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宏如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主義”,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即獨有的概念、觀點和邏輯體系,包括立場、觀點和方法, 成為指導人們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為了防止后來繼承者教條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多次明確反對構建所謂的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反對構建理論體系,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德國古典哲學在體系構建方面存在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時,其中一個重要的矛頭就是針對德國古典哲學用理論體系來想象和裁剪事實的做法。 在對自然界的認識上,德國古典哲學家不了解自然科學的發展, 而是用概念和邏輯去推演和想象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 這樣構建了一個無所不包的自然哲學體系,但這個自然哲學體系與真正的自然界發展規律差距甚大。 黑格爾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自然哲學只能這樣來描繪:用觀念的、幻想的聯系來代替尚未知道的現實的聯系, 用想象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臆想來填補現實的空白。 ”[1](P246)
二是體系構建對客觀研究的損害。 正是以體系的面貌來約束和裁剪現實,體系體現是概念和邏輯的演繹,而現實則是豐富和發展的;體系是僵硬的,追求體系的完整必然會用觀點去束縛和要求現實。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論及“但是,體系要求這樣,于是,方法為了迎合體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1](P229)。 可見,在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很容易出現只注重思維邏輯的抽象性而忽視現實實踐豐富性的問題,最終往往是為了所謂的理論圓滿而使研究者喪失研究的客觀立場和科學方法。
三是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系是研究的關鍵而不是理論體系的構建。 作為反映事物內在聯系的理論,作為對客觀事物的思維認識,理論的體系性也有必然性。 但是,事物的變化和存在聯系的復雜性使理論體系遠遠不能承載對事物的全面反映。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自己的思想和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反映,其理論的內在聯系和體系結構不過是外在事物的客觀聯系的反映。 “可是希望讀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種見解之間的內在聯系。 ”[2](P340)理論的體系化是理論固化的表現, 而事物研究的關鍵是要堅持對客觀事物用聯系、變化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用理論去裁剪客觀事物。
學者和革命家們一般都認可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一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問題的世界觀、方法和基本觀點本身就自成體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確實有自己的立場和原則,有自己的邏輯和敘事風格。 雖然早期思想及晚期思想有所變化,但基本是發展而不是轉向,是一個人面對復雜事物認識的深化。 馬克思恩格斯用一貫的觀點研究了各個領域,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研究的方法, 這就是一個理論體系。馬克思還對自己的基本觀點作了描述,這些基本觀點成了貫穿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成果的主線,當然也就可能以此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二是馬克思恩格斯確實有形成自己理論體系的努力和成果。 革命斗爭的需要和研究邏輯的需要都使馬克思恩格斯在自覺地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如資本論則是典型的系統表述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作品。 馬克思為使這部作品表達的觀點更具說服力,邏輯更嚴密,論述更全面,對其寫作提綱和內容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內容,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這種理論體系與德國古典哲學家的體系是不同的。 首先,它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和研究的基礎上的;其次,它是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因此這樣的體系是客觀存在的,馬克思恩格斯并不反對反映客觀事物內在聯系的理論, 包括理論體系,而是反對用理論去約束客觀事物,把理論看得高于客觀事物的所謂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客觀上有理論體系,也曾經通過著作表述了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系統觀點,但是畢竟沒有全面系統地表述過自己的理論體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所謂的理論體系的表述都會與客觀事物自身的內在聯系存在矛盾,況且理論表述一旦形成文字,就會固化,而事物自身的發展卻是持續的。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形成一個理論體系加以固化。 因為人們應該關心的是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是自己對客觀事物變化的描述。 如果自己所論述的是科學,自然會在今后的社會研究中得到認可,而不必承認這是某一個人的思想。
三是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作了“兩大發現”的概括,體現了恩格斯對馬克思思想內涵和體系特征的認識。 “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于馬克思。 由于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 ”[2](P740)恩格斯認為馬克思實現了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厘清了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形成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殊運動規律。 這說明,“兩大發現”所代表的不是凌亂的話語,而是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自然需要一個完整的對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表述,以便更全面地反映社會復雜的運動規律。 以剩余價值理論來說,馬克思為充分闡述這一思想,開展大量的工作,《資本論》的寫作就曾經有六冊計劃,是為了全面充分反映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而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一卷,基本只是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分冊,這充分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力圖全面深刻反映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艱苦努力。
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后人理解的理論體系是兩回事。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思想體系,但是由于沒有明確清晰的表述,是隱藏在他們許多具體的論述之中。 實際上,即便馬克思恩格斯有明確的理論體系表述,也由于后人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需要而會出現不同的理論體系表述,而何者為馬克思恩格斯理論體系的真正表述就成了問題。
