所以《體育科研方法》微課資源設計時應體現“任務驅動,問題導向,互動反饋”的原則[3],緊扣一個“微”字。
2.2.2微課資源應用平臺
基于校園網的微課應用平臺尚未充分建立和運行,目前可將微課視頻上傳到QQ空間或微信群,借助班級QQ群或微信群建立即時互動的微課學習平臺。
2.2.3微課資源設計
(1)知識點選擇。
(2)微課教學設計。
微課資源的設計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微課的教學設計。根據選題進行微課教學設計,完成“微課教學設計方案”。例:(如表1)
(3)課件資源準備。
根據所選定的教學主題,搜集相應的教學材料和媒體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圖表、表格、動畫、視頻、音頻等。教師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等可現場拍攝視頻或制作動畫。
根據選題內容及前期準備好的教學素材制作“微課件”。用于錄制微課的PPT課件跟平時課件一樣,只是微課內容圍繞一個知識點來講解,講解時間一般不超過8 min。
2.2.4微課資源的制作(1)錄制方式選擇。
錄制微課的方式主要有:
淡水龍蝦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比較高,為了保障龍蝦養殖效率,加強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很有必要。首先,要選用產量高、抗倒伏能力強、病蟲害少的稻種;其次,施肥時要特別注意氮肥的使用情況,避免給龍蝦養殖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再次,在水稻出現病蟲害時,藥物最好施放在農作物葉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藥物對龍蝦養殖造成負面影響。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施肥還是施放藥物等,都要盡量避免在淡水龍蝦的蛻殼期進行。在日常的稻田管理過程中,要密切注意稻田的實時情況,為龍蝦養殖營造一個較為穩定的環境。
①攝制型。用電腦(內置攝像頭和話筒筆記本電腦最好)、DV攝像機、數碼相機、手機、攝像頭、話筒等設備,對教師及講解內容、學生學習的過程等真實情境攝制下來。
②錄屏型。通過錄屏軟件錄制PPT、Word、畫圖工具、手寫板等形式呈現的教學內容與過程,同步錄制講解聲音或旁白。
用于微課錄制的錄屏軟件很多,Camtasia Studio、Cyberlink YouCam、SnagIt等。其中Camtasia Studio 6是錄制微課較好的一款軟件,可以錄制電腦全屏或局部、PPT演示、教師講解的音頻視頻等,還有強大的視頻編輯功能,可對錄好的視頻音頻、攝像頭頭像等進行編輯。
(2)教學實施與視頻錄制。
第一,下載并安裝錄屏軟件。
第二,錄制視頻。在電腦屏幕上同時打開視頻錄像軟件和教學PPT(Word、畫圖工具或手寫板等),執教者帶好耳麥,調整好話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調整好PPT界面和錄屏界面的位置后,單擊“錄制”按鈕,開始錄制,執教者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微課的教學過程要簡短完整,快速引入課題,盡可能圍繞一條線索展開,內容講授線索清晰,總結收尾快捷。由于時間有限,語言的準確簡明顯得更為突重要。
第三,視頻后期編輯。對錄制完成后的教學視頻進行編輯和美化。一個完整的微課結構包括:片頭(字幕+音樂)+視頻(教學部分)+片尾。建議對于系列微課使用相同的微課片頭、片尾。視頻輸出格式主要有flv、mp4、swf等。
2.2.5教學反思
根據選題內容及“微視頻”教學后的效果制作教學反思“微反思”。
微課資源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與應用,微課在高職教育領域中所發揮的作用更多體現在知識重點、難點、疑點的輔助性教學方面,既整合常規現實課堂教學也供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發展所用。
3.1利用微課資源輔助課堂教學
“微課”不是傳統課程的微型化,也不是一般的文本、課件或圖片等資源,而是教師把知識點、重點和難點進行切割,將課程變成若干個“片段化”教學過程的視頻音頻展示,作為傳統課堂資源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微課以情景真實、短小精悍、主題明確同現實課堂教學緊密融合。
如學生在學習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等收集和整理資料的科學研究的方法時,各種方法涉及知識點較多,除了要理解一些核心概念掌握基本研究步驟外,更多的是要結合自己的選題選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并具體實施,觀摩別人是如何進行問卷設計、現場調查、實驗操作的可獲得一些間接經驗。教師可以將上一年級學生調查、觀察、實驗的現場錄制下來制作成微視頻,讓學生觀看這些微視頻“親臨”科學研究的現場、“參與”科學研究的真實活動。
3.2利用微課資源促進教學交互發展
受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有更多時間集中剖析某個知識點,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消化吸收。高職體育院校中受師資力量、大班制教學的限制,教師對學生的課后輔導一直是薄弱環節。一是學生沒有集中時段、集中地點上自習的安排,也沒有安排教師集中輔導,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教師和學生缺乏深度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二是雖然現在電話、QQ、微信等及時交流工具多樣渠道暢通,實際上只有少數學生會在QQ上提問。利用微課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下載或點播重復觀看,同任課教師或學習同伴在線交流討論,教師及時對問題反饋,實現及時性交互性的在線協作學習。
3.3利用微課資源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智能手機在學生中的普及以及無線網絡的無縫覆蓋,移動微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逐漸得到高職院校學生的認可。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計劃和個人需求,對“自助餐式”微課資源的內容進行選擇學習,或“查缺補漏”或強化鞏固知識,滿足學生對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3.4利用微課資源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微課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為微課的開發過程是對課程的再認識和再研究過程。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的過程中,首先要對課程進行分析,找到課程的若干個教學重點難點,分析這些知識點與課程總體的關系,考慮這些知識點是否適合開發成微課,考慮制作微課的素材是否具備,考慮開發和應用的平臺以及微課的格式、編寫教學設計等。教師不僅要掌握單個知識點的微課設計方法,更要掌握學科系列化微課設計方法與策略,還要掌握微課視頻制作技術。通過微課制作和應用,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課程的整合能力,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學條件的改善,以微視頻為主的多種教學資源構成的“微課”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必將會在更多的學科中得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2]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
[3]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7.
[4]黃平,合春燕,司文琴,等.“任務化”的高職《體育科研方法》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4(4):206.
作者簡介:黃平(1966—),女,重慶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b)-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