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野
(南京政治學院 新聞傳播系七隊,江蘇 南京 210000)
新聞是指對新近產生的事實真實、及時的報道,其是社會生產勞動實踐相互接觸及交流的產物,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不同于傳統新聞傳播,新聞傳播內容、速度及模式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移動終端、互聯網及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產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使得數據更新速度空前增長,將人類社會推進到大數據時代中。面對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如何更好地應對大數據提出的挑戰受到廣泛關注。為此,加強對大數據給新聞傳播帶來影響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大數據主要是指無法在可承受時間范圍內,運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及處理的數據集合。大數據特點主要表現在體量大、多樣性及價值密度低等方面,被歸納為4V。
(1)改變傳統新聞獲取渠道。20個世紀80年代,數據挖掘技術出現并引出數據庫這一概念。新聞作為社會發展重要參與者,自2004年之初,谷歌、百度等新聞頻道已經開始依靠網絡收集并整合新聞資源。大數據時代下,由于信息量與日俱增,且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點,數據新聞作為新型概念出現在人們視野中。通過數據挖掘等途徑,借助信息有用性、用戶黏性等獲取新聞線索成為現代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不僅有效減少新聞挖掘時間,還能夠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報道。[1]
(2)改變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大數據趨勢下,人們對自身參與性有了重新認識,移動互動成為常態,媒介融合發展潮流勢不可擋,尤其是對于新聞的深度報道,單純文字及圖片已經無法讓眾人相信,更多的是通過大數據析出的數據信息,并結合可視化技術,提高新聞報道真實性,相比較傳統傳播方式,更具有互動性、共享性等優勢。
(3)改變傳統新聞輿論導向。輿論導向作為新聞的主要功能之一,大數據時代下,數據不但能夠反映受眾情緒,還能夠體現受眾輿論動態,且針對大數據技術受眾的分析,能夠兼顧人們個體與整體雙方面,并立足于數據,結合相關政策,使輿論導向朝著正確方向發展,進而提高新聞輿論導向準確性。[2]
(4)改變傳統新聞傳播內容。新時代下,無論是新聞內容問題,還是渠道問題,都能夠對著媒介融合迎刃而解。高品質新聞的基礎是真實、全面的新聞內容,現階段,新聞自身服務性特點要求利用大數據相關技術,以更好地貼近人們實際生活、人民群眾,為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由此可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新聞傳播產生了極大沖擊,傳統新聞傳播如何更好地適應大數據發展趨勢發人深省。
為了促進新聞傳播可持續發展,面對大數據時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隨著社會化媒體日漸興起,物聯網、移動互動成為主流趨勢,多屏共享成為現下新聞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不同領域、終端之間的融合及交互在所難免。為此,傳統新聞在發展過程中,要加大對數據的挖掘和析出,為新聞傳播渠道提供更多新聞線索及深度報道數據,同時,立足于市場發展需求,與數字化傳媒集團建立合作關系,提供數據智能應用,有效提升受眾對新聞需求黏性,發揮融媒優勢,在移動互動中最大限度發揮驅動價值,爭取更多市場資源,從而促進新聞領域健康發展。[3]
新媒介、新技術給傳統新聞發展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例如,2009年8月,《中華新聞報》公布清算公告,2012年12月美國《新聞周刊》以“全球新聞周刊”轉變為網絡數字化期刊等。面對數字化沖擊,媒介集團要認清新聞行業發展現狀,并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更多信息,通過數據實現指數級增長。不僅如此,還需要優化新聞傳媒產業結構,以市場為導向、圍繞著受眾需求開展各項業務。例如,2009年1月,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推出“全媒體數字技術平臺”,2010年9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獲準建立CNBN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創造巨大的潛在機遇,還能夠促進媒介集團實現戰略發展目標。
信息傳播具備移動、自動及智能等特點,有效改變了傳統傳播模式,對新聞內容生產及載體形式等均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新聞發展過程中,要優化新聞流程,加大對數據資源的利用力度,重塑新聞流程,并通過大數據技術,嘗試從信息傳播節點、網絡及關系等層面構建傳播立體化傳播體系,為新聞傳播可持續發展探索新道路。同時,新聞媒體人要明確認識到數字化的本質是服務化,并致力于提升服務質量,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新聞需求,培養受眾忠誠度,以提升新聞附加值。[4]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已經成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誠然,在數據挖掘、分析等過程中我們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事物兩面性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機遇,為此,新聞傳播發展中,要充分掌握大數據時代發展規律,結合自身情況,抓住時機,擁抱更多新技術、新時代,從而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1]劉春城.理論與實務:大數據對新聞傳播領域帶來的新轉向[J].視聽,2014(06):79-81.
[2]楊保軍.新聞真實圖景的重構——新聞傳播主體“三元類型結構”形成的影響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4(08):23-27.
[3]南長森,盧鑫.融合、轉型、變革、升級:2014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評騭[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76-85.
[4]邵琰,李曉嵐.新媒體與社會融合:新聞傳播學視野下的社會變遷——第十三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綜述[J].新聞大學,2013(06):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