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2015年4月,鳳凰網率先推出了暖新聞,并把其放在首頁的重要位置,揭開了暖新聞登場的序幕。隨后,為了加強暖新聞信息共享,媒體間還組成了“暖新聞聯(lián)盟”;一時間,暖新聞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xiàn)。
暖新聞井噴式的出現(xiàn),說明傳媒界對新聞低俗化現(xiàn)象泛濫的關切,并反思媒體在其中的責任。正如鳳凰網CEO劉爽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暖新聞出現(xiàn)的內在原因是因為鳳凰網一直以來重視人文關懷,追求社會責任和媒體擔當。”[1]這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來說,無論是國家發(fā)展,還是社會塑造,抑或是正能量的弘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有研究者指出,“暖新聞”即指有“暖度”的新聞。[2]但關于暖新聞的定義,因探討較少以至沒有一個權威概念。隨著暖新聞的快速發(fā)展,可從各媒體的暖新聞宗旨和實踐報道中管窺一豹,以便探討。
從暖新聞宗旨看,鳳凰網暖新聞的宗旨是“《暖新聞》是鳳凰資訊出品的溫情社會新聞欄目,為生命傾注力量,為心靈點盞明燈。”新華網安徽頻道在“江淮暖新聞”導讀中傳達的是“旨在傳遞江淮身邊的暖心人、暖心事。”搜狐在其暖新聞欄目中的摘要是“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從這些宗旨中,我們可以獲取暖新聞具有“溫暖社會”、“積極向上”、“伸張正義”等正能量特點。
從媒體報道看,如《河北老漢推癱妻徒步去海南觀景:一時愛難報一世情》《爸爸全身濕透“為兒撐傘”感動全球250萬人》《聽見“抓小偷”宿州小伙放下碗筷沖出去》《傾家辦學23年 他是留守兒童“守護神”》《路面螺釘致多車中招 夫妻冒雨拿吸鐵石幫忙吸走》《合肥姑娘給光腳老人買鞋 烈日街頭蹲地幫其穿上》等,這些暖新聞體現(xiàn)了光輝的人性,展現(xiàn)出人間的真善美,充滿責任擔當和人間正義,勾勒出一幅幅人間溫情的畫面,傳遞出人間的正能量。由此可以看出,暖新聞應該是傳遞“積極向上、充滿著正能量”的新聞內容。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暖新聞指充滿正能量的新聞,且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環(huán)境。
暖新聞承載的內容早已有之,散落于社會新聞中。而目前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功能把暖新聞匯聚在一起,使其或出現(xiàn)在媒介首頁的重要位置,或通過專欄、專題呈現(xiàn)。同時,幾乎所有的暖新聞標題前都醒目地標注“暖新聞”字樣,進行強調、突出和放大傳播。
與常見的“兇殺、詐騙、出軌、色情”等吸引眼球的新聞不同,暖新聞來自社會平凡的人物和事件,聚焦新聞事件的“暖度”,通過各種傳播平臺進行高頻率地傳遞正能量,引起受眾廣泛的關注和互動。
第一,從報道的人物和事件看,暖新聞關注普通人物極其平凡事件,如《“耳機暖男”火車上摘耳機遞給哭泣女童》《爸爸全身濕透“為兒撐傘”感動全球250萬人》等等,這些人物是平凡的人,事件也是極其普通的事件。正如新華網安徽頻道在其暖新聞導讀里表達的話語“暖新聞并不遙遠,只要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暖的眼睛”,這說明暖新聞就在我們身邊,就是身邊的平凡人物和普通事件。
第二,從新聞內容上看,暖新聞關注的是普通人的愛情、親情、友情、責任、正義、信任和愛心等等。例如,《八旬奶奶走失11天 孫女畫漫畫網上尋找》《一句“我爸就是你爸” 消防員替犧牲戰(zhàn)友盡孝》《安康男子病逝捐獻器官4名患者獲新生》等,這些內容溫暖人心、堅守承諾、頌美揚善,展現(xiàn)出人性光輝的一面,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和輿論導向。
第三,從參與的主體看,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從黨媒到商業(yè)媒體、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媒體都參與暖新聞的建設和報道,部分媒體間還成立了“暖新聞聯(lián)盟”,實現(xiàn)了暖新聞的信息共享,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正能量傳播場域。
第四,從報道的頻率看,暖新聞的報道頻率較高。以鳳凰網暖新聞為例,從今年4月10日的第一篇暖新聞《八旬老奶奶用頭給患病老伴當枕頭照片走紅》,到9月30日的《退休豫劇名家17年收養(yǎng)6孤兒 為撫養(yǎng)孩子茶樓賣藝》,一共刊登349篇暖新聞,幾乎每天都有暖新聞的刊發(fā),最多的一天達到6篇。暖新聞高頻率的持續(xù)性報道為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
