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超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涉農媒體的現狀與發展
張世超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涉農媒體作為媒體的分支之一,承擔著服務三農的神圣使命,涉農媒體長期結構失衡,難以滿足大眾需求,而涉農媒體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涉農媒體的發展更為緊迫。本文根據其現狀和困境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希望能夠對涉農媒體的發展有所助益。
涉農媒體;利基市場;多元經營;報道策略
第一,我國是一個有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更是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以來“三農”問題連續12年成為中央一號文件。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
第二,隨著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民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再加上信息時代的來臨,農民對各方面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在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下,涉農媒體的發展將有更多機會,成為真正推動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新動力。
第一,農村傳媒市場的發展遠遠滯后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縱觀我國現有的媒體,真正為農民服務的屈指可數,在農村專門為農民創辦的報紙寥寥無幾,一般多為省級黨報的農村版,全國一共也就20來家。盡管近10年來報業不斷發展,但是涉農報紙數量卻在下降;交通頻率、音樂頻率,幾乎都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受眾,而以農民為目標受眾的頻率幾乎沒有。
第二,大眾媒介在傳播的過程中并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地滿足受眾需求,而是傾向于為處于強勢地位的受眾提供信息資訊,農民無疑處于弱勢地位,三農報道被邊緣化,使農民很難得到有效的信息。
3.1利基市場
第一,利基市場指那些被市場中的統治者或者有絕對優勢的企業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或者小眾市場,指企業選定一個很小的產品或服務領域,集中力量進入并成為領先者,逐漸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理想的利基市場大概具有以下六個特征:一是狹小的產品市場,寬廣的地域市場;二是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三是市場過小、差異性較大;四是企業所具備的能力和資源與對這個市場提供優質的產品或服務相稱;五是企業已在客戶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聲譽,能夠以此抵擋強大競爭者的入侵;六是這個行業最好還沒有統治者。
第二,涉農媒體面臨的無疑是利基市場,相對于都市類媒體市場、財經類媒體市場,農村市場完全體現了差異化競爭,中國農村地域廣闊,人員眾多,可以集中資源發展涉農市場,形成獨有的優勢。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下的《南方農村報》主攻農村市場,形成很好的效應。但是,在我國的北方以及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未形成強有力的涉農媒體。涉農市場目前還沒有主導者,因此具有無限的市場生機和活力。
3.2打造多元經營格局
媒體市場化的要求決定了涉農媒體在立足本體的同時,還要打造多元化經營格局。首先,涉農媒體要強化傳統業務。做好內容的原創,進行廣告營銷,拓寬發行渠道。其次,要圍繞品牌開展多方面的業務,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優勢。傳統媒體相較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方便開展其他產業,大到農資經、圖書影視影像出版,小到讀者資源挖掘、農產品經營,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4.1堅持新聞專業精神
涉農媒體既是綜合性媒體,也是專業媒體,因此要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準確等原則。涉農媒體應擔當農產業問題的權威發言人,發出正確的聲音,揭露真相,引導輿論。高舉新聞專業精神的旗幟,不輕易為利益和權勢所動搖,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為農民群體發聲的責任。
4.2反映農民真正的訴求,提供最有效的信息
近年來,黨和政府出臺多項惠農政策以及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涉農媒體應抓好對重大政策、法律法規的解讀,準確、快捷地向農民傳遞。涉農媒體更應扮演好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智力支持的角色,向農民傳遞科學技術、農業種植養殖、市場行情、新聞資訊等知識信息;同時,還要積極反映農民階層的利益訴求,承擔起下情上達的使命,搭建起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的橋梁。
4.3語言風格等通俗易懂,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
由于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涉農媒體要從“傳者中心”走下來,改變現行的濃重的說教色彩,語言要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版面編排要簡潔明快,敘事風格故事化,多圖片少文字,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鮮活的、富有個性的內容來增強農業報道的感染力、親和力、影響力。
傳媒大變局時代,涉農媒體也不例外,涉農媒體要承擔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責任,走向市場,尋找利基,反映農民的需求,切實為“三農”服務。
涉農媒體新一輪的發展勢在必行,廣闊的市場和機遇等待涉農媒體去摸索和把握,涉農媒體必將成為強有勁的力量去指引“三農”更好地發展。
張世超(1995-),女,河北平山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