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華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66)
自媒體中新聞專業主義缺失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鐘國華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66)
摘 要: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微信、微博的應用使得人人都有了傳播信息的途徑以及能力,公民新聞和草根記者隨之崛起,他們以及其傳播平臺被統稱為“自媒體”。自媒體的發展使得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廣泛性都得到了加強,但是其自身也存在的許多的不足,并帶來了較多的社會問題。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缺失。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自媒體與新聞專業主義,并指出了自媒體發展中新聞專業主義缺失的負面影響,最后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專業主義;新聞素養
(一)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發端于工業革命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指導新聞業務實踐、規范新聞職業道德、倡導新聞職業教育的理論體系,目前關于其內涵和理論框架尚無定論。筆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是指新聞工作者基于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核心理念,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指導自身行為并強調媒體社會責任的自律模式。
新聞專業主義具有客觀、真實以及公正的基本規范。客觀性是指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工作中客觀真實地反映事實,不帶有個人的主觀偏見,而是根據“新聞價值”的中立標準來選擇新聞信息;事實是新聞報道的第一生命線,真實性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呈現出最原始的客觀事物的全部真相,而不是局部細節或者部分真實;獨立性是指新聞媒體的運作流程應該是完全獨立的,除了國家的法律法規之外,不應當受任何特定階層或團體的干擾和控制,應當基于一個獨立的團體為大眾提供客觀真實的新聞服務。
(二)自媒體
自媒體最早是由Dan提出的,他將自媒體劃歸為第三代媒體,而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分別屬于第一代以及第二代媒體,他的這種劃分是基于傳播方式、媒介平臺以及應用技術。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對“We Media(自媒體)”的定義較為嚴格:“We 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通俗地講,自媒體就是草根網民在網絡社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通過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網絡,自主搭建并發布信息的平臺。自媒體傳播具有傳播主體平民化和大眾化、傳播過程及時性和碎片化、傳播路徑多樣化和復雜化等特點。
近年來,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發展異常迅速,為人們搭建了一個及時和廣泛的公眾溝通平臺。但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自媒體中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現象是比較突出的。
(一)新聞信息把關人機制的缺失
“把關人”機制的缺失,使得自媒體發布的信息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雖然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提供了及時并且豐富的新聞素材及信息,但是由于沒有嚴格的把關,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在自媒體中,信息不再是由特定的傳播者發布,可以由任何組織或個人。他們不受制于傳統媒體報道的規則和宗旨,也沒有專業新聞從業人員的價值觀和原則,發布的信息的真實性存在著問題,也就造成了許多負面的社會影響。
(二)信息發布者新聞素養不高
自媒體中,信息的發布者大部分都未經過系統的培訓,缺乏記者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對于新聞的基本價值缺乏系統的了解和敏感性。因為自媒體信息發布者素質參差不齊,而網絡又難以確定身份,故自媒體新聞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難以得到確切的保障。因發布了未經核實的信息,大大擾亂了觀眾的視聽,混淆了正確信息的傳播,引發民眾恐慌的事例不在少數。
(三)發布者道德意識不強,缺乏自律
大多數自媒體信息的發布者道德意識都不強,缺乏自律。自媒體提供的信息雖然豐富多彩但也有魚目混珠的。例如,一些大眾傳媒在商業利益的誘惑下傳播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而一般的網民并不具有一定的辨別意識,這就加劇了這些信息的危害性。
自媒體反映了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雖然優點突出,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它在嚴重影響著整個媒體形態演變的同時,本身也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如下:
一是網絡謠言流傳。對中國民眾來說,網絡謠言并不陌生。在新媒體時代,從業者沒有任何的準入標準,個人的道德也就不存在著被篩選的問題,網絡水軍混跡其中,散布虛假消息,民眾深受其害,每一次突發事件,都伴隨著大量的謠言產生。就拿“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來說,爆炸剛剛發生,官方還未調查出具體結果,并未下結論,微信、微博上就出現了如“爆炸與恐怖分子有關”、“爆炸死亡人數超過1500人”、“CNN記者醫院采訪被打”等幾十條謠言。而自媒體便捷的轉發傳播形式,讓很多受眾成了網絡謠言的再次傳播者。
二是負面信息失衡。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相信傳統新聞媒體,是由于其公信力是依靠長期的專業負責任的報道所建立的。自媒體負面信息所占的比重過多,導致民眾難以清晰地判斷其信息的可靠性,也就導致了自媒體的公信力很低。一些自媒體受利益所驅使,大肆傳播色情及惡搞內容,還有一些以個人隱私來博取點擊率——這些行為都大大降低了自媒體的公信力,導致了負面信息的傳播,而自媒體的傳播方式又使得這種負面信息加速加倍傳播。
三是網絡評論的非理性化。傳統新聞的評論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發表評論時更加客觀和理性,較少帶有感情色彩。而自媒體的載體很多,用戶數量龐大,使得觀眾在觀看和評論信息的時候,更多的是依靠個體的喜好和價值觀,凡是自己不喜歡的,與自己觀點相違背的就大肆謾罵。還有一些人受經濟利益所驅使,通過發布虛假的評論為自己謀取利益,影響了正常的傳播效果以及人們對于信息真實性的判斷。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內容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由于自媒體平臺多樣而用戶又非常龐大,其對網絡把關的責任和技術水平的要求都變得更高。在加強對自媒體監管的同時,還應該加強網絡倫理道德的建設和公民媒介素養的提升。
(一)加強監管力度
自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加重了網絡監管的負擔,弱化了“把關人”的功能。監管不到位,加上信息的繁雜,而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又存在著差異,因而很容易被一些信息所誤導。只有加強監管才能盡可能避免虛假信息傳播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政府部門應當履行好服務和監督的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新媒體環境。
(二)加強網絡倫理道德建設
在加強監管力度的同時,加強網絡倫理道德建設也很有必要。網絡倫理道德是大家在網絡交往中自覺遵守的一種道德規范,這種規范并不是強制的,但是被參與者普遍所接受。應通過宣傳引導,增強道德觀念在網絡傳播中的重要性,用先進的網絡文化來引導網絡用戶,用道德規范來約束網民的行為。這種非強制性的道德約束在很多時候可能都比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更有效果。通過不斷加強網絡倫理道德建設,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網絡環境,為促進社會文化發展服務。
(三)加強公民的新聞素養教育
傳統上講,新聞素養是指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信息的甄別、分析、判斷并加工的一個綜合的能力。在自媒體時代,這一詞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自媒體時代,普通大眾都是新聞事件的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雖然不需要具備專業新聞工作者那樣對新聞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但是對新聞信息的判斷和解讀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新聞素養教育,通過加強民眾的素養提高其辨別信息的能力,在一些國家,已經將新聞素養教育納入了學生的正式課程中。我國對公民新聞素養教育尚處于實驗階段,并且實踐經驗不足。具體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加強新聞素養教育:首先要提高公民對新聞素養重要性的認識。其次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模式,在學校開設新聞素養相關課程。最后,以社會教育為輔,著眼于全球化的視野,綜合政府、媒體以及社會公眾的共同合力,培養良好的新聞環境,培育自媒體參與者良好的新聞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晴川.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和反思[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2]吳飛.新媒體革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命?——公民新聞運動與專業新聞人的責任[J].新聞記者,2013(03).
[3]王君超.微博對傳統新聞業的影響[J].中國報業,2014 (01).
[4]鐘大年.“顛覆”還是“重構”——關于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9).
中圖分類號:GG221100......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990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