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銘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記者現場出鏡報道的語言功力
朱嘉銘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記者現場出鏡報道是新聞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滿足受眾更加多元化的需求而出現的。當前,我國現場出鏡報道的來源復雜,很多人未能接受過專業性的訓練。因此,報道差強人意。記者的語言功力是其現場報道得以成功的根本保障,這里的語言功力含義非常廣泛,是現場出鏡報道記者綜合素質的反映。
現場報道;出鏡;記者;語言功力
在我國電視新聞節目中,出鏡記者的來源復雜,大多數是未接受過有聲語言訓練的電視新聞編輯記者。有著一定新聞報道經驗的編輯記者在新聞信息收集處理、文稿內容組織、問題切入角度上具備報道優勢。但是,在有聲語言表達上卻是差強人意。
(1)長篇大論型。長篇大論型是指在進行新聞報道過程中,滔滔不絕說個沒完,中間沒有過渡、停頓,語氣急促,表達單一,令受眾有喘不過來氣的感覺。此種有聲語言表達大多出現在慶典活動、緊急事件的報道中,慶典活動的熱鬧氣氛無形中促使出鏡記者調高了音量,為了讓電視機前的觀眾聽得更加清楚,記者試圖將自己的聲音蓋過背景同期聲,報道環境的復雜價值記者興奮的情緒容易出現喋喋不休、不喘氣的表達現象。
(2)鏡前興奮型。鏡前興奮型是指為了追求鏡頭前積極的有聲語言表達狀態,過于表現出興奮、驚訝、憤怒等夸張行為的有聲語言表達現象,此類表達也可以稱之為“臺詞表演型”、“臉譜化表達”。鏡前興奮型在有聲語言表達上的特點是:大驚小怪、小題大做。具體表現在:重音處理可以夸張、句勢大起大落、語氣變化生硬突兀、表情夸張。鏡前興奮型有聲語言表達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出鏡記者將現場報道出鏡狀態類型化、演出化,在過于看重自己的出鏡狀態前提下,忽略了出鏡記者鏡頭前表現與新聞事實之間密切的邏輯關系,結果造成鏡頭前表現與新聞現場氣氛、新聞報道內容相脫節的現象。
(3)平淡無味型。面無表情、自言自語、缺少對象感是平淡無味型現場報道有聲語言表達的特征。與鏡前興奮型截然不同的是,出現此種有聲語言表達問題的出鏡記者主要是缺少語言表達能力、感染力。具體表現為:語氣的感情色彩無法展現復雜情感情緒變化,表達語式直白。語氣分寸感的把握欠缺,尺度拿捏無變化;語句層次模糊,總是一個“勁”,特別是缺少與電視機前觀眾的交流意識,無論是語氣上的給予感還是體態語言的示意性。
(4)只問不聽型。只問不聽型是指出鏡記者在現場采訪報道時,注意力僅僅集中在自己的提問上,忽視被采訪對象的問答,即典型的“自我提問中心制”。提問猶如機關槍,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對于被采訪對象的回答一味全盤接受,不過濾,不分析,不篩選。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出鏡記者力圖在簡短的采訪中,盡可能多地了解新聞事實,增大采訪環節的信息含量。出鏡記者現場采訪報道與新聞節目主持人演播室專訪不同,現場采訪的突出特點是提問直接、句式簡短、節奏較快。但是,這并不表示現場采訪可以省略“傾聽”這一重要環節?!皟A聽”是出鏡記者再提問的原點,是接受雙方信息交換的基礎。只會提問的出鏡記者遠遠難以勝任新聞現場采訪報道任務。
(5)機械背稿型。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分為錄像型和直播型兩種。對于前者而言,出鏡記者有相對充裕的準備時間。因此,很多記者在報道前會寫好文稿,在鏡頭前進行報道時以文稿內容為主。直播報道現場雖然是直播,但是,出鏡記者同樣可以事前準備好文稿內容,在鏡頭前報道時以文稿內容為準。通常,只有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由于時間急促,出鏡記者只能根據提綱完成報道。事前寫好的文稿可以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同時卻容易束縛出鏡記者的有聲語言表達,機械背稿現象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的。具體表現為:說完上句,努力回憶文稿的下一句內容,報道過程中暴露出冥思苦想的表情;一旦某句說錯,便無法繼續報道,邏輯鏈條、事實信息層次混亂無序;報道時表情僵硬欠自然,從聽覺角度來看,猶如照著稿子念,一板一眼。從目前情況來看,完全摒棄新聞文稿是不現實的。但是以“有稿”和“無稿”這一標準來判斷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水平,也未免有些武斷和極端。對于出鏡記者來說,從新聞現場積累報道經驗是最好的提升途徑。
準確、恰當的有聲語言表達方式是現場新聞報道出鏡記者的基本功底,可以有效提升記者的新聞報道形象。美國注明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愛德華·R·莫羅曾經擔任過CBS電臺《這里是倫敦》的現場報道記者,他在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導師給他提出建議,即在他招牌式的開場白中的第一個字之后插入半秒鐘的停頓,使之成為“這里——是倫敦”。這一表達方式使人們很快記住了他的名字,在之后的電視新聞節目中,他照搬照抄了這一表達方式,在電視新聞報道界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聲語言表達技巧對于現場報道的發酵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是做語言的“畫家”,還是做語言的“尸體”,有聲語言表達技巧能力至關重要。
