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向隅
中國鞋企,北上還是西移?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各制鞋基地由于土地控緊、資源緊缺,加之人工、原材料成本快速攀升,東部鞋企包括一些在沿海扎根多年的外資鞋企開始逐步向東西部轉移或往東南亞國家外遷。是南鞋北上還是東鞋西移?中國鞋業在近十年最具規模的大遷徙中實現著戰略轉移。
文四川/向隅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制造業亦在不斷隨著發展而轉移,尤其是對成本極其敏感的制鞋業,從未停止過區位轉移并逐層推進。就世界格局而言,鞋業轉移呈現出從相對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到次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再由次發達的國家或地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特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制鞋業先是從北美轉移到中美和南美,從歐美轉移到日本,隨后轉移到韓國和中國臺灣,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轉移到大陸東南沿海,同時,也有部分臺企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珠三角的制造成本快速攀升,一些在珠三角扎根多年的外資鞋企開始掀起新一輪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亞洲國家外移的熱潮,也有一些內遷。中國鞋業由此出現“南鞋北上、東鞋西移”的壯觀景象。
■世界格局正處于動蕩時期,鞋業發展應因時制宜

[政治局勢和國民生活工
作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何,東南亞國家能否滿足企業穩定生存發展的要求以及對待企業是否能夠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和扶持,這些都鞋企在轉移之前必須要考慮的重要條件。]
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工、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訂單的減少,土地控緊、資源緊缺、勞動力成本增加,東部地區制鞋企業,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鞋企,紛紛把目光轉向中西部和東南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地區,以尋求制鞋企業發展的新的世外桃源。人力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國家吸引了眾多制鞋企業的目光,成為許多鞋企爭先恐后占領的發展“制高點”。但是,經過近十年的轉移發展,東南亞國家除了低廉的人力成本這一優勢之外,各種不利制鞋企業發展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由于宗教信仰、政治立場甚至是生活習慣的不同,給轉移到東南亞的鞋企帶來了諸多新的困惑,一些令整個行業為之側目的“大事件”頻頻發生在落戶東南亞國家的鞋企。
2013年12月24日,柬埔寨的罷工風波讓很多遷移到當地的鞋企還心有余悸時,不到半年時間,越南又爆發了“5·13暴力打砸中資企業事件”。大量越南民眾沖進胡志明市北方平陽省的臺商聚集區,見到華人就叫囂攻擊;并且前往各大外資廠商投資的工業區抗議,闖進多家臺商的工廠,看到設備就砸、搶、破壞,至13日當地時間晚上7時,已經發生3波攻擊。最先抗議對象是大陸投資廠商和大陸管理人員,最后殃及到全部臺商、港商,給企業里的陸干、臺干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應該說,在鞋企轉移前期的考察中,轉移地的政治局勢和國民生活工作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是必要考慮的重要條件。東南亞國家能否滿足企業穩定生存發展的要求?對待企業是否能夠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和扶持?這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
以“熱門”承接國越南為例:在越南當地政府對內外資企業待遇存在不小的差別,例如在水費、電費等基本成本方面,外國廠商所負擔的費率也均高于本國廠商,使得不少外資采取與內資聯營的方式經營,以規避這些不合理的規定和制度。在越南,很容易組織一場罷工。越南工會力量很強,每個工廠都有工會,還有管理工會的政府組織。只要工會傾向于員工的利益,政府就會顧忌工會的意見。工會大多保護工人的利益。越南政府對罷工有嚴格的規定,比如進行申請,得到審批后才能罷工等等。但工人們并不依法行事。而且,只有司法機構才能認定罷工是否合法,在認定之前,公安不得介入。
越南工人的勞動效率和技能都比中國大陸要低。據最新統計,到2014年越南總人口約為9 000萬,男性占50.2%,女性占49.8%,其中大多數都缺乏工業技能的訓練。在全國工業區內就業的人員中,只有5%的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技術人員僅占4% ~5%,經過培訓的工人也只有30%,只能從事簡單勞動的工人60%。轉移來此的鞋企,不得不大量使用“陸干”和“臺干”,這對轉移企業來說無疑有一筆不小的開銷。近年來,由于東南亞國家不時膨脹的反華情緒,外派的“陸干”、“臺干”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再者,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配套、當地政府的各種不平等政策以及民眾的普遍受教育程度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而這些條件都是鞋企在轉移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
問題。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挑戰著政治經濟。近年來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代工的運動鞋生產巨頭逐年壓縮在珠三角的生產線,很多鞋企一邊往安徽、江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一邊往東南亞國家轉移,其中在越南、印尼的生產線呈逐年上升態勢。但是,動蕩的東南亞局勢,使得依賴亞洲國家生產的耐克、阿迪達斯品牌也感到了危機。越南爆發的“5·13事件”,導致許多華人工廠暫停生產,全球鞋業供應鏈受到了制約,為耐克和阿迪達斯供貨的世界第二大運動鞋制造商“裕元”也關門停業。“裕元”原本想“狡兔三窟”,把阿迪達斯產品的生產轉移到越南,沒曾想在越南也遇到了新的麻煩。