對于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問題,學界一般將之概括為三大組成部分,即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 但是,馬克思恩格斯自己并沒有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這三個部分,明確將其分為三個部分的是源于列寧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等文本。 “馬克思學說是人類在19 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 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 ”[3](P309-310)此后,列寧在《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文章中繼續堅持了這一提法。 由此,這一提法就為各方所接受。
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形成也是由于馬克思在不同階段的科學研究側重點不同造成的。馬克思早期主要從事哲學研究,對黑格爾等古典哲學浸淫較久,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成員,后來在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才從黑格爾哲學中擺脫出來,逐漸轉入對社會現實的研究,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當馬克思定居英國之后,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有了更多的了解,主要精力都放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從而完成了偉大的著作《資本論》。 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則是在政治革命生涯中與各種形形色色的非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 因此,馬克思在不同時期的研究焦點不同,也就出現了馬克思在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
三個組成部分研究的對象不同,回答的問題不同,三個組成部分不能完全融合,而是各有分工。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是世界觀與方法論問題,解決了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與人的思維最一般規律的問題,這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也成為研究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根本方法。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關于人類社會經濟運行規律,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研究與揭示,這一部分既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又為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提供了理論依據。 但是,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僅僅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簡單運用, 而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具體化與更深入的發展。其結論不僅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有助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經濟學思想在政治革命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對這些思想的具體實踐與運用,是這些思想的歸宿。
對馬克思主義從三個部分加以劃分,有助于對馬克思主義的把握和理解,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由于三個部分側重不同,各有邏輯,如果一定要將其不加區分地統一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就不鮮明了,這一思想與其他思想的關系及其區分也不顯著。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傳統思想中發展起來的, 是在革命斗爭中豐富與完善的。要保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批判性,必然要求繼續與各種錯誤思想作斗爭,而錯誤思想主要來源于哲學、經濟學與政治學等與意識形態聯系緊密的領域。恩格斯寫作《反杜林論》就是從這三個領域對馬克思主義作了系統的論述,而這樣做也正是因為杜林的著作是從這三個領域進行寫作的。這些領域只要存在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就必然要求在這些領域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方法進行分析。 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在這些領域的主導地位。將馬克思主義分為三個部分, 在三個領域內齊頭并進,可以更好更深入地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三個組成部分的劃分得到了恩格斯和列寧等人的認同,而且通過其他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的宣傳而得到了廣泛認同。
歷史證明,三個組成部分的劃分是有價值的。但是,三個組成部分在后來的學習、研究和傳播過程中固化和僵化,使人們只能從每一部分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而忽略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間聯系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一方面,由于不同歷史階段的革命與宣傳對三個部分的需要有所側重,使得某一部分的重要性得到了強化。 馬克思主義本身是豐富的,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與歸納。 出于革命與宣傳需要,為激發無產階級革命斗志,側重宣傳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批判,以此說明社會主義革命的正當性。 這勢必要重點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論。 而為了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替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則強調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唯物論思想。 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則強調馬克思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原則進行新的理解。 不同歷史階段的需要使人們在不同領域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使得三部分在各自領域得到了深入的發展,但三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學科設置也導致了三個部分的分化。 由于學科規范設置和科學研究的要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將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放在三個學科里, 其目的是依托三個學科來加強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研究,提高馬克思主義對每一部分所在學科的影響力和指導作用。 