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珩
(羊城晚報社 經濟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655)
淺析在維 權報道中媒體的責任與策略
唐 珩
(羊城晚報社 經濟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655)
作為輿論監督的重要部分,維權報道彰顯著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當下,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在面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許多人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利。許多媒體也開始重視維權報道,聲援受害者。本文結合筆者近年維權報道的經驗,從實際出發,從親身參與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報道入手,對媒體應當承擔的責任和如何更好進行維權報道進行研究。
維權報道;媒體責任;公民權益;輿論
當下,維權一詞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許多媒體也都紛紛大力報道。從維權報道中,可以看出媒體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公民捍衛自身權益。但是,一些維權報道為博眼球故意夸大事實、虛構偽造,在社會上刻意引導輿論,反而干擾了司法公正。所以,當下寬松的輿論環境,既為媒體提供了生存發展的機遇,也更加強調媒體肩負的責任。
(一)準確的判斷力和歷史責任感
當下,社會需要媒體引導輿論,并要求媒體在引導輿論的同時,能夠肩負起社會責任。隨著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其引導社會輿論的方式以及需要承擔的責任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首先,媒體在進行輿論引導之前,應當有準確的判斷力。對待維權事件,應當始終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不能為了獲得關注就夸大事實、扭曲事實。其次,媒體應當明確自身肩負的責任。正因為媒體掌握著引導輿論的大權,為了讓社會輿論導向正確,更好地幫助受害者維護權益,媒體報道時需要具有歷史責任意識。每一篇報道都應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都應當是對現實社會的真實反映。也只有這樣,維權報道才能真正發揮其環境監測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維護和諧社會。
(二)摒棄“媒介審判”
當下,社會輿論很容易受到媒體報道的影響,特別是維權報道。維權報道涉及的多是與每一個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而報道中的受害者也極易引起人們廣泛地同情。因此,媒體似乎被賦予了一種權力,甚至能夠干擾、影響司法獨立。這種現象被稱為“媒介審判”,其實質上是對法官決策的干預,以社會道德的輿論力量向司法系統施加壓力。因為媒體對某一維權事件的關注,引發了整個社會范圍內全民的關注、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司法部門不得不關注媒介輿論,而這種關注最終的結果就是迫于社會的壓力,做出讓大多數民眾滿意的判決。
(三)敢于為民請命
記者是時代之輪,是歷史之鏡,應當敢于真實記錄發生的事實。對于維權報道來說,不可避免會涉及一些人的利益,甚至有可能會遭受到威脅、賄賂。如何在外界強大的壓力下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以旁觀者的公正立場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是許多媒體在維權報道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這就需要記者和媒體要有為民請命的決心和膽量,在面對威脅、面對誘惑的時候能夠堅定不移地用正直的筆記錄事件的真實情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矛盾也日益突出,維權問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也就要求媒體在進行維權報道的同時,掌握更多報道的技巧與策略,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報道的作用。
(一)深入調查,現場取證
記者在報道侵權問題時,應當到時間發生的現場親身調查。只有在現場深入調查,才能獲得真實的信息,避免斷章取義,才能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首先,應當到達現場,了解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外界環境。其次,應當獲取雙方當事人的想法,通過采訪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同時,應當對調查所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將事件的真實情況完整地呈現出來。筆者在報道《天河又一城負一層銷賣不合格轉換器》時,就深入到天河又一城負一層進行調查,并與售賣不合格轉換器的店主進行交流,仔細觀察轉換器的參數與標示。
(二)平衡報道,解決問題
在進行維權報道的過程中,媒體應當注意自身所處的立場,堅持平衡報道。維權報道的出發點是貼近群眾,但是不能一味地偏袒群眾,要給事件雙方提供平等地發言權。通過客觀、公正的報道,讓社會各界人士了解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并以專業的眼光審視事件暴露出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為消費者提供維權思路,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筆者在報道《微信上賣“私房蛋糕”衛生差維權難》時,就從杭州牛牛私房蛋糕制作過程中使用過期材料、衛生條件差這一事件入手,對廣州涌現出一大波“私房蛋糕”的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筆者不僅研究了廣東省烹調協會副會長針對“私房蛋糕”的博客,還采訪了咖啡店主,說明蛋糕成本。由此得出結論,“私房蛋糕”售價低于成本的現象雖然招攬了顧客,但是為蛋糕的質量埋下了隱患,并勸解消費者不要貪圖便宜,避免陷入糾紛。
(三)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維權
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與經營主體抗爭未果的時候,常常會向新聞媒體反映。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法規的規定,大眾媒介可以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督。因此,維權報道的記者應當研究與報道事件相關的法律,從法律角度入手分析問題,幫助消費者更好地解決問題,維權報道也應當利用法律武器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進行《打球意外摔傷 球館無需擔責?》報道的過程中,筆者就消費者劉先生意外摔傷,維權受阻的事件咨詢了律師,并查閱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認定了球館作為經營者需要承擔責任,賠償受害人的損失,該文章獲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
維權報道是對社會的監督,為權益受到損害的消費者提供了言論支持。許多經營者迫于媒體的壓力和社會的輿論,只得賠償消費者的損失。因此,維權報道對于維護公民權益、保障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報道過程中,與媒體獲得的引導輿論的權力相對應,媒體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媒體應當秉承公平報道的原則,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避免不實報道混淆視聽;意識到輿論并不能干擾司法,拒絕媒介審判;要有為民請命的膽量,與邪惡勢力做斗爭。只有明確媒體應當肩負的責任,總結維權報道常用策略,才能更好地發揮維權報道的作用。
[1] 紀莉,劉晶晶.論“媒介審判”在中國的跨文化旅行及其概念變異[J].江漢論壇,2012(11).
[2] 劉芳.“團購網民維權困境”之媒體報道的得與失[J].中國報業,2012(16).
[3] 范明獻,王年妹.傳統媒體應積極扮演專業角色——談傳統媒體在網絡維權事件傳播中應承擔的責任[J].青年記者,2009(24).
G212.2
A
1674-8883(2015)15-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