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峰(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廣東廣州 510500)
郴州市城區中小學跳繩運動的現狀調查①
王石峰
(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廣東廣州510500)
摘 要:該文以郴州市區中小學的跳繩運動為切入點,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郴州市區跳繩運動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即郴州市區中小學跳繩運動參與人員的基本情況、參與動機、時間安排、課內開展情況、教師常用的訓練手段與方法等內容。旨在促進城區跳繩運動的開展,平衡體育教學項目參與結構,促進郴州市中小學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進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推進我國學校體育科學建設及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郴州市中小學生跳繩開展
跳繩可跳出多種花樣,需要手、腳協調配合,并富有較強的節奏感,玩起來頗有興趣和吸引力,絕無枯燥無味之感[1]。因此,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也很適合在中小學開展,而且跳繩是一項消費低,又不受場地與器材限制的運動,能吸引收入不高但酷愛運動的人,對于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1.1研究對象
以郴州市城區6所學校為研究對象,分別是郴州市湘南學院附屬小學、郴州市市六中、郴州市涌泉小學、郴州市市蘇園中學、郴州市市工業交通學校和郴州市市北湖實驗中學。
1.2研究方法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相關期刊及查閱有關城區中小學跳繩運動方面的著作及文獻,并對有關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為該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和方法上的指導。
1.2.1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內容的要求,針對郴州市6所學校設計一套問卷表,對6所學校發放120份問卷,回收110份,回收率91.67%,其中有效問卷103份,有效率為93.64%。
1.2.2數理統計法
該研究運用SPSS17.0版本的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對郴州市城區中小學跳繩運動相關信息進行數據進行錄入,對有效數據進行了整理與分析。
3.1郴州市中小學生課內外跳繩運動的參與率
課內外跳繩運動的參與率,是反映中學生參加跳繩運動是否具有連續性和經常性,以及對跳繩運動的熱愛程度[2],是學生能否借助參與跳繩運動達到健身健心、放松的重要指標。借鑒盧元鎮編寫的《中國體育社會學》一書中對體育人口的界定及群眾體育理論,將在參加頻度每周為3次以上者(含3次),界定為經常性參加者;將參與時間、頻率不能達到經常性參加者標準的定義為偶爾參加者;將課外時間不參加跳繩運動的定義為不參加者[3]。
從表1獲取的數據整體上看,女生的參與率大于男性的參與率,說明女生相對于男生來說比較喜歡跳繩運動一點,并且主要參與人群在13~16歲之間,其中,女生16歲以上的學生參與率僅為12.9%,這與學生性格和所處的身心發展階段存在很大相關性。總體來說,中小學生課內外跳繩運動參與率偏低,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參與跳繩的差異性明顯。

表1 中小學生課內外跳繩運動參與率(n=103)

表2 中小學生課內外跳繩運動的動機、興趣(n=103)

