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峰(志丹縣廣播電視臺,陜西 延安. 717500)
關于提升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思考
潘 峰
(志丹縣廣播電視臺,陜西 延安. 717500)
摘 要: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是考察一名新聞記者能否靈活地運用提問藝術與訪問藝術,掌控采訪場面,達到獲取新聞信息目的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名新聞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妥當的準備,在采訪中不能針對新聞主題進行提問,與采訪對象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采訪氛圍,那么這次采訪就是一次沒有藝術的采訪,采訪的結果往往也是沒有新聞價值的,同時對這名記者的形象也會有所影響。本文將在專業的新聞記者素養基礎上,結合豐富的新聞記者采訪經驗,淺談關于提升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思考,希望能給其他新聞記者一些借鑒與指導。
關鍵詞: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提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次采訪能否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準備工作是否做得充分。有一些新聞記者,出于粗心大意或者對自己過于自信等情況,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并不充分,對新聞主題沒有深刻的理解,對采訪對象也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導致設計的問題“跑題”,又或者是觸犯到了采訪對象的禁區,引起采訪對象的不悅,從而在采訪中既沒有得到新聞信息又得罪了人,還有損了自己與電視臺的形象。因此,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前,一定要對準備工作有足夠的重視。首先要明確這次采訪的新聞主題。其次要對采訪對象進行詳細的了解,收集其性格愛好、興趣習慣、生活背景等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再結合新聞主題進行采訪流程的設計,確定采訪問題。當作好采訪準備后,記者還要自己進行一兩次模擬彩排,在彩排中針對可能出現的意外在心里備好應對方案,以確保正式采訪的萬無一失。只有做好了充分的采訪準備,才能在正式采訪中挖掘新聞背后的核心,為社會報道真正有價值的新聞。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不論面對的采訪對象是誰,都要主動承擔起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的責任。因為如果記者是訪問形式,如果被采訪者與記者之間沒有良好的氣氛,那么彼此之間的不熟悉就會導致被采訪者陷入不好意思、尷尬的情緒中,也就無法在訪問中暢所欲言,正確的表達心中的想法。而如果記者采用的是提問的形式,在沒有營造良好采訪氛圍的時候,記者的提問可能就會給采訪對象一種咄咄逼人的感覺,容易引起采訪對象緊張、不悅的情緒,從而不愿意去配合記者的采訪。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前,要根據采訪內容與采訪對象的實際情況,營造一個良好的采訪氣氛。例如,采訪對象很緊張時,可以與采訪對象聊一下放松的內容,消除他的不安感。又或者采訪對象不健談導致采訪有點冷場時,記者可以根據準備的內容聊一下與新聞主題相關的、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打開采訪的突破口。所以在新聞采訪中,記者要多換位思考,揣摩采訪對象的心理,這對于記者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提升記者采訪藝術有著巨大的作用。
新聞記者要想提升自己的采訪藝術,首先得從提升自己的提問技巧開始。因為在新聞采訪中,挖掘新聞信息、引導話題方向、掌握采訪節奏等等,基本都是通過記者的提問來展開的。但這個提問不是隨意的、無序的,而是在新聞記者采訪前期的扎實的準備工作基礎上,根據實際采訪的情況來進行提問手法與提問內容的安排。例如,在實際采訪中,記者就要熟練運用自己的提問技巧,使得采訪過程照著事先準備的正確軌道一步步推進,使得你想要的新聞信息也在這一句句提問中慢慢顯露出來。又或者當你的采訪對象顧左右而言他,避開你的采訪問題不正面作答時,記者就要敏銳的在他的字句中捕抓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通過追問、反問等提問技巧,引導采訪對象回答你的問題,獲得你想要的新聞信息。
被采訪者對于記者問題的認真思考與回答,是對新聞記者的一種尊重,而新聞記者對于采訪對象話語的認真傾聽,也是一種記者對于被采訪者的尊重。藝術的新聞采訪,就是要在互相尊重的氛圍下進行的。因此,記者在采訪的時候,不僅要熟練運用提問技巧,還要有一顆能夠認真傾聽的心。一味地追問、打斷被采訪者,不僅僅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根本達不到新聞采訪的根本目的,更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甚至可能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極大地影響了采訪的效果。而如果你能讓采訪對象感受到你傾聽的認真,感受到你的尊重,并且在傾聽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回應,那么自然而然的他也會想要和你聊更多、更深入,從而配合你給你更多更重要的新聞線索與信息。不過在傾聽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些問題,即你雖然在認真的傾聽,但一定要保持新聞工作者一個冷靜、公正的心態,避免在采訪中帶入你的個人情緒,從而造成報道失實的情況。另一方面,你也要在傾聽中把握好采訪的整體節奏,使傾聽回歸到為采訪服務上來。只要能熟練地控制好傾聽在新聞采訪中的度,就能透過現象“聽”本質,在聽中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獲取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獲取新聞的方式與渠道也愈發多樣,新聞行業競爭也隨之不斷加大。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一些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的關注度,獲取更大的利益,在新聞采訪過程利用自己高超的采訪技巧,誤導采訪對象,使得采訪結果朝著一個惡劣的方向進行。并且在報道新聞中,這些記者也會故意“肢解”、扭曲、拼接采訪內容,以求制造噱頭吸引觀眾,全然不顧新聞的真實性,使得新聞采訪失去了它傳達事情真相的根本意義。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維護新聞工作者在人民百姓中的形象,在新聞采訪中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在采訪中踏踏實實工作,在采訪后報道實實在在的新聞。
在提升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思考上,本人還有許多遺漏與不足,需要廣大的新聞工作者一起改進、完善,為國家更好的新聞工作,為百姓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克冰.讓死者“復生”的人——美國訃聞大師的采訪藝術[J].新聞愛好者,2000(09).
[2]齊宏偉.變無意為有意——采訪藝術初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3]李焱.對批評主體的采訪藝術之我見[J].新聞窗,2000 (05).
中圖分類號:GG221144..22.....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4466--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