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網絡環境下民族熱點問題與思政教育相融合
張 璐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與范圍,在拓寬高校思政教育空間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聯系當前民族熱點問題,民族院校如何使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以民族熱點問題為切入點,構建思政教育新模式,幫助在校學生,尤其是我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和價值觀顯得尤為迫切并意義重大。
民族熱點問題;思政教育;網絡
社會熱點問題一般是指某一段時間,較大社會范圍內,引起公眾輿論高度關注,或者引起廣泛社會影響的某一社會現象、新聞人物或事件等問題。它可以涉及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各領域。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僅要密切聯系社會熱點問題,更要高度關注民族熱點問題,將網絡環境下的民族熱點問題與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其學會甄別信息,塑造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和價值觀。
網絡在帶來新形勢下思政教育內容、手段、觀念現代化的同時,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國網民達6.49億,大學生占其中31.5%,高校已成為網絡用戶最為密集的區域,網絡是當代大學生獲取、交流、分享信息的重要途徑。但是,往往由于社會閱歷、甄別信息、是非判斷等能力參差不齊的原因,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容易受到誘導,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誤入歧途。少數民族大學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學生的局限性外,還受到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怎樣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當前“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中的熱會熱點問題、民族熱點問題相結合,成為擺在民族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今年4月,發生在西北某高校的禁戴頭巾事件,就是網絡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這一事件,偷換概念、混淆視聽。一些民族學生由于對民族宗教知識一知半解,對網絡上的信息不加甄別,偏聽盲信,對形式缺乏正確的判斷。無意淪為事件不良影響的“助力器”。
網絡上充斥著侵害少數民族權益、破壞民族團結等言論,是極端不負責任的,他們偷換了民族與宗教的概念,將宗教傳統與民族風俗混為一談。少部分民族學生受自身民族情感、民族意識的驅動,被這些言論所誤導、利用。透過這一事件,占領高校思政教育,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高地,以民族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將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與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是當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邊疆地區,由于,歷史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地理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使得少數民族大學成為高校中的一個特殊學生群體,他們的文化基礎、思想、政治素養等與漢族大學生相較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其相應的特殊性。我們應把握好這些特點,抓住新時期網絡環境下思政教育的新契機,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民族熱點問題,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方法和機制,有的放矢的開展民族高校的思政工作,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民族性
經過問卷調查分析發現,①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學生的特點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所謂民族性,是指一個族群文化、語言、信仰、宗教和風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穩定性。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我意識十分強烈,有著很強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他們熱愛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少數民族學生強烈的民族意識,來源于他們的世代相傳的民族情感教育,來源于他們從小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這些影響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往往從本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本民族固有的文化、道德、風俗去評判社會問題,容易形成對問題片面的認識和價值判斷。
(二)重要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國家民族政策方針的需要。少數民族大學生家鄉民族情節濃厚,有超過90%的受問卷調查學生表示,畢業后愿意回到家鄉、建設家鄉。他們大都來自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地方經濟相對落后,在大學里開闊了視野,增進了科學文化知識,樹立了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和價值觀。他們大多選擇回到家鄉,成為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干力量,為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發展、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局限性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交通相對閉塞、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的落后,使得他們的整體知識水平與漢族學生、內地學生有著較大的差異。再加上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的不同,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很難融入環境,造成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心理素質相對比較脆弱。一些學生來自于全民信教的民族地區,宗教氛圍濃厚,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受思想深處的宗教意識和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束縛,盲目地排斥其他文化,片面地以民族成分作為衡量問題的唯一標準,缺乏正確的是非觀、民族觀,一腔熱情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導致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甚微。
(一)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
社會熱點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民族高校中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與民族熱點問題相融合,更加不容回避。要想將二者結合,除了加強專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等途徑,更需要學校黨政領導、專業教師、輔導員等密切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民族熱點問題,加強自身對熱點問題的甄別、分析、判斷能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指導。
(二)建立熱點問題學習新平臺
改變過去校園網絡機械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生硬的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方式,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網絡技術,以多種形態的方式呈現。微博、微信作為時下最流行的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直接或間接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因其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呈現形態多樣、互動性強而深受當代大學生喜歡。在提供豐富信息資料的同時,也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因此,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三)深入開展民族熱點問題研究性學習活動
民族院校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多民族復雜性,重點留意當下民族類、宗教類以及民族地區發生的熱點問題,定期邀請這些方面的專家學者圍繞這些問題開辦講座、論壇,與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深入探討,以提高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簡單地說,就是跳出照本宣科說教式教育,在專家學者的引導下,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用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培養其甄別信息、深入分析、獨立判斷的能力,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對民族熱點問題的研究性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探究精神,塑造健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四)民族熱點問題與學生活動相結合
將民族熱點問題與學生活動相結合也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黨團活動、專題講座、辯論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各類學生活動都是民族熱點問題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良好契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深刻理解民族熱點問題背后的意義,學會思考,學以致用。塑造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和價值觀。
從長遠來看,做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民族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以民族熱點問題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新的載體,有助于構建思政教育課堂新模式,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注釋:①筆者對西南民族大學2015級本科少數民族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實發500份,有效489份。
[1] 馬木提江.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6).
[2] 王香玲.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29(5).
[3] 格日勒圖.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6(1).
[4] 田光燦.新媒體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1).
[5] 黃振宣,唐愛瓊.社會熱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與社會,2009(12):287-288.
G206
A
1674-8883(2015)19-0021-02
本論文為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SSZH16)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