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彬,張婧(通訊作者)
社會學習理論下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及引導策略探析
陳銘彬,張婧(通訊作者)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對促進大學生社會化具有其獨特的功能作用,但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困境,影響了大學生社會化正常進程。作為政治行為研究方法中重要分支的社會學習理論應引入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研究中,指導高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社會學習理論的視角,我們應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向社會開放,促進校園文化的系統性,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提升校園文化的理論檔次,從而實現大學生的社會化。
社會學習理論;校園文化;大學生社會化
人的社會化主要是指人從無知的個體經過不斷的學習,逐漸掌握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技能及基本規范,從而適應社會需要、融入社會發展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階段,通過與外在環境發生互動,逐漸內化成社會規范,不斷適應及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大學生社會化本質上就是從“校園人”到“社會人”過渡的過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而如何認識其強化大學生社會化的功能作用,其存在哪些困境影響了社會化正常進程以及如何融入社會學習理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筆者試對這些問題作基本的探析。
(一)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促進功能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的一種亞文化,主要是以高校地理范圍為界限的局部區域文化,是以師生為參與主體、具有顯著文化創新與時代傳承特性的群體文化。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導向、熏陶、塑造、調節等作用,對于大學生社會化,也同樣具有積極的促進功能。我們可以從其四個層次來具體分析。一是高校的物質文化能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物質環境的需要。高校中的物質設施,如校園各類建筑、教育教學及生活設施等硬件環境,都是現代城市物質生活的體現。大學生,尤其是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大學生,能通過高校各種物質設施的使用,增強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從而縮短高校與社會的距離。二是高校制度文化能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規范的需要。高校的各種規章制度規范著師生們的行為舉止,保障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同時也要求大學生們必須嚴格遵守規章,以通過對制度的認同,來接受制度的約束,達到行為自由。認同與遵守學校制度,就是大學生養成社會規范的體現。三是高校行為文化能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行為的需要。高校的行為文化是大學生學習生活、教師教育、學校管理及師生間各種行為規范的綜合體現。大學生生活其中,自覺地受著高校行為文化的影響,并在與教師、同學、管理者發生人際關系互動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為人處事方式方法,并在觀察與模仿他人過程中,自覺向他人靠齊,從而強化出符合社會需要的行為舉止與人格規范。四是高校的精神文化能提升大學生道德情操。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前三層文化的外在體現,具體表現著廣大師生的精氣神。通過精神文化的熏陶,使大學生能自覺強化理想信念,提升自我精神面貌與內在氣質。這些內化、持久、穩定的思想認識與氣質是社會急需,是大學生們所獨有的精神。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境影響大學生社會化進程
文化育人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基本功能。在當前實踐中,高校校園文化受客觀外在環境與自身特性制約,其建設存在著諸多困境,使得大學生社會化進程難以順利開展。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相對封閉性,使大學生難以獲得更多社會環境的適應教育。以校園圍墻為物理界線的校園文化,人為地與外在社會文化進行了隔離,使校園文化成為孤島文化、書齋文化。生活在其中的大學生接受與內化的文化,更多是被抽象、概括化的,而社會中的復雜多樣文化卻接觸不到,這使得大學生們步入社會后,可能出現以書本的理想社會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從而延緩了社會化進程。二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相對純潔性,使大學生獲得社會挫折教育機會相對缺乏。與其相對封閉性密切聯系,校園文化的相對純潔性也顯而易見。高校發揮著緩沖隔離作用,使一些消極腐朽及各類民粹主義、社會思潮被阻擋在外。高校校園文化雖使大學生獲得更多的正面教育,但也降低了大學生社會挫折接受的免疫力。三是高校校園文化更強調工具理性的教育,使得大學生社會人格與理論教育出現不足。大學開展的是高層次的專業教育,專業性、理論性、實用性是大多高校追求的價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教育,使得高校更加強調專業知識與勞動技能的培育,而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職業操守教育等軟性價值理性容易被忽略,使得大學生難以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格素質。四是高校校園文化更強調群體性教育,使得具有特殊個性的大學生社會適應性降低。大學生是以群居狀況在高校中表現的,對群體性的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依據。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容易形成群體文化教育,即注重用宏觀群體文化和場所文化教育學生,如班級文化、社團文化、寢室文化等,因而出現對學生個體的差異及因材施教重視不足,使個別大學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生活。
