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嵩山
(江門廣播電視臺,廣東 江門 529000)
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與拍攝技巧
紀嵩山
(江門廣播電視臺,廣東 江門 529000)
對于紀錄片人們已經是耳熟能詳,很多人對于紀錄片都是情有獨鐘。而紀錄片中影響人們審美和認可度的則當屬其創作立意與拍攝技巧。因此,做好紀錄片的創作,把握紀錄片的拍攝技巧是紀錄片的關鍵影響因素。
電視紀錄片;紀錄片創作;紀錄片拍攝
電視紀錄片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很多人所收看的重要電視節目。紀錄片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知識,充實人們的生活,其豐富的內容更帶給人們精神世界的享受。紀錄片采用電子采集手段,對大千世界和人類活動進行真實性的描述,讓人們從中了解歷史、地理、人文等多種類型的知識,還能夠欣賞到豐富多彩的畫面,感受其內容的真實性與直觀性。
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是其成型的第一步,好的創作能夠讓紀錄片更加精良,人們在對紀錄片進行欣賞與觀看的時候獲得更多的知識,滿足人們對其的各種要求與心理預期。
(1)立意。立意是紀錄片創作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做好紀錄片的立意,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讓觀眾產生認同感,激發觀眾收看的欲望,并獲得觀眾觀看的持續性,從而提供自身影片的收視率。最好的立意應當是當創作者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感悟而引發了靈感,其靈感促使創作者立刻將此予以記錄,此強烈的創作欲望又剛好與觀眾的需求相契合,此種立意可以說是立意中的最高境界,其比確定“主題思想”之后再進行材料創作則更加渾然天成。
(2)選材。選材是紀錄片要表達的最本質、最生動的東西。進行紀錄片創作需要選取符合紀錄片立意的材料,需要在大量的材料中進行篩選,既需要注重影片的畫面感,又需要滿足影片的構思,激發觀眾心底最深層的感動或者情感。例如,《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拍攝,其選材選取了平常百姓家的廚房,將鏡頭對準尋常人家的鍋碗瓢勺,從其中挖掘出家人的相親相愛,從飲食中感受家庭的濃濃愛意,可以說是非常符合該紀錄片的選題,同時又對選題進行了深層次的升華,引起了觀眾的認可與共鳴。
(3)文稿與畫面。紀錄片離不開影片的旁白給觀眾帶來的聽覺影響,更加離不開畫面給觀眾帶來的視覺沖擊,兩者交互作用,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做好紀錄片的文稿工作能夠讓觀眾欣賞到語言藝術的魅力,做好紀錄片的畫面制作,在能夠使畫面流暢,沖擊力強。在進行文稿創作的時候要注重鏡頭語言的運用,制作完成影片之后再進行文稿創作為好,這樣解說可以跟著鏡頭進行,解說也更加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觀眾的視覺感比較流暢。畫面的創作方式依時間可以分為“依稿而拍,邊寫邊拍,寫后再拍”最好的拍攝方式可以說是依照大概“提綱”進行拍攝,也就是依照立意進行拍攝,在拍攝完成之后再進行詳細的文稿創作,這樣有利于兩者的完美結合。
(4)后期制作。后期制作首先要確定影片片頭,選取與影片步調一致的開頭非常重要,其能夠讓觀眾具有代入感,也能夠很快掌握紀錄片的基調。其次,要做好影片的畫面剪輯工作,影片的畫面是觀眾收看節目的最直觀的感受,畫面的任何瑕疵都會讓觀眾產生遺憾的感覺,影響觀眾的收看效果。第一,要注重解說詞與畫面的配套性,兩者的對位和節奏感要保持一致,切不可成為“兩張皮”,讓觀眾產生分離感覺,影響觀眾的帶入感,也影響觀眾收看影片的情感。同時還要做好字幕與解說的同步,否則,觀眾的收看效果極差,對于影片產生反感之情。第二,做好紀錄片的配樂工作,音樂主要起烘托和過渡的作用,不能“唱主角”,不是多而雜,而是少而精,尤其忌諱一首曲子從頭貫到尾。
(1)把握統一基調。紀錄片的拍攝會涉及多個場景的拍攝,多種素材的運用,甚至在多個時間段進行拍攝。因此,在拍攝過程中把握好統一基調非常重要。切不可今天拍攝的畫面為“愁眉苦臉”,明日拍攝的材料為“笑臉相迎”,毫不顧忌兩者的切合度與連接性。例如,江門市廣播電視臺所播出的《他鄉五邑人》以真實的視角展示了客居四海、深耕他鄉,卻時刻與祖籍國血脈相連的海外華僑人拼搏奮斗的生活軌跡。此影片構圖深情,聲音深沉,前后用相同的基調展示了濃濃的鄉情以及拼搏奮斗的艱辛與成功。攝制組在拍攝本影片的時候輾轉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影片的播放中讓人感覺到前后連貫,鏡頭、語言融為一體,毫無違和之感。
(2)做好鏡頭規劃。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一定要對鏡頭的運用有提前的規劃,預計拍攝的效果,根據預期達到的理想狀態進行拍攝鏡頭的分配。例如,紀錄片《萬家姓》以姓氏為主題,攝制組在內地、港澳臺和海外華人聚集地進行拍攝,反映了各個姓氏的古往今來的杰出人物,對歷史的貢獻和傳承下來的家訓。本影片對于宏偉、壯麗的畫面,運用了遠景的拍攝方法,增加了畫面的飽和度,增加了鏡頭的氣勢之感;而對于人物的采訪則使用了特寫鏡頭,時而在人物手勢、小動作處下功夫,時而給人物全景,兩種鏡頭相互切換,突出了人物對于自己姓氏、家族的自豪感和濃厚的感情,也使畫面更加細膩。做好鏡頭的規劃,能夠讓畫面與觀眾之間進行情感溝通,增加鏡頭語言的交流。
(3)加入情感投入。紀錄片并不是冷冰冰地對故事的敘述,其中摻雜了創作人的情感。因此,制作人在進行拍攝過程中也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只有帶有情感的拍攝所拍攝出來的鏡頭才具有感情,其與觀眾才能融為一體,與觀眾的情感才能進行交流,才能讓觀眾感受到紀錄片中的情感。例如,《中國國家森林公園》紀錄片的拍攝,以森林科普和生態保護為主題,以自然景觀和野生動植物為特色,以人與自然關系為視角,集科學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身,運用遠景、近景、平攝、俯攝等鏡頭語言,生動展現了中國國家森林公園的秀美風光和當地居民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其影片大多進行的是景色的拍攝,但是卻蘊含了制作者深厚的感情,讓觀眾看完之后感覺到的并非簡單的景物存在,而是使人們在親眼見證自然與生命和諧共融的同時,感悟同諸多地球動植物生靈共享一片藍天的綠色真諦。
一部好的紀錄片并不是草率完成的,其蘊含了制作人的心血與結晶,是創作人的靈感與拍攝者鏡頭的交融,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做好紀錄片需要制作者不斷加深學習與研究,在創作與拍攝上不斷進行創新,開創新的創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拍攝技巧。
[1] 張清軼.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技巧[J].科技傳播,2015(13):66+188.
J952
A
1674-8883(2015)19-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