表3 中小學生課內外跳繩運動的競賽活動(n=6)
3.2學生參與跳繩運動的動機與興趣
運動動機是指推動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與身體鍛煉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學生不會無緣無故參加體育活動,當他們從事某種活動時表明他們一定產生了想要運動的愿望[4]。課內跳繩運動的動機直接關系到中學生對課內跳繩運動的參與情況。下面對郴州市六所中小學參加課內跳繩運動動機、興趣進行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顯示,在興趣上,兩極分化明顯,有35.9%的中小學生喜歡參與跳繩運動,而有24.3%的中小學生對此沒有興趣,有點興趣和無所謂的態度相隔不大;在動機上,選擇增強體質、消磨時間、人多好玩占據前三位,分別達到了占總人數的43.7%、20.4%、16.5%。總體上講郴州市中學生參與跳繩興趣差異集中,運動的動機明確,較為積極、理性化。但也有小部分學生參與課外跳繩運動的動機不明確,對參加跳繩運動的動機理解存在誤區。據了解郴州市的中學里面并沒有跳繩將納入考試科目,只有附屬小學有此考試科目,而且有些小學生參與動機是應付體育考試。
3.3中小學課內外跳繩運動訓練的組織形式
目前郴州市各中小學課內外跳繩運動訓練的組織形式主要有與同學朋友一起鍛煉、個人獨自鍛煉兩種常見的組織形式[5],極少有教師組織訓練。調查結果中表明,在總數為103的學生當中,有74人與同學一起鍛煉,占調查總數的71.2%;個人獨自鍛煉的有16人,占調查總數的15.5%;體育教師組織鍛煉的有13人,占調查總數的13.3%。學生不僅參與次數不多并且每次參與運動的時間的曲線圖幾乎與次數相持平,從側面表明學校對課外跳繩運動的開展重視程度不夠,結果導致中小學生對學習跳繩知識與運動技術、增進健康、提高素質、鍛煉綜合能力的實踐平臺很低。
3.4中小學開展課外跳繩競賽活動的情況
競賽是體育的調味劑,是體育水平的展現的平臺,訓練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競賽。在班級比賽中,除郴州湘南學院附屬小學一年開展二次外,有2所學校一年只開展一次,另外市六中、市工業交通學校都不開展;在全校性比賽中,除北湖實驗和市六中之外其他學校一年開展一次。結果表明郴州市各中小學組織跳繩競賽活動偏少,淡化了班級全校性比賽,這對于學生跳繩興趣的培養和中小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產生負面的影響。
3.5教師一般采用的訓練方法與手段
3.5.1普通單人跳繩
(1)跳繩基本技術方面:跳繩可分為單腳著地和雙腳著地,開始入門時,不用繩子,先練習雙腳踮起原地跳,同時落地前注意微屈膝,著地緩沖,然后再單腳原地輪換跳,發展學生的前腳掌的承受能力。
(2)速度方面:個人一般是采用快速跑臺階來增加頻率以及一分鐘快速跳,以跳的個數多少作為評定。
(3)耐力訓練:個人原地跳繩堅持的時間或者是給定個數看跳完所花費的時間。集體以8字繞環形接力跳或者是集體原地跳直到有人失誤。
3.5.2集體跳繩
集體則一般先采用2人搖繩1人跳,先三個慢的,然后再漸漸加快,然后再跳的人數逐漸增多提高跳繩者之間的默契。多人訓練和單人跳繩差不多,都是先教會學生基本跳繩動作,只是集體跳繩比較注重多人的配合,搖繩2人對面站立,手持1條長繩同時向1個方向搖動,其他運動員排隊依次連續從1搖繩人邊跑向搖動的繩子并跳過,再從另1搖繩人身后繞過重復上動作,使整個跑動跳躍過程形成1個8字形[6]。教師的練習方法為分組練習法,進行分組跳繩進行練習,8~10人為一組,人數由少到多依次進入,另外兩人搖繩的頻率由慢到快,最后穩定,并記錄好每組的跳繩時間。
郴州市中小學生課內外跳繩運動開展情況不容樂觀,參與率偏低且女生多于男生;學生都喜歡體育課但是不喜歡體育運動,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不明確,內部動機不強;學生的自主訓練的意識比較差;教師開展跳繩訓練的方法比較單一,致整體跳繩效果不高,一般的都以發展學生素質為主,加強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方面的練習;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且各中學課外跳繩競賽活動偏少。建議教師應該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將跳繩這種簡單實效性比較強的運動項目納入課堂教學,重視跳繩運動的地位,加大對跳繩運動項目的投入、提高跳繩的重視程度,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競賽的激勵作用,擴大參與面,加強思想教育,利用正確科學的方法改變參加課內外跳繩運動的動機,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參與運動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葉友紅.跳繩運動教學安排[J].中國學校體育,2001(5):35.
[2]汪浩.跳繩鍛煉對大學生情緒、睡眠健康的干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6):80-83.
[3]何金華,王文生.跳繩對14~15歲少年協調性影響的實驗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3):78-79,95.
[4]朱應明.跳繩、踢毽子、跳皮筋等鍛煉時運動負荷量初探[J].四川體育科學,1999(3):33-35.
[5]呂建峰.花樣跳繩:三人三繩三角形跳法[J].中國學校體育,2006(12):46-47.
[6]張冀.跳繩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報,2008,28(1):232.
作者簡介:①王石峰(1989,5,6—),男,湖南永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網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b)-0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