暖新聞推出后,媒介和受眾互動效果良好,并且獲得社會的關注和認可。在6月30日的鳳凰網與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召開《暖新聞》聯(lián)合共建發(fā)布會上,國家網信辦對暖新聞高度評價,并希望暖新聞能吸收更多媒體的參與,匯聚社會的正能量。暖新聞方興未艾,為社會環(huán)境的營造帶來正面信息,并逐漸形成新的媒介生態(tài)體系,值得傳媒反思和探索,這對抵制新聞低俗化泛濫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新聞低俗化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傳媒自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不應一味地通過低俗化的新聞來博取眼球,還應該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正如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所著《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說道“對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目標,新聞界有一種相似的責任。……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大眾傳播機構是一種教育工具,而且也許是強大的;它們必須在陳述和闡明本共同體應該為之奮斗的理想中,承擔起教育者那樣的責任。”[3]暖新聞并沒有通過“嘩眾取寵”的手段,但依然能獲取受眾的關注和認可,體現(xiàn)了部分傳媒開始反思以往的報道,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和媒體擔當。特別是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大眾傳播媒介要切實擔負起社會整合和教育功能的責任,緩和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wěn)定,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國家發(fā)展營造出積極的氛圍。
使用與滿足理論引導我們去關注大眾傳播的受眾,哪怕是在最低的限度上。布林達?德溫建議,信息活動的發(fā)展應該始于研究潛在的信息使用者和人們?yōu)橐私馐澜缍岢龅膯栴}。同樣的教導可能也適用于大眾媒介的多數(shù)內容制作者。在很多領域,媒介策劃者應該對他們潛在的受眾和受眾想要獲得的那些滿足作更多的研究。[4]我們都知道人們使用媒介目的是不同的,受眾并不都是對低俗化的新聞感興趣,并不都追求“怪誕、獵奇、兇案”等新聞。受眾也對暖新聞也有強烈的關注,希望看到充滿正能量的新聞。鳳凰網暖新聞推出兩個月的時間,其訪問人數(shù)就已突破一億人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受眾有正能量、人情化的新聞需要。追求“真善美”的暖新聞是廣大受眾的價值追求之一。同時,受眾在閱讀暖新聞后,還積極表達觀點。如《解放軍戰(zhàn)士躍下10米大壩 智斗洄流巧救3名少年》,全是充滿正能量的評價。
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媒體間競爭激烈,傳播者應反思以往報道的低俗化和同質化,發(fā)掘受眾的需求,大量挖掘我們身邊的暖新聞,即使身邊微不足道的“好人好事”,通過媒體傳播,一樣可以滿足受眾的需求,提高競爭力。鳳凰網就是例證,暖新聞推出后,不但沒有降低首頁流量,反而有所提升。
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xiàn)實”(即擬態(tài)環(huán)境)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5]所謂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即信息環(huán)境,它并不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的再現(xiàn),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目前,低俗化新聞泛濫所營造出的“信息環(huán)境”,使社會浮躁、價值觀扭曲,正能量被埋沒,造成了大眾的漠視和愛心缺失,引起了諸如“老人摔倒無人幫扶”等現(xiàn)象的頻頻出現(xiàn)。
為了阻止這種現(xiàn)象的繼續(xù)蔓延,傳媒有必要通過暖新聞弘揚社會正能量,糾正已扭曲的社會價值體系,營造“有愛心、有人情、有正義”的信息環(huán)境,使正能量能夠得到廣泛傳播,重塑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主流導向,吻合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媒體應大力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1] 鳳凰網與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聯(lián)合共建暖新聞欄目[DB/OL] . http://news.ifeng.com/a/20150630/44073632_0.shtml.
[2] 孫晨穎.從議程設置看“暖新聞”現(xiàn)象的走紅[J].傳媒評論,2015.
[3] 新聞自由委員會(美).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 沃納·賽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華夏出版社,1999.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