東南亞國家就制鞋行業來說,在產業鏈的完整程度、工人的制鞋技術和熟練程度上與中國沿海地區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此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人口相對較少,也承接不了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但是其廉價的勞動力卻是尤為顯著的優勢。對企業來說,發展的基本前提就是生存,只有穩定和諧的社會生存環境才能為發展奠定最初的基石。

■國內穩定的生存發展環境,成為承接鞋企轉移優勢
[國內的政治、宗教環境能夠得到有力的保障,企業在國內的發展不會受到大環境的傷害,企業的發展能夠得到最基本的保證。相比東南亞,中國投資環境以及工人素質等更占上風。]
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且是唯一有可能對美國主導全球的超級大國地位構成挑戰的國家,世界大國的地位無可撼動。中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決定了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中國都將會是最安全、最穩定的國家之一。國內的政治、宗教環境能夠得到有力的保障,企業在國內的發展不會受到大環境的傷害,企業的發展能夠得到最基本的保證。相比東南亞,中國投資環境以及工人素質等更占上風,盡管國內個別工廠也曾出現過停工,但主要是公司自身內部管理問題引起,而非政治等外部因素,而且最終都得以圓滿解決。不僅如此,國內物流交通的便捷程度、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后勤配套的完整程度也是東南亞國家在短時期內無法相比的。此外,近年來中國中西部城市為加快發展建設,招商引資的力
度和給予企業的優惠政策遠超東南亞國家。
我國制鞋產業目前是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沒有壟斷。東部的鞋業從最初的起步階段到現在的頂峰時期,經歷了20余年的發展在逐步壯大。鞋業在東部某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要讓位給那些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無污染行業以及城市服務性行業。對于我國來講,由于區域廣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豐富,鞋業就會象第一次、第二次轉移一樣,必然由成本高的地方向成本低的區域轉移。所以,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勞動力等成本的上升,鞋業的利空減小,為尋求高收入或高回報,轉移成為必然趨勢。
既然轉移勢在必行,那么往哪里轉?怎樣轉?是每個企業主必須要考慮面對的問題,只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盡量親自前往實地考察和調研,不能盲目跟風,才能在千萬條道路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由于產業轉移對承接制鞋轉移地區的產業配套、勞動力、政府職能、物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制鞋企業在遷往中西部,經過初始階段的快速發展之后,很快遇到了發展瓶頸,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單個企業轉移的力量比較薄弱,轉移的行為只是單純的企業行為,假如能以某一個組織機構的行為來操作,將轉移的企業聚集起來,做成一個小的產業集群,相對單純的某一個企業行為來說,力量必然會強大很多,發展的空間也會大很多,產業鏈的配套也就相對容易的多。另外一方面,當企業以小的產業集群來集體前往某地時,政府對相關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也就必然會更大,由政府、協會、企業共同將工業園打造成為員工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的園地,并將大大減少員工的流失。
可以說,制鞋行業的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產業轉移從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演變成幾個企業,一個地區的共同行為。制鞋產業轉移從政府的主導作用向企業主導作用轉變。在產業轉移的初期,都是政府通過舉辦洽談會、推介會,或是出臺促動地區間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辦法,來助推產業轉移的機制,加快產業梯度轉移的步伐。近年來,隨著制鞋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很多企業主動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地區投資生產。政府也加大了服務功能,不再直接干預制鞋企業的轉移。
有專家預測,在未來制鞋行業的轉移中,以縣為單位,組織成立十萬人以內的工業園將會是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中小規模的產業集群既能夠消耗當地的富裕勞動力,又不至勞動力供不應求,造成企業的缺工情況出現。這種模式不但能最大程度的滿足企業的發展要求,又能最低限度的降低企業各方面的成本。
在近年來鞋企轉移的大潮中,選擇往國內遷移的鞋廠主要集中在我國中西部各省。其中江西省已經成為珠三角制鞋行業的轉移首選地,許多國際知名的鞋業龍頭企業都紛紛來到這里,除排名第二的國內女鞋制造企業華堅鞋業之外,全球最大的制鞋企業臺灣寶成集團也落戶上高縣,并計劃把上高裕盛公司建成擁有5萬名員工的巨型制鞋企業。
在制鞋產業轉移過程中,川蜀大地是珠三角很多鞋企最為關注的地區之一。四川首先具備人力成本優勢,在用工成本上,四川要比沿海地區低20%左右;其次是產品配套優勢,對生產中低端產品的鞋企來說,原輔料及配套基本能在
當地解決;再就是人力素質優勢,四川在外務工人員超過2000萬,其中相當部分從事制鞋業,廣東制鞋企業中60%的管理人員為川籍,30%的工人是四川人。除此之外,四川交通日益便利,省內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完善,皮革檢測中心、西南鞋材交易中心、中國西部皮革城為四川鞋提供了完善的配套。國內制鞋業重要的研發設計及檢測中心、貿易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中介服務中心,產業基礎和完善的規劃,為四川承接東部鞋企轉系搶占制勝先機。
