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健
(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借助現代傳播技術呈現放射狀和漩渦型方式,形成立體傳播,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影響力。新媒體加速了網絡輿情產生與傳播的周期,賦予網絡輿情較高的時效性。一般而言,網絡上的一條信息發布將會在短時間內通過微博客、微信、QQ、播客和手機短信、手機報等渠道迅速的關注并轉發,將在24小時內達到關注和討論的高潮,其點擊率之高、傳播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與傳統媒體不可同日而語。例如,“黑龍江慶安火車站槍擊案”、“青島天價大蝦”等事件發生后,很快就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開來,點擊率和關注度迅速上升,成為輿論的焦點。如果政府對網絡輿情的監測和分析不夠及時,很容易陷入網絡輿情危機。
網絡輿情信息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經濟、民生、環保、司法、反腐等領域,并充分真實反映當下網民對現實社會的態度和認識。隨著社會的進步,民眾表達的意愿和看問題的角度呈現多元化,輿情信息日益豐富。又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使信息的傳遞途徑多種多樣,以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為代表的“兩微一端”成為新媒體傳播的主力軍。統計顯示,手機微信及客戶端在智能手機用戶中的覆蓋率均超過60%,其中,微信用戶達5.49億,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達5.38億。網民對熱點輿情事件積極參與發聲,可能形成有序與無序相結合的網絡參與,參與的網民數量越多,越容易激發情緒對立。因此,如何引導網民有序的參與顯得十分重要。
當前,諸如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社交平臺上的虛假信息屢見不鮮,其中不乏一些“貧困求捐款”、“幫忙找孩子”等看似傳遞正能量的文章,卻有可能暗藏謠言、詐騙信息等負面內容。同時,網友跟風、盲目轉發則容易進一步擴大虛假信息的傳播。在《刑法修正案(九)》修訂案未出臺前,因為沒有法律依據,司法部門對“網絡造謠”等行為一般很難進行處罰。我國的立法者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對于“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懾。
新媒體的顯著特點在于獲取和傳播信息的快速與便捷性,這為政府部門的信息發布提供了技術支持。在面對公關危機時,基層政府部門如能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主動利用新媒體發布信息,將會在輿論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首先,政府部門要及時主動發布信息。政府部門應及時主動發布官方信息,占據網絡輿情引導的主動權。通過政務信息公開,使民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真相,同時利用政府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媒介搭建公民參與的網絡平臺,增強了政府與民眾間的互動。這樣,既防止了網絡謠言的泛濫,也保證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維護了政府部門的正面形象。2015年5月的黑龍江慶安火車站槍擊案,再一次以事實告訴我們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性。
其次,確保信息的準確性,科學發布信息。2009年杭州胡斌飆車案新聞發布會現場,交警70碼的不當回答,使得這起事故變成“70碼”事件,一時間成全國輿論的焦點。所以,應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注重信息發布的準確性和邏輯性,避免不當回答引起的新聞炒作。
新聞媒體是政府與公眾之間最得要的溝通媒介,是傳達和發布官方聲音的最有效平臺。因此,對于政府機關而言,與新聞媒體交往不應該采取躲避的方式,而應該采用主動引導的方式。
英國危機公關專家里杰斯特提出一個著名的危機溝通“三T原則”:一是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akeyourowntake);二是提供全部情況(Takeitall);三是盡快提供情況(Takeitfast)。這一原則至今仍被奉為危機信息溝通的黃金準則。它強調的是主動、全面、快速,只有“以我為主”,才能牢牢把握主動權,掌握信息發布的節奏,只有“全面”才能給大眾提供理性的分析判斷基礎,只有“快速”才能在第一時間堵塞流言產生和傳播的空間。根據首因效應,最初接觸到的信息對政府的行為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主動把握先機,搶占輿論高地。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民眾通過社交網絡、移動網絡參與意見表達,參政議政的愿望愈發明顯。網絡輿情已經成為民眾排解不良情緒、表達利益訴求、監督政府行為的便捷渠道。因此,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對于網絡輿情應主動介入,既要正確對待,又要引導規范。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互聯網天地,2014(07).
[2]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熊澄宇.新媒體與移動通訊[E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200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