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紀錄片的美學特征發展研究
——以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為例
周婷婷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共河南省委聯合攝制的大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通過團隊化制作和新的盈利模式,情景再現和“口述歷史”等方式,展現出紀錄片新的美學特征發展,如一道清泉流淌在我們心間,讓焦裕祿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為紀錄片的美學特征研究帶來了新的啟示。
《永遠的焦裕祿》;美學特征;情景再現;口述歷史
2010年是中國紀錄片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廣電總局印發《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使得中國的紀錄片產業有了政策上的保障,同時給予紀錄片以肥沃的土壤,拉動了紀錄片市場的繁榮。而大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則在2014年為紀念焦裕祿逝世50周年之際應運而生。
這部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共河南省委聯合攝制,河南影視制作集團,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一經播出,就贏得了一片贊譽聲。它的總導演是由獲得過國家電影華表獎的海濤擔任,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的周新霞進行剪輯,為紀錄片撰稿的是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鋼以及國家一級導演陳燕民,扣人心弦的背景音樂則由紀錄片《劉少奇》的作曲董立強創作。
值得關注的是,河南影視制作集團作為河南省廣電系統體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在制播分離的制播模式進行了新的嘗試,為紀錄片國有制作團隊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在立項、策劃以及拍攝和后期制作等方面都有了較為完善的管理模式,給了紀錄片更大的創作空間。通過在各大電影院上映的方式,減輕了紀錄片的制作壓力,增加了新的盈利方式。
看完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對《永遠的焦裕祿》中畫面的贊嘆。許多生動翔實的影像資料,都是那個年代真實錄制的。肆虐的狂風吹起漫天風沙、泛白的鹽堿地顆粒無收、奔騰的洪水房倒屋塌,幫助吳秀花解決實際困難,帶領活下來的人民翻地種田,刮去白霜、大造臺田、制服鹽堿、種草封沙,治理三害卓有成效,以及焦裕祿去世下葬時,人們悲痛哭泣,表露決心、栽種泡桐等。這些黑白的影視資料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場景,也讓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增加歷史紀錄片戲劇化的效果。虛實結合的畫面中,更加凸顯出焦裕祿不同尋常的堅毅與決心。逆光中,一袋袋糧食被扛了出去,看不清的面目,黑暗與光明結合的畫面,也表現出了焦裕祿的掙扎與決然,背對黑暗,面向陽光,他想要老百姓都活下來!
解說詞樸實無華,卻又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從韓濤的聲音中,讓人感受到了對焦裕祿的緬懷和思念,對焦裕祿精神的謳歌和敬仰。《永遠的焦裕祿》中很多畫面都只是簡單的場景描述,沒有實質性的內容,而解說詞在此時準確的展現出了創作者的意圖,同時對畫面的內容加以延伸、升華,營造了意境,抒發了情感。
崩壞的藤椅,妻子在床鋪上發現的茶杯蓋、鋼筆或刷子,這些都無聲地訴說著焦裕祿被病痛折磨時的難挨,以及他堅忍頑強的意志。第三次出現的破舊書桌以及上面的空白本子,終于寫上了“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口述歷史”是中國紀錄片美學探索中呈現出的另一個亮點。將當事人口述的內容與歷史相結合,再通過情景再現展現出來,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來結構全片,使得紀錄片更完整、新穎,也更有說服力。
《永遠的焦裕祿》的內容是循序漸進、層層鋪展開來,采用真實影像資料、人物采訪、解說詞、拍攝輔助畫面相結合的敘事方式。紀錄片最大的亮點是,除去解說詞,其他的語言都是來自真實的人物采訪得到的語言,通過對焦裕祿的領導、同事、子女,以及宣傳、研究焦裕祿事跡和精神的作家、學者的采訪,講述出焦裕祿在蘭考以及在洛陽礦山機器廠9年的忘我工作事跡。通過他們的回憶與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描述,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焦裕祿,通過他們的穿插描述,焦裕祿已經深刻在我們心中。
通過焦裕祿子女的敘述,我們知道他日常生活中心心念念的也都是工作和人民,他的妻子偶爾去看他一次,也是一次帶著一個孩子去,也讓他見見自己的孩子。焦裕祿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對他們的管教也特別的嚴厲,即使是上小學四五年級的大兒子去看白戲,也受到了他嚴厲的批評,說他剝削演員的勞動。面對自己的妻子,雖然他總想陪陪她,可實在忙的抽不出時間,雖然身為書記,但他的穿著打扮就像一個要飯的,在農村人看來還不如他們。
出演過電影《焦裕祿》的李雪健也有自己切身的體會。在蘭考拍攝《焦裕祿》時,當時的群眾演員都是當地的群眾,拍攝時所用到的很多道具都是老百姓自己帶過來的,因為他們都是和焦裕祿共事過、生活過或者是認識的人,當時送別焦裕祿時,他們也是帶著這些東西來的,都是真實的場景。這些細碎卻不為人知的點點滴滴,讓焦裕祿的形象更加的鮮活生動,他就如同我們身邊的友鄰一樣,一樣的平凡,一樣的親切。
焦裕祿去世下葬的那天,他曾幫助過、救助過、一起勞動過的村民們都來給他送行了。他們帶著治理三害的決心,帶著重建蘭考的希望,在焦裕祿的墳前種下了幾棵泡桐樹。那一張張帶淚的臉,一聲聲無聲卻悲痛的哭泣,無不在訴說著他們對焦裕祿的懷念、惋惜和追憶。
焦裕祿是為民的好榜樣,是務實的標桿,也是一面清廉的鏡子,他“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也對我們新聞人有著重要的啟示。新聞宣傳的工作要實事求是,客觀反映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把握和運用規律、體現時代性和創造性,真正地發揮出主流媒體在社會輿論中的主導作用,杜絕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虛心向人民學習,不斷地汲取智慧和力量,這樣才能使我們新聞人與新聞工作永遠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對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美學特征的研究,發現紀錄片要更具有觀賞性。如果說內容是紀錄片的“靈魂”所在,那么好看就是紀錄片的“核心”之處,通過對紀錄片的美學特征的深入研究,只有增加受眾對于紀錄片的觀賞興趣,才有利于紀錄片更加蓬勃的發展。
J952
A
1674-8883(2015)15-0183-01
周婷婷,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廣播電視碩士,河南大學影視藝術研究所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