(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要旨
在傳統的政治與行政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研究與制度主義研究交集其中,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行為主義主要是針對個體行為進行研究的理論,在其歷史發展中,又先后經歷著舊行為主義與新行為主義研究。社會學習理論正是新行為主義研究的主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是運用教育心理學的視角對行為主體進行研究,從而得出一種新的思維框架與理論體系。一般認為,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是這一理論的主要創始人。社會學習理論又稱為模型模仿論,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人類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人并非通過操作才學會行為,而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行為的模式獲得知識、技能和行為習慣的。一般而言,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包括有四個層次的理論體系。一是三元交互理論。班杜拉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實現不是單一的依靠認知和環境,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即人的行為、認識與環境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二是觀察學習理論。人為什么能掌握某些技能與操作,班杜拉認為,人主要通過觀察的方式來強化自身行為的養成。一般可以是直接觀察他人的行為,進而對行動進行認知與學習,也可是直接地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掌握技能。觀察學習過程又可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復現過程與動機過程等四個環節。三是自我調節理論。在班杜拉看來,自我調節是個體的內在強化過程,是個人將自己對行為的預期和現實的行為進行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理論認為可通過內部自我認識的深化而調節,也可通過外部的刺激來調節。四是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又稱“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等,它是指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時的自我把握、勝任感及自信等方面的感受,其來源可能來自如成功經驗、替代經驗、社會勸導等,從而引起個體的自我心理調節。
(二)引入社會學習理論的分析框架
社會學習理論主要針對行為主體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的理論,既包含個體的心理特征,也包含群體的心理特性。根據其四個層面的子理論,我們認為可以把其引入到校園文化與大學生社會化的互動關系中,使其成為我們分析研究問題的理論歸依。當前,對于大學生社會化,不同學者研究得出各不相同的結論,其中內蒙古學者張曉宇認為,對應大學生社會化的目標,大學生社會化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專業知識技能社會化、社會技能社會化和人格社會化三個部分,除專業知識技能的社會化是大學教育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之外,其他方面往往因社會時代特征而在重點內容上有所變化。我們認為這一概念梳理較為代表性,可以作為本文的分析內容。在此,結合社會學習理論的內容及大學生社會化的三個方面技能,我們試給出引入此理論的分析框架(表1)。在這一框架中,我們將主要運用其四個子理論作為分析工具體,分析校園文化的作用方式,進而產生相應的素質。其中,如依據三元交互理論,校園文化可通過學習、實踐及參與等方式,讓大學生正確處理好個體認識、行為舉止及環境適應的關系,從而培育出大學生良好的社會技能、專業技能與社會人格。相類似,其他三種理論也能融合到具體的校園文化作用方式中,產生相應的大學生素質。當然,這一框架也不一而足,可能交叉融合,也可能單獨表現。
社會學習理論為我們認識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一種新視角。基于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一些方面加以強化,縮短“校園人”到“社會人”的進程,以更好實現大學生的社會化。
(一)打破封閉的校園文化格局,引進開放的社會文化,為大學生社會化構建豐富的交互環境
班杜拉認為三元交互理論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基礎,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是互動的,其中環境是一種潛在因素,它能部分地決定著人們的動機、影響人的認知,進而決定著人的行動方向。比如,一個在國內不注重文明禮儀的人,到了一個高素質的國度里,受他人的影響,此人也能逐步改變對文明禮儀的認知,改掉壞毛病。這充分表現出環境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環境的調適,讓大學生們在校園中就能認識與接觸到“準社會環境”,從而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在上文中我們也分析到了當前校園文化的相對封閉性與純潔性,使得大學生們備受“溫室”保護。所以,我們可以從校園文化的開放性方面入手,打破校園文化無形的籬笆,把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一角落,通過網絡、文娛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把社會的先進文化引進校園,讓大學生們在校園中就能感受到社會大環境,在此環境中能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能模擬實境進行參與,進而檢驗大學生專業技能,構建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技能與人格。
