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為建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1)
框架理論視域下《南方都市報》房屋拆遷報道研究
謝為建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1)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拆遷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媒體在報道拆遷事件時采用不同的新聞框架,會影響公眾對拆遷事件的認知,促使或阻礙事態往有利的方向發展。本文運用框架理論,以《南方都市報》為例,探討媒體在新聞生產中如何正確運用框架,以更好地發揮社會公器的作用。
拆遷報道;框架理論;南方都市報;新聞生產規律
城市化進程帶動大規模的征地拆遷,社會各方利益得到重調,拆遷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媒體在進行房屋拆遷報道時,受社會環境及自身定位等方面的限制,會遵循一定的報道框架,通過對特定的拆遷事件進行選擇、強調、呈現,影響著大眾對拆遷事件的認知。
近幾年來,《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對房屋拆遷作了大量報道。筆者以《南都》2011年1月~2014年12月份的拆遷報道作為研究對象,以關鍵詞選取的方式檢索全文中含有“拆遷”一詞的報道,再通過人工檢驗的方式排除雖然文中含有“拆遷”一詞但主題與拆遷無關的報道,總共為579篇。
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對《南都》房屋拆遷報道作多層次的研究,分析媒體在房屋拆遷報道中遵循何種框架,探討媒體在房屋拆遷報道方面的新聞生產規律。
戈夫曼是較早提出框架理論的學者。他指出“框架”是屬于個人的“解讀圖式”,憑借該“圖式”,人們可發現、了解、認識事件或信息。吉特林認為框架是選擇、強調和呈現的準則,即媒介框架為新聞記者和日益依賴于新聞報道的我們構建了世界。臺灣學者臧國仁認為框架的內在結構包括三種“真實”之間的內在關系,即客觀真實、媒介真實、主觀真實。
在報道主題方面,《南都》“拆遷沖突”方面的報道最多,占26.2%,涉及拆遷糾紛、內幕調查、維權上訪等問題。其次是“民生現狀”方面,占25.7%,主要從拆遷給群眾帶來的負面影響來報道。此外,《南都》也較為關注“法制主題”方面的內容(8.42%),報道和討論拆遷相關的法律法規。
消息來源也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媒體記者(32.6%)、政府官員(26.0%)、拆遷戶(23.6%)、房產開商(7.8%)、專家學者(6.3%)等。
在報道類型方面,《南都》最多采用消息的形式來報道拆遷事件,注重消息的傳達。其次是評論,占9.4%,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南都》注重理性分析。
《南都》的報道基調以“中性”最多,總體上保持了客觀中立,排名依次是“中性”(54.2%)、“負面”(38.2%)、“正面”(7.6%)。
本文結合臧國仁關于框架的三個層次結構理論,通過對新聞文本的具體考察,分析《南都》的報道框架。筆者選取《南都》(2013年10月23日)報道的《廈門19名城管遭潑強酸嫌犯被批捕》作為個案,來具體分析其拆遷報道的框架呈現。
(1)高層次結構。1)標題:《廈門19名城管遭潑強酸嫌犯被批捕》。2)導語:10月16日,廈門市同安區城管局在拆遷一違法用地的廠房時,遭遇戶主潑強酸。昨日,同安區委宣傳部通報稱,18名傷者中有17名城管隊員和1名工人,多數呈淺二度燒傷,但均無生命危險。目前,廈門市同安區檢察院以故意傷害罪將傷人者邵明通批捕。從標題可以看出該篇報道的主題是拆遷引發的悲劇,屬于“拆遷沖突”的主題框架。導語詳述了沖突造成的人員損傷,用具體數字來表述傷者人數和燒傷狀況,反映了慘劇的具體情況。
(2)中層次結構。1)主要事件:廈門同安區城管局在拆遷一違建廠房時,遭遇戶主邵明通潑強酸。2)先前事件:邵明通接到鄰居消息,得知自己的廠房被拆,立即和兩個兒子趕赴現場。3)消息來源:記者張少杰,同城區委宣傳部、城管局,被拆遷人邵明通及家人,村民。4)結果及影響:17名城管隊員和1名工人被淺二度燒傷;邵明通被批捕。5) 歸因:城管局拆除違建廠房導致邵明通的“翻身致富夢”破碎。6)評價:雙輸;“不怕拆富的,就怕拆窮的”。這些要素反映了沖突框架的主要特征:第一,詳細再現沖突過程。主要是記者深入調查采訪,通過拆遷人員和周圍村民的講述來再現沖突現場和具體情況。第二,對沖突進行分析和追蹤。通過先前事件說明拆遷沖突的由來,介紹當前的結果——拆遷人員被燒傷,邵明通被捕。第三,全面評價。報道開頭就以“雙輸”來定性整個事件。報道中又通過城管人員的話來評價為“不怕拆富的,只怕拆窮的”,反映了城管人員的困難和被拆遷人的無奈。
(3)低層次結構。關鍵詞:燒傷、雙輸、翻身、強拆。這些詞匯對事件做了一個總體概述。整篇報道存在較多的消極負面的情緒,在開頭就對整個事件用“雙輸”來定性。既對被燒傷的工作人員表示惋惜,又對邵明通表示同情。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南都通過“媒體獨立意識引導下”的沖突框架,構建了一個消極負面的拆遷媒介現實。其有關拆遷的報道中,存在大量拆遷糾紛題材,反映了我國拆遷存在的諸多問題。
媒體遵循一定的框架能夠節省新聞生產的成本,《南都》房屋拆遷報道遵循政治框架可以保證新聞的政治正確,遵循沖突框架又可以引起讀者和社會的關注。但是,媒體的新聞生產不能過分依賴框架,如果拘泥于框架,可能會導致新聞專業主義。所以,媒體需要辯證看待框架的作用,正確利用新聞框架,揚長避短,更好地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
[1] 陳聰,余文學.城市拆遷的社會風險及管理[A]. 2011年基于互聯網的商業管理學術會議論文[C]. 2011.
[2] 何翔.新聞傳播框架理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葛育民.南方都市報房屋拆遷報道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 臧國仁.新聞報道與真實結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A].臺灣: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C]. 1998.
G212
A
1674-8883(2015)22-0207-01
謝為建(1991—),女,湖南岳陽人,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本科),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