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課題組
信息化時代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方向
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課題組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邁進,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資金尋求增值的期望越來越強。同時,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進一步推進,社會資金的再增值也在借力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獲取新途徑。本文主要關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方向以及理財生態環境的構建。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復蘇以及中國經濟的強勢發展,社會資金不斷積累,社會閑散資金的保值再升值期望不斷增強。商業銀行在信息化時代和新經濟形勢下如何拓展理財產品市場,如何以新產品、新思維、新理念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增強理財產品用戶粘度是本文所關注的重點。
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起點較低,發展時間較短,相對于發達國家現代商業銀行來說,國內商業銀行理財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缺乏理財產品自主品牌。
雖然各商業銀行都已建立起自己的理財系列產品線,但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主要原因是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時間較短,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設計團隊建設不足,缺乏專業人才以及市場分析人才,發展不足導致了產品的開發周期較長、創新較少、同質化嚴重,產品本身缺乏活力導致營銷存在缺陷。
(二)理財產品風險控制不足。
由于國內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時間較短,經驗缺乏,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上不夠重視,各商業銀行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不斷提高理財產品收益水平,隨著理財產品所占比重的不斷增加,直接導致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不斷上漲,增加了商業銀行整體風險。
(三)理財產品資金投資渠道受限。
目前我國金融行業實行分業經營,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嚴格分業經營,業務不能交叉,相對處于分割狀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同業拆借市場、中短期貸款、外匯產品等的簡單整合上,投資方向受限,結構簡單,創新不足。
(四)外部競爭壓力增大。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余額寶類的金融理財產品發展欣欣向榮,與傳統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相比,互聯網理財產品具有門檻低、資金轉入轉出便捷、周邊消費產品豐富等優勢,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滯緩。
另外,還存在行業監管不力、社會不良資產比例較高、非法融資等外部原因。
首先,建立完善的理財產品服務品牌。理財產品服務品牌是商業銀行進行同業競爭的核心內容,一個沒有自主特色的理財產品品牌的商業銀行在同業中缺乏支撐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擁有自主特色的理財產品服務品牌是商業銀行加強宣傳,吸引客戶的前提條件,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客戶特點和業務發展特點結合現代金融發展新形勢加強設計,重點關注客戶需求,以客戶為中心,從客戶角度出發設計獨具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理財產品服務品牌。
第二,拓寬服務渠道,擁抱互聯網,打造理財產品宣傳、銷售、售后服務一體化網絡服務平臺。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金融業帶來的沖擊有目共睹,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現代,互聯網成為各個行業發展新業務、完善核心業務的依托平臺。人們對于實體的關注度明顯下降,人們更多的通過線上渠道獲取知識,銀行業務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加大線上業務發展迫在眉睫,并且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更多依賴手機、平板電腦等便于攜帶的移動終端,商業銀行在拓展服務渠道的過程中要爭搶移動終端類服務渠道,加大移動終端服務平臺的宣傳,將移動終端服務平臺作為宣傳產品、吸引客戶、維護客戶的重要渠道。
第三,商業化銀行應由同質化理財向個人理財方向發展。
在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同質化程度較高,各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在本質上具有相同特點,客戶選擇理財產品存在局限性。私人銀行目前針對的基本上是銀行的高端客戶,此類客戶資金龐大,銀行為了維護這類客戶愿意付出較高成本,根據不同高端客戶生命周期、資金使用周期、理財消費習慣等專門設計符合不同類型需求的具有針對性的理財產品。那么對于大眾理財產品可以采取折中的設計方式,將客戶進行分群,分析各類客戶的資產規模和資金使用特點,設計更貼合于以“群”為單位的客戶的新型理財產品,如理財產品封閉性調整、封閉周期的長短調整、準入門檻的調整等等。
第四,尊重用戶理財體驗。
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繁雜的各類理財產品早已產生疲勞感,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對于很多事物不再有耐心去認真了解和學習。商業銀行各類理財產品的設計應遵循這種心理特點,了解客戶更多關心的是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購買的方便性。在設計理財產品和銷售理財產品的時候充分考慮客戶的惰性,為客戶設計出傻瓜式理財流程,將客戶最關心的細節呈現出來,從客戶最真切的心理出發為客戶選擇最適合的理財產品和創造最佳的理財體驗。
第五,致力于構建友好的理財生態環境。
尊重用戶體驗,從客戶出發,為客戶量身打造較高貼合度的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方向,但商業銀行不應局限于理財產品本身以及如何吸引理財生態中的最末端理財消費者,而應該追求更高更深層次的理財生態環境的建設,通過信息化、大數據手段逐步實現理財生態鏈的完美構建。
理財生態的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目的很明確:生態最前端的商業銀行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和優勢能夠最大程度滿足理財生態最末端的理財消費者的資金增值需求。同時,理財生態構建的過程中應極力消除商業銀行和理財消費者之間的差異性,即在不斷的理財體驗中理財消費者能夠培養出自我判斷和自我需求供給能力,商業銀行在與理財消費者不斷的交流和溝通中能夠向消費者展示商業銀行能夠提供的一切資產增值能力,而不是單一的某個理財產品,在不斷的溝通、融合過程中,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構建環形的理財生態圈而不是單一方向的生態鏈。
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設計應做到始終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全面貼合的理財產品。在不斷了解客戶,體現銀行自身特點的過程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理財產品服務品牌。并且,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僅僅要將互聯網作為銀行業務發展的新平臺,更要學習互聯網思維所提倡的開放、包容、無界的思想,將互聯網思維轉化為一種能力,致力于構建友好的理財生態環境,尊重客戶在理財體驗中的極致追求,將客戶的資金增值需求與商業銀行的資產增值能力匹配,消除信息差異化,形成客戶、商業銀行的共贏局面。
[1]胡孟茜,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與對策.黑龍江對外貿易,2011(1)
[2]劉小娟.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
[3]周鴻祎,我的互聯網方法論[M].中信出版社,2014.8
[4]黃國平,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財經問題研究,2009年9月第9期
(課題組成員:鄧國祥 嚴康 執筆:嚴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