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卉 梁歡 陳健
深冬,穿越寒風步入廣西桂林人才市場大廳,融融暖意迎面而來,但一陣吵鬧聲直撲我們耳膜。
“我打過5次電話來查詢檔案是否從南寧轉到桂林、然后開具證明,但你們一直回復‘檔案未到。我查過快遞檔案已經到了,如果你們耽誤我辦理律師資格認證手續,你們必須給個說法!”“準律師”小唐正與辦證窗口工作人員對峙爭吵。
正在附近“潛伏”調研的桂林市人才服務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桂林人才辦”)主任鄧暉快步走近前臺,查實雙方存在誤解造成“硬碰硬”,他當即協調解決,使小唐滿意而回。
鄧暉告訴我們:“就業是民生之本,人才是強國之基。因此,惠民生、聚人才、促就業、作奉獻,是我們做好人才服務工作的著力點,細微之處也不能懈怠?!?/p>
轉型:搭建服務平臺為各類人才“精準配置”崗位
“終于招到合用的運營總監,感謝你為我們推選優秀人才,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你們的支持?!毙履甑墓鹆帧叭瞬偶小苯Y束后,一家知名旅游企業老總握著鄧暉的手感激地說。
“如何讓各類人才與用人單位精準‘對接,一直是我思考的重點。”鄧暉精心祭出兩記“妙招”,扭轉長期以來桂林人才辦工作的兩大服務移位。
第一招——突出服務,向公益性為主轉變,扭轉職能移位。
鄧暉調整桂林人才辦的工作重心,搭建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努力爭取財政資金扶持開展公益性的促就業活動,先后組織三屆公益性人才交流大會,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均實現免費入場,鼓勵用人單位開發崗位,為畢業生“送政策、送崗位、送指導、送見習、送培訓、送扶持、送體驗、送服務”,畢業生就業率實現有效增長,受到企業、畢業生、高校和社會的廣泛贊譽。
從武漢某高校畢業的小陸與心儀的單位簽約成功后,興奮地說:“人才交流大會給我們高校畢業生提供了與企業充分溝通和了解的平臺,給我們很大的幫助?!?/p>
第二招——突出“四化”,向人才優化配置為主轉變,扭轉主業移位。
企業服務精準化、品牌化。為滿足用人單位招聘的精準化要求,桂林人才辦變周末綜合性人才集市為專業化的12場“行業—職位”專場招聘會,取得進場企業、求職人員、招聘效果的“三提升”;連續組織三屆中高級人才預約式洽談會,有效提高企業與中高級人才“相親”滿意度。
畢業生服務個性化、專業化。在固定原有29個服務項目的基礎上,鄧暉帶領市人才辦組織軍營體驗、“職在必得”電視招聘節目、企業人力資源經理進校園等各類促就業活動,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提升畢業生專業與用人單位匹配度、加強畢業生人才與崗位粘合力。
“桂林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旅游人才集聚,我們同樣要為他們打造就業平臺。2013年,桂林市全面啟動國際旅游勝地建設工作,我們更要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打好人才基礎。”鄧暉以敏銳的政治覺悟,用心投注精力搭建旅游人才優化配置平臺,將人才工作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效融合。
桂林人才辦在全市第二屆公益性人才交流大會暨大中專畢業生“雙向選擇”洽談會上特設旅游行業展廳,組織352家旅游企事業單位提供6504個旅游人才崗位,并在現場設立展板,解讀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綱要,為畢業生和旅游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溝通紐帶。人才辦還以中國桂林旅游人才市場為平臺,積極參與旅游從業人員培訓、開發旅游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踐基地等活動,著力打造旅游企業管理人才、技能人才、鄉村旅游實用人才等隊伍,有力支持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
創新:打造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桂林模式”
桂林有駐地高校11所,每年畢業生3萬多人,就業壓力很大。鄧暉想:“就業、人才工作不能一成不變,如何合理‘安插、適時‘推銷,讓畢業生及早‘發光發熱?”
創新,才是解開就業工作難題、提高服務實效“麻穴”的良方。
從2012年7月起,鄧暉帶領團隊圍繞畢業生“一個中心”,抓住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就業服務“三條主線”,聯動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四大主體”,破解就業分散、畢業生離校便流失、政策落地脫離校園、就業管理分割、就業指導遠離社會需求“五大難點”,采取就業服務一站式、職能部門一聯動、創業服務一條龍、政校企學對接一平臺、技能培訓一體化、點線面一結合“六個一”的服務方式,形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的“桂林模式”,全面提供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登記、就業指導、職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險咨詢等服務項目,避免高校畢業生“一事多次跑”和“一事多處跑”的情況。
“桂林模式”橫空出世,有效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同時多方開發就業渠道和崗位,形成促就業合力,扭轉人社部門被動服務高校畢業生的工作局面,深受高校歡迎,得到企業、學生的廣泛贊譽。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廣西日報、鳳凰網等20多家國內主流媒體持續跟蹤報道,得到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高度評價。
就業:“三大前移”打破常規見良效
打破常規,是解決就業工作瓶頸的有效途徑,也是鄧暉的工作常態。
“人社部門只負責畢業生離校后工作”是常規,鄧暉經深入調研、縝密思考后大膽提出“時間前移、陣地前移、服務前移”工作法,將服務前移至高校、農村及企業,將服務前移至畢業生集中地,一舉抓住就業工作的關鍵點。
建校內工作實體,跨越時空兩道檻。桂林人才辦在駐市11所高校設立校園工作站和創業孵化基地,將28項服務(就業見習除外)植入校園,變“坐等服務”為“上門服務”;投資建設就業政策宣傳欄,依托學校收集基礎資料建立本地生源就業和未就業畢業生實名登記數據庫,解決“畢業生離校后,就業工作對象難聯絡,資金和政策扶持無法跟進”的問題;同時,將桂林人才網嵌入桂林11所高校校園網,直接推送崗位信息,定期發布就業供需分析、企業人力資源經理就業指導課件、國家最新就業扶持政策、“一站式”服務各類申報表等,并定期組織各類促就業活動,截至2013年11月,共收集13710名畢業生的信息,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全方位跟蹤服務。
鄧暉還指導人才辦與高校、企業聯動,力促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四方合力”,搭建“溝通無障礙、對接零距離、服務全方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平臺,首創與市委組織部、工商局、稅務局、金融部門等聯動,在雙選會現場為畢業生提供“基層四項目”、微型企業扶持和注冊、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等咨詢。
桂林人才辦還搭起“周六人才集市+校園招聘會+大型招聘會+網絡指導”的復合就業指導平臺,讓畢業生和企業直接對話,增進供需雙方了解。
鄧暉還有一個創新:“以創業帶動就業,幫助畢業生‘魚躍龍門?!庇纱耍鹆秩瞬呸k舉辦桂林首屆創業創意大賽,力邀風投公司、上流企業到場,為畢業生提供從項目開發到開業指導、項目點評、政策扶持、銀企融資等精準化的“一條龍”服務,力促雙方合作共贏。
憑借扎實的工作、突出的工作表現,鄧暉帶領桂林人才辦在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先后獲得“全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記集體二等功獎勵”“全區人社系統優質服務窗口”“廣西壯族自治區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廣西人力資源誠信服務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鄧暉說:“人才是大鵬,我們用心服務,就能托起人才騰飛的翅膀。”