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蕾(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如何做好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新聞
馮 蕾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公共新聞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但對于以網絡為首的新媒體的強勢進入,單純的報道已經不能滿足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需求。他們不再局限于簡單接受、隨從,他們有更強烈的參與意識。這對于電視這種傳統的媒體來說,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公共新聞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本文對公共新聞進行定義,進而闡述公共新聞在中國發展的現狀,然后提出了新媒體時代做好公共新聞的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公共新聞;途徑
縱觀我國當今的電視格局,雖然央視已不是一家獨大,但仍占有主導作用;各地衛視更是諸侯割據,搶奪收視份額,加上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作為城市電視臺,怎么才能殺出重圍,走出自己的天地呢?
公共新聞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美國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了“公共新聞”理論。斯坦利·巴蘭等人認為公民新聞的定義是——積極地讓受眾參與報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聞實踐,有時也稱為公共新聞。
美國“公共新聞”尚在發展之中。因此,專家們都拒絕為其下定義,但是這樣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可以大致展現出“公共新聞”的含義——“公共新聞,在美國又被稱為‘公民新聞’,其特點是新聞報道與媒體活動相結合,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眾事務中,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孫旭培教授把公共新聞概括成四句話:“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
縱觀中國的新聞報道,民生新聞很多,卻很少有完全符合公共新聞定義的新聞報道。但在一些新聞節目中已經能看到公共新聞的影子,也在做中國式公共新聞的探索。例如,江蘇衛視的《1860新聞眼》,在國內電視媒體中率先倡導“公共新聞”理念,嘗試“公共新聞”實踐。該欄目的板塊設置凸顯了欄目的新聞元素和公共話題,“絕對關注”、“天下事”、“今日聚焦”、“記者調查”等版塊占了欄目的絕大部分時段。用大量的時間讓觀眾表達自己的意見。
2004年10月23日,《1860新聞眼》播發了一條《馬能不能上馬路?》的消息,事情很簡單,就是有一名男子騎著馬走在馬路上。但卻發現無論是交警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還是市容環衛部門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都沒有明確制止這一行為的規定。甚至連當時剛剛出臺的《江蘇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中也沒有涉及此種行為是否違法。[1]
在這條報道中,欄目沒有只停留在就事論事這個層面上,而是將這一事件通過相關的法律政策聯系起來,把事件放在更大的范疇中進行報道和討論。此外,節目播出時還設置了一些討論話題。例如,馬究竟能不能上馬路?法律沒有禁止的就是合法的嗎?鬧市騎馬是否侵犯他人的公共空間等,公眾可以通過短信和熱線電話參與討論這些話題。媒體報道的展開和公眾對話題討論的深入引起了立法部門的關注,他們開始把是否有必要把在市區騎馬合法與否寫入法規和條例作為研討的內容。
《1860新聞眼》作為新聞媒體不僅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共事件當中,而且通過議程設置來組織和引導公眾積極地投入到公共事件的討論中,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監督政府相關部門完善立法工作,是公共問題能夠得到合理的解決。
《1860新聞眼》通過對公共新聞的探索性運用,在收視率和社會影響力兩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收獲。雖然,《1860新聞眼》取得不菲的成績,但由于該欄目是由省級媒體創辦制作的,缺乏更加鮮明的地域性和親和力。
回過頭來再分析美國的公共新聞運動,都是起始于各地方性中小報刊,并非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這樣的美國著名權威主流媒體領導展開。
之所以公共新聞運動最先產生于中小媒體之中主要基于兩個原因:首先,中小媒體由于資金少,經營壓力大。因此,特別在意自己的報道能否吸引受眾,并注重總結經驗,銳意求新。其次,中小媒體注重社區事務報道,貼近受眾生活,更能體會到美國社會公共生活的困境以及媒體現有報道方式的弊端。[2]
中國的城市電視臺也和美國的中小媒體一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也具備同樣的優勢。與央視和省級衛視相比,城市電視臺更貼近受眾生活,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
但對于以網絡為首的新媒體的強勢進入,單純的報道已經不能滿足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需求。他們不再局限于簡單接受、隨從,他們有更強烈的參與意識。這對于電視這種傳統的媒體來說,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做讓更多受眾參與的新聞,就是做好新媒體時代公共新聞的關鍵,也是城市電視臺未來發展的一條途徑。
第一,新聞題材的選擇要更貼近百姓,說老百姓身邊的事,說老百姓關心的事,應該能得到更多觀眾的共鳴。題材不浮于表面,要走到街道,走到社區,真正找老百姓身邊的事。
第二,對于事態的發展不急于給出結果,讓更多的關注在收看節目的同時,參與到節目中,和觀眾一起關注事態的發展。也就是說,新聞事件的發展是不確定的,記者和觀眾都是親歷者,一起關注事件的最終結果。就像球賽一樣,場上的隊員和場外的觀眾,都不知道最后誰會獲勝,大家一起等待結果,這個過程就是最吸引人的。
第三,要大膽地在電視中運用新媒體手段。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接聽熱線或公布短線留言,這是以前節目中運用最多的手段。在微信、微博、視頻、論壇等新媒體手段出現后,電話和短信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更多受眾的需求。將這些新媒體手段運用到電視節目中,不僅能活躍節目的氣氛,更能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參與其中。
第四,當然,要在電視中運用新媒體手段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實現網絡直播。通過網絡這一平臺,不光能增加參與手段,更能突破地域和時間的束縛。
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的時代,電視人應當未雨綢繆,將更多的新媒體手段運用于電視中,或將電視的傳統優勢運用到新媒體之中,讓城市電視臺的公共新聞更加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諶利.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新聞編輯[J].青年文學家,2011(9):27.
[2]吳延剛.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問題與對策[J].中國記者,2014(03):58.
中圖分類號:G2100......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553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