但是,這樣的學科設置使三部分分化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大哲學的學科下發展的,必然要求其哲學內涵加深,非哲學專業的人越來越難以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動態。 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放在理論經濟學學科中,在西方經濟學引入后,西方經濟學的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數理模型的推廣,使經濟學的研究門檻提高了,經濟學研究的范圍、 領域和方法也遠遠超出了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式。 因此,要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經濟學研究中不被邊緣化,只有學習與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方法,在與西方經濟學的交鋒中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而這一切也使沒有受過經濟學訓練的其他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難以了解經濟學領域的思想斗爭。 科學社會主義在國際政治學學科領域內的情況也相似。 在三個部分分散在不同學科進行研究的情況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和認識碎片化了,三個學科的區分使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被固化了,人們很難對馬克思主義形成整體印象,鮮有學者能融匯綜合三個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成果。
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 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就無法對復雜的世界進行科學認識;沒有歷史唯物主義,也就無法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動力,無法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也不能構建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而沒有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制度,尤其是資本家剝削秘密的揭示,馬克思主義只能停留在思想領域,而不可能為一般民眾真正接受,這種概括是否真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就更令人懷疑。 社會主義理論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基礎上的,是在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科學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建立在科學而非空想之上。 但要真正實現社會主義,也只有找到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根本問題所在,才能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實現社會主義的方案。 社會主義制度如果不能在生產力發展上超越資本主義,不能在生產關系上更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和人的全面解放,社會主義制度也就無法實現。 因此,三者是一個整體。
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并未否認三者之間的聯系,也割裂不了三者的聯系。 三者存在聯系就說明三者是一個整體。 但是,是不是在三者之上還存在一個更高的整體呢? 正如唯物辯證法對事物個性與共性的理解一樣,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在個性之上可以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共性,但在個性之外并不存在獨立的共性。 因此,脫離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來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實際上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我們可以從三個部分中進一步概括出一些基本觀點和方法,以此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線,作為三個部分共同研究和宣傳的內容。 但是,這樣做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 因為過于抽象的歸納只能對宣傳、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有意義, 但對研究的指導意義、特別是研究是否真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原則是值得懷疑的。 因此,沒有必要過于抽象地概括所謂的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而是要在豐富的實踐中注意運用馬克思的方法、 立場和基本觀點。 豐富的社會實踐才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源泉,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來裁剪豐富的現實。
當前,人們對基本原理的概括很不一致。 有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線, 有的以無產階級革命為主線,有的以人的自由解放為主線。 每一種概括都可以自圓其說,有其道理。 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整體性的主線并不是唯一的,可從不同角度提煉。 因此,以三個組成部分為基本框架來搭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系也是一種選擇,而且是傳統馬克思主義教材的做法。 完全脫離三個組成部分來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際上難以得到認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形成的。 只是說基本原理不是簡單地對應于這三個組成部分,而是對三個組成部分中相互聯系的內容作了提煉,這種提煉要能夠較全面地反映馬克思對客觀世界的整體認識,強調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及人的自身發展規律的整體研究。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理論體系的構建是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把握馬克思主義,是堅持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需要。 但是,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體系必然會落后實踐的需要,容易僵化為教條。 隨著認識和實踐的深入,馬克思的有些思想和觀點已經為實踐檢驗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些思想和觀點的現實意義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各自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它們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只有找到并突出三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就可以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不能為了概括抽象出一個基本原理體系就把三個組成部分完全打破。 重新架構會使這種架構完全成為思想的創造物而脫離歷史與現實,也可能使這種無所不包的完全圓滿的體系走向封閉,繼續在不同學科中研究馬克思主義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依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寧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