(1)新聞敘事有條理,語言表達重流暢。出鏡記者現場報道過程中,必須以新聞事實的基本信息作為基礎,來完成其現場新聞報道活動。因此,新聞事實敘述清晰,播報過程層次分明,語言表達富有條理,敘事順序合乎受眾習慣等,是現場報道出鏡記者的基本語言功底要求。做到新聞敘事有條理性需要注意:第一,盡可能在導語中加大信息量,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敘述事實。第二,新聞事實播報過程中,語言應該緊緊圍繞著報道的最終目的展開,不可旁騖。第三,播報應該以長短句結合,且以短句為主,強調句子中包含基本事實,不說冗余的廢話,同時注意不同句子和不同事實之間的邏輯鏈條。
(2)以新聞要素為導向,隨環境變化作調整。不管是哪種情況,記者在現場報道的過程中,其報道詞都必須符合新聞報道的一般要求,需要清晰、準確、簡明,要將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過程、起因、影響等新聞要素交代清楚。一般情況下,記者在出鏡之前都會將報道詞寫好,報道詞的寫作以消息寫作為基礎,一方面既要按照嚴密的邏輯順序對即將報道的內容進行編碼;另一方面又要順暢淺白,有利于口語的表達。有的記者不太重視報道詞的寫作,他們非常相信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結果在鏡頭面前卻往往不知所云。在準備好報道詞之后,記者站在鏡頭面前就會更加自信。記者在現場報道時首先需要強調的一個新聞要素是地點。因為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記者所處的現場對觀眾而言正是“異地”,因此記者在報道一開始,就需要對自己所處的地點、具體位置、與事發地點的關系等與“地點”相關的情況進行詳細介紹,以便讓觀眾了解并感受到現場的環境和氛圍。在現場出鏡報道中,記者一般不需要報道時間。由于報道、播出、收看基本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因此不需要讓觀眾意識到時間這一要素。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因為很多時候觀眾非刻意關注時間,一旦記者時間感“缺失”,那么很有可能被認為“造假”。
(3)注重語言表達方式,考量語言傳遞效果。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過程中,除了要精心組織報道的內容外,還需要注意表達的方式。人們說話的方式同所說的內容一樣,傳播著重要的信息。在口語交流中,除了語言要素之外,人們說話的聲音中還附帶著大量的非語言要素,這些伴隨著口語而言的非語言要素被視為副語言。副語言一般包括有聲語言中的語音特征以及有聲而無固定意義的功能性發聲。有聲語言的特征主要包括聲音中的語氣、語調、語速、音質、音量、節奏等要素。這些要素在口頭交流的過程中傳遞著大量的“潛在信息”,而且對表達的意義和傳播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出鏡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的時候,要對自己的語音要素進行良好的控制。一方面要根據現場的氛圍和事態的進展,讓自己報道時的聲音與之合拍,這使整個報道在語音上的基調;另一方面在對事件的具體進展進行敘述時又要保持聲音上的平實,要反映出記者應該保持的客觀、中立、平衡的態度,保持清晰、準確的敘述。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語氣、語調等過于夸張或者過于平靜,都是不合適的。功能性發聲則是指哭聲、笑聲、嘆息聲等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聲音。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這類功能性發聲,防止自己的情緒化。但有時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可以本能地采取一些功能性發聲,反而可以增強現場報道的效果。
從當前國內現場出鏡報道記者的誕生機制來看,通過單位實踐而成長起來的現場出鏡報道記者似乎更多,而且專業素養也更高。盡管高校是當前我國新聞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但是對于現場出鏡報道記者這樣層次相對較高的新聞人才而言,高校的培養體制顯然是無法滿足或者說較難滿足的。因此,通過單位實踐,來逐步成長為現場出鏡報道記者,就成為現場出鏡報道記者培養的另外一條重要途徑。
[1] 劉婭瓊.電視現場報道的語體特征淺析[J].當代修辭學,2012(12):15.
[2] 谷中君.新聞現場報道中的語言運用[J].今傳媒,2014(09):19-21.
[3] 白嗣新.重大事件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技巧[J].今傳媒,2011(06):66-68.
[4] 蔡之國,潘佳佳.出鏡節目主持人現場報道語言表達能力探析[J].現代視聽,2013(07):44-45.
[5] 倪琦珺.淺析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語言掌控[J].新聞實踐,2013(12):32.
G214.2
A
1674-8883(2015)19-0139-01
朱嘉銘(1993—),男,遼寧凌海人,本科,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