隨著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和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實施,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把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工業化、實施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湖南省財政設立了扶持加工貿易專項資金,并逐步擴大資金規模。湖南省承接產業梯度轉移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呈現出了部分加工制造業由沿海向該地梯度轉移的良好趨勢。目前,湖南已成為繼江西、四川等地之后的第三大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選擇地。

■以川蜀為基地,東鞋西移邁入階梯性歷程
[產業轉移對承接制鞋轉移地區的產業配套、勞動力、政府職能、物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鞋企外遷之路并非平坦,從我國鞋業的長遠發展看,東鞋西移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和推動都是階梯式的。
世界鞋業發展經過了兩次較大規模的轉移,第一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第二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每次轉移大約需要15~20年的時間。但是自從轉移到中國大陸以后,馬上再次轉移的趨勢已經放緩,到目前為止,鞋業轉移的愿望并不十分迫切,因此鞋業西移的過程不像前兩次轉移那么迅速。按說鞋業在東部發展了20多年,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應當在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下,挺進西部的速度更快,但從2003年奧康鞋業在重慶璧山落戶,東部鞋企到西部落戶的數量并不象人們想象的那樣遞增。也就是說東部大部分的企業在“東鞋西移”上選擇了謹慎的態度。從我國鞋業的長遠發展看,東鞋西移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東部沿海的制鞋行業在飽和的情況下,進入川蜀地區,當川蜀地區制鞋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接近飽和時,也必定會向周邊更加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地方擴張和遷移。西部制鞋行業將會以川蜀地區為基
地,向周圍的云南、貴州、陜西南部等區域輻射。
東部大規模的鞋類生產廠房、國際領先的生產設備,不僅具有硬件上的優勢,而且在軟件上,東部有國際化的管理思路和營銷網絡,想要將管理思路西移、整個營銷網絡西移則絕非易事,成功地構建一個營銷網絡,并在當地擁有一定地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鞋業西移不會是在西部任何地區都會出現,而是首先轉移到西部具有一定基礎的區域,而且每個階梯都要經歷10~15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當第一個階梯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再次向經濟更加落后的第二個區域轉移,形成國內鞋業的三個階梯。因此一些西部地區想要發展制鞋業,必須加快自身的建設,以適應制鞋產業發展的需要,就必須為鞋業轉移提前制造有利條件。近年來,四川省相繼建設了“成渝制鞋工業園”等完善配套的鞋業園區承接遷移的鞋企。良好投資環境的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13年3月24日,四川省在成都召開了制鞋產業升級轉移推進會,來自社會各界的鞋企負責人、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鞋業轉移和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強化人才、環境和配套設施的建設上的基礎上,為鞋業產業升級轉移和國際化發展戰略提出了全新的發展路徑。
地區要發展制鞋產業,制鞋產業的發展必然要帶動地區的發展,它們之間是一個相互制約、聯動發展的過程。制鞋產業的發展是要看基礎的,包括勞動力、技術、產業鏈條、原料、投資環境、政府態度等,相應西部地區發展制鞋產業,也必須滿足上述的要求。只有這兩者經過一定的磨合期,能夠相互融合時,該產業才會向該地區轉移。由于每個產業其構成由多個環節連接而成,而每個環節都會得到響應的發展,最后形成以制鞋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和開拓更多的市場機遇,因此鞋業向西部的轉移,必定為西部大開發帶來歷史機遇,將帶動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解決三農的相關問題,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現在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年代,也是協作競爭、結盟制勝的年代。對于制鞋業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要降低成本,就必須依賴企業規模的優勢。所以鞋企業必須走聯合重組、資源整合的道路,打破單槍匹馬的狀態,確立協作競爭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文化。將鞋類制品的生產基地建設在西部,不但有效地節約了生產成本,而且還能夠利用西部廣闊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不斷拓展原有的生產,實現制鞋業的二次創業。
制鞋產業轉移,一方面給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另一方面對承接制鞋轉移地區的產業配套、勞動力、政府職能、物流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省皮革行業協會理事長李開華告訴記者,在“東鞋西移”戰略中,四川省內的城市新規劃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讓原來集中在城市的鞋企也不得不轉移,各地都想在市場中占一席之地,積極的態度是好的,但無序地爭搶和轉移并不能為產業和地方的健康發展帶來好處。所以說,鞋企外遷之路并非平坦,制造業需要發揮產業集群的效應,生產配套的形成也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但不管從客觀規律,還是中國制鞋行業的現狀上來說,制鞋產業轉移是中國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產業承接地應以誠信的態度、優質的服務、務實的作風與企業一道攜手并進、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