(二)堅持校園文化的系統性,提供多元的觀察學習模式,促進大學生技能提升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信息在心理認知強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一個人可通過直接的觀察或親身實踐,掌握更多更豐富的信息。其過程可能包括對行動的細致觀察、反復的練習、過程的復現及保持著高昂的熱情等。這一理論給予了我們一個啟示,即可以通過教育引導或行為規范,使得人們能按正常的規范來保持行為合乎外在環境的需要。在社會化進程中,大學生的社會技能與專業技能應可以通過觀察學習而提升,如觀察他人如何開展行動,也可以通過自己參與實踐從而實現信息掌握的過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可以堅持其系統性,通過其促進各子元素的相互聯系而實現,如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想教育活動和文娛活動,給予大學生們觀察機會。同時也可開展一些教育、科技與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增進對社會技能與專業技能的信息掌握,加快社會化進程。
(三)開展豐富的文娛活動,促進個體的自我調節,實現大學生良好習得性行為
班杜拉認為,人并不是都為個人偏好而行為,人的行為絕大部分是通過人的內部調節。自我調節主要靠認知系統完成的,如一個人能通過對未來預期目標的樹立,調節近期的行動。我們可以利用其自我調節理論來促進大學生個體的習得性行為養成。論述至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可以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娛活動來促進大學生強化自我調節,如通過先進典型報告會、先進人物的宣講會、英雄事跡宣傳等活動,讓先進人物成為大學生的示范性目標,進而促進大學生在生活中經過反復地練習,形成目標個體似的人格。在這方面,我們還應注重反面典型的教育,正如班杜拉認為,通過外在刺激,不斷地對個體進行矯正,形成規范的行為舉止。因此,我們應適當地對一些違紀違規現象進行嚴肅處理,對社會不良行為與越軌問題進行態度鮮明的批判,從而引起大學生的警醒與反思。
(四)構筑校園文化理論高地,強化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大學生人格社會化
心理的不斷深化與調節是自我效能感培育的重要方面。社會學習理論特別強調反省的自我能力,這一能力使人能分解自己的思想過程,不斷論證獲得體驗和思想,構建起知識系統,促使個體認知發展成熟。在上文中,我們也論述到了大學生社會人格與理論教育的不足,筆者認為,根源就在于對大學生的我自反思、陶冶激勵及心理調節不夠。要想讓大學生的社會人格不斷成熟,適應社會需要,筆者認為,應構筑好校園文化的理論高地,即增加校園文化的高雅性,提升大學生社會化的檔次。我們可針對不同學生層次加強不同理論的教育與灌輸,如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馬列主義理論的教育,高年級則開展社會先進文化的熏陶。這方面,理論輔導報告、研討會、專題講座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同時,還應針對當前社會盛行的各種腐朽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及時開展反思教育,從而增強大學生思辨能力。
[1]李帆.校園文化與大學生社會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2]傅永春.推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校園文化引導策略構想[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5).
[3]江群翔.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社會化障礙[J].寧波大學學報,2000,(4).
[4]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M].陳欣銀,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5]阿爾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索原]
陳銘彬,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副研究員;張婧(通訊作者),廣西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講師,廣西南寧530006
G64
A
1004-4434(2015)05-0166-04
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廣西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DSZ006);2013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研究課題“大學生黨員“中國夢”教育問題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2013LSZ010);2014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政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培養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模式研究與實踐”(2014MSZ011);廣西高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專項課題“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SBD14ZC02)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