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奕伶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廣播電視語體在新媒體背景下的發展思考
汪奕伶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本文立足于廣播語體與電視語體概念現實狀況,結合新媒體的概念以及這一時期其發展的現狀,展現廣播電視語體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所面臨的困擾;探討在這一形式背景下,廣播電視語言形式變化的方向以及發展。
廣播電視語體;新媒體;發展
所謂語體,即“全民語言在不同交際領域和交際范圍內進行功能分化的言語變體,也叫做言語的功能變體。”[1]而其中廣播電視語體的系統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初始,對于廣播語體和此后分化出來電視語體的定義和定位研究,學界并沒能夠取得非常統一的意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盡管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比較大的區別,但我們不能夠否認的是,二者都應屬于一種談話語體,即一種“使用電子傳播工具,面對著廣大受眾而做的有備的談話。”[2]是有明顯區別于純粹口語以及書面語體,但同時融合了二者的一定的形式與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具有一些自己的明顯特質的“融合語體”。
但目前,對于廣播電視語體的認識卻有拘于一面,囿于現有的發展趨勢:有些觀點認為廣播電視語體應當是書面語體,只不過表達形式多為口語形式,但仍然應當將其歸入書面語體的研究范圍,另外有一些觀點則認為廣播電視語言多使用口語,應當將其視為一種規范化的口語表達,將其歸入口頭語體的研究范疇。實際上來說,這兩種觀點,均沒能夠認識到廣播電視語體“低層次”、“下位的”到“高層次”“上位的”綜合發展路線和趨勢,仍然將中國早期的廣播電視語體表現,即純粹書面語體的口頭表達,視為幾十年來中國廣播電視語體的整體呈現,而忽略了順應時間和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形式變化,諸如一些口頭播報類欄目以及娛樂化節目等。同時忽略了廣播電視近些年來呈現的其所特有的整體性高度,它所特有的對象即大眾以及大眾傳媒的形式決定了其內容,包括語體,它定然不會處于太過低劣或是太過于高端的地位,而應該是具有通俗的、規范的,同時又極具口語化的特點。
“新媒體”這一概念由來已久:1967年,美國人戈爾德馬克提出新媒體這樣一個概念,教科書上則總結概括為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而其實早在1959年,馬歇爾·麥克盧漢在一次演講中就指出,新媒體”是說新媒介其實應該是一個歷時性的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新媒介,而每個時代的新媒介都獲得那個時代表達新信息的權利,在過去的時代順應當時的生產力及現實的傳播手段,諸如印刷術等等,都能夠稱為過去時代的“新媒體”,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在當今的時代,憑借著科技手段的發展帶來的網絡以及電子傳播媒介的發展,這個時代的“新媒體”正憑借著它所特有的形式,逐漸將我們對于特定媒介的感知以及奴役的狀態下解救出來。
在這樣一種形式之下,廣播電視語體的發展研究及應用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首當其沖的便是廣播電視語體所處的地位判斷,諸如一味認為廣播電視語體應當是一種書面的,規范化的語體形式,對新時期的狀態無法正確認知,因而當談到廣播電視的時候,就將其定義為所謂的規范模式,余下網絡新媒體的語言則絕對不規范,對二者的關系采取“一刀切”的態度,將廣播電視語體與新媒體完全割裂開來。其次便是對于網絡等新媒體語言的過分引進和引用,致使廣播電視語體這樣一種“融合語體”逐漸失去自身的明顯特質而流于俗,低質化趨勢日趨嚴重。
要解決這一些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廣播電視語體與新媒體內容形式的關系和碰撞。廣播電視語體與新媒體下展現出來的語體形式并非完全的對立關系,而應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如果廣播電視語體一味地標榜自己作為廣播電視的規范和標準,將自己與新興使用和發展的新媒體絕對對立起來,那么必然就會陷入滯足不前的泥沼之中。然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給廣播電視語言帶來了許多新的生命力的同時,也使得廣播電視語言中的不規范現象屢屢發生,如一些網絡頗受爭議的熱詞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使用等。再具體去細分的話,又有對廣播電視節目定義不清,從而造成亂用、濫用網絡新媒體語言的不良現象;以及對于網絡新媒體及新語言形式的發展和更迭認知不夠清晰,將不適當的,或是已經過期的語言胡亂套用在廣播電視的語體之中來使用等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最先要做的應該是加強廣播電視媒體業對于新媒體語境和語體的了解,如果沒有對于新媒體形式的具體認知,整體推動廣播電視語體的發展是無從談起的,這是其一。其二,在新媒體的背景之下,對待廣播電視語體這樣一個語體范式,則應該加強語言的規劃,從大到小,由表及里,從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內容和戰略分析,找到適合不同的方面發展的道路,統籌兼顧。同時積極的促進法律法規,廣播電視行業內規則的制定,與時俱進,爭取在各個分支下,方向和目標一致,每種范式都朝著適合于新媒體時代的方向發展。其三,還要注意二者的融合發展,現今廣播電臺的語言使用規范程度比較高,電視平臺由于形式復雜,有高有低,總體處于比較居中的地位,而網絡新媒體的規范化程度是最低的,對此,既要對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語言進行適應新媒體化發展的變化加以規劃,使其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使用導向正確,較為流行的新語言詞匯,增強廣播電視語言的活力和競爭力;又要對于網絡新媒體的從業人員,進行一定程度上介入和規范化引導,讓它在適應網絡媒體和時代需要發展,為廣播電視語體提供參考的同時,朝著更規范合理的方向邁進,而這就很需要廣播電視媒體對自身準確的定義和認知以及與網絡新媒體的通力合作了。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語體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諸多挑戰,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保持自身的獨立特質和謀求個性發展,需得認清自身以及所處的大背景,不隨波逐流也不因循守舊,不過嚴也不放縱,加以引導和規范,才能夠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之中找到適合發展的道路。
[1] 王德春,陳晨.現代修辭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 趙雪.關于廣播電視語體的思考[J].現代傳播,2000(3):98.
G229.29
A
1674-8883